纯净如清泉之水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过去的复活节周末,我收到了远在新西兰读书的儿子发过来的一些照片,是他与几个同学一起去奥克兰附近的科罗曼都(Coromandel)游玩时拍摄的。我从中挑选了数张风景照片发给朋友,并放到了微博上,立刻引来众多朋友的啧啧称赞:“太漂亮了!”“好漂亮!简直是人间仙境!”称赞声中也有质疑:“真的是原版照片吗?是不是PS过?”
  这些照片只不过是我儿子用手机随手拍摄的,绝对不是专业摄影师使用专业摄影器材精心拍摄而成的。这些漂亮的照片与摄影器材、拍摄技术的好坏关系不太大,因为新西兰处处是美景,且风景色彩饱和度非常高,即便是随手拍的照片,其效果也会让人觉得惊艳无比。我曾在新西兰读书、工作近七年,其间拍摄了大量照片,每到新年我会洗印一些风景照片,拿来当明信片使用,照片背面写上祝福语然后寄给朋友们当做新年贺卡。
  风景如画,这是每一个到访过新西兰的人最直观的印象。人在画中走,美景心中留,人们感叹上天真的是太偏爱新西兰了。由于大约90%的新西兰人居住在几座大城市及城镇中,其他的广大地区依然保留着秀丽的自然景观供旅游者欣赏。在新西兰,人们不仅能看到绿草如茵的牧场,茂密翠绿的森林,宏伟壮观的峡湾,跌宕起伏的山峦,更为常见的是蓝天白云映衬下,湛蓝的海洋,美丽的海滩,以及海面上的点点白帆,构成一幅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画面,令人啧啧称赞,流连忘返。难怪人们把新西兰称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人间仙境——上帝的后花园。
  新西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是新西兰风景如画、纯净如清泉之水的先天条件。新西兰位于地球的南半球,太平洋的南部,是世界上离南极最近的国家。库克海峡将新西兰分为南岛和北岛两大岛屿,再加上周围许多较小的岛屿,新西兰的国土面积总共27多万平方公里,与我们的近邻日本差不多。但新西兰人口仅为400多万,是日本的三十分之一。新西兰北岛地势较为平坦,丘陵较多,而南岛多山川峡谷。新西兰的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0%左右,南岛西部横亘着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其主峰库克峰海拔3754米,为新西兰全国最高峰。新西兰四面环海,岛上的任一点距海都不超过110公里。近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也相隔1600多公里。新西兰地处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所以四季温差并不太大,没有酷暑和严寒之说。夏天的最高气温在二十七八摄氏度,而在最冷的七月白天的气温也在十几度。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新西兰这样一个岛国非常宜居,常年阳光明媚,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空气中几乎没有尘埃,空气清新如洗,能见度非常好,目之所及皆可尽收眼底。
  先天自然条件让新西兰风景秀丽,而上至新西兰政府、下至新西兰普通百姓对环境保护的执着重视,确保了新西兰自然环境整洁漂亮,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环境保护高于一切,是新西兰人的共识。在新西兰,任何工程项目是否可以开工建设,首先要经过环保这一关的充分论证,对损害环境、污染环境的工程项目绝对是不可以建设的。这样的政策也使得新西兰几乎没有对环境有破坏的矿山、化工等能源开发这类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工矿企业。即便牺牲就业机会,新西兰仍然选择坚持环境保护这一核心价值观。对这一价值观的坚持有时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畜牧业是新西兰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国有 6000多万头牛羊。在2003年,新西兰政府准备对饲养牲畜的农场主征收牲畜排放臭气税,新西兰人戏称其为“放屁税”,征税依据是政府认为牛羊排放出的屁中含有大量甲烷,而家畜排放的甲烷气体占该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5%,损害了地球臭氧层,加速了地球温室效应。虽然最后经农场主们的激烈抗争,这项被认为是自砍马蹄的税种最终没有被征收,但直至目前在新西兰社会也时不时被拿出来讨论一番。
  我在新西兰期间,也亲身感受到了普通新西兰人日常生活中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2002年初刚到新西兰时,我曾租住在一个新西兰人的家庭,发现家里的日常生活垃圾被严格分类,每周定时放到门口草地上,政府指定企业的垃圾收集人员会及时负责运走。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们将一些生活垃圾(如残羹剩饭、枯败菜叶)利用蚯蚓进行发酵,形成有机肥料,拿来作为花肥或草地肥料,真是既环保又经济。很多新西兰家庭饲养宠物,早晨或傍晚男主人或女主人会牵着狗出来散步。我经常看到遛狗的新西兰人手拿一个塑料袋,将狗拉的粪便拾起放入旁边的垃圾箱里。因而,新西兰的街道非常整洁,很多新西兰人经常会光脚行走在大街上。
  新西兰的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即便是街边的树坑也要被松树皮覆盖上,不让黄土显露出来。而时不时的雨水也将空气净化得异常洁净。因此,在新西兰人们一年也不用擦一次皮鞋,衬衣领口穿一周也不脏是常见之事。去年年底,我儿子临回国之前告诉我们他准备在国内买双新旅游鞋,因为旧的已穿坏该扔了。我们建议他将旧旅游鞋穿回国然后扔掉。在北京机场接机时,我们发现他仍旧穿着一双看起来崭新的旅游鞋,我不解地问:“怎么穿双新鞋回来了?”儿子抬起一只脚,我们一看,哦,原来是鞋底快要磨穿了!
其他文献
乌克兰,一个教育、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它的油画、芭蕾、舞蹈和音乐等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俄罗斯文学之父果戈里从乌克兰走向世界;乌克兰也是托尔斯泰名著《复活》的历史舞台;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正是乌克兰人。  现在,这个国家却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动乱。乌克兰发生的示威冲突及导致的政局变动,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在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们,尤其
期刊
赏樱花,日语写作“花見(はなみ)”。日本的樱花季一般是三月到五月,当地人会在樱花季三五成群到樱花树下喝点清酒,相互分享美食。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欣赏着独特的大和风景学会做个地道的日本便当也不错。而在日本有“樱花七日”这样的谚语,意思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当地人认为人生也是短暂的,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趁着在日本留学的好时光,周末课余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在日本一年一次最灿烂的樱花祭。
期刊
新西兰,在这里留学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体验:  完美的“新”生活方式;  符合全球趋势的“新”思维;  被鼓励、被激发的“新”想法;  用一种“新”眼光看教育;  学习一门“新”语言……  在这里,你将会发现很多“新”事物,包括一个“新”的自己。
期刊
4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荣誉顾问委员康多莉扎·赖斯博士访问清华大学,并以“教育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讲,与清华同学进行了现场交流。  赖斯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兴趣,这给现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国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也不无启迪。  赖斯说,从小喜爱钢琴和音乐的她,在大学里听到了一门由苏联问题专家主讲的国际政治课程,正是这门课程,让年轻的赖斯发现了自己对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相关一切的
期刊
虽已年近70,邓荣进依然活跃在新西兰华人圈里。每周,这位《新西兰联合报》的副主编都坚持为报纸写专栏,评点新西兰时事。从《新西兰周报》、《东方时报》,到《新西兰联合报》,许多华人已经习惯在华人餐馆、商店里从那些免费派送的报纸上阅读他写的五花八门的专栏小文或时事报道。  由此,他对新西兰,以及新西兰的华人社会有着自身的观察。在他眼里,新西兰显得稳定、舒适,华文报纸还是个体户式经营的、免费派送的,但随着
期刊
无论多烦躁的心,在新西兰都会归于平静;无论多急促的脚步,在新西兰都愿驻足而观。相比起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南半球的生活要宁静得多。有在新西兰的朋友戏称这里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并不是贬义,就好像北半球的一切纷争胜负,在这个世外桃源都激不起一丝波澜,这里的人仿佛只要守着这广袤悠闲的土地便心满意足了。于是,新西兰留在印象里最大的篇幅,就是那抹蓝天白云加绿草。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2009年7月初来
期刊
中国学生经年累月为英语奋斗,背了海量词汇,满脑子装着连美国人自己也不懂的复杂语法概念。但是,有时不要说读书,就是连个简单的句子都读不懂。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我在教学中碰到的经典:  On average, a college degree still pays for itself.  这个句子里没有一个哪怕是中等难度的词汇,大概所有字都是一个“小升初”前的孩子认识的。也没有复杂的语法,就是个简单句
期刊
抵达金赛尔时,正是爱尔兰最臭名昭著的“魔沼”天,瓢泼大雨夹杂着狂风,可轻易折断任何伞骨,灰白的雾霭将港口停泊的船只一溜儿削去了脑袋,根根桅杆如残枝般伸向天空。四下无人,只有海鸥和苍鹭站在近处的船坞上,徒劳地甩掉羽毛上的雨水。  金赛尔是欧洲最重要的天然港湾之一,也是1601年天主教爱尔兰—西班牙盟军惨败于新教英军之手的地方。金赛尔之役改写了爱尔兰历史。从此西班牙国王放弃了协助爱尔兰抗英以削弱英国在
期刊
多年前,和一个久居海外归来的朋友步行去吃饭,路上有脏兮兮的小孩子一味追着人要钱,朋友对这小乞丐颇为不满,说在国外,当乞丐也是“行为艺术”,还能给人以美感。当时,我还取笑她崇洋媚外到连看外国的乞丐都比中国好。可是,当我到英国旅行的时候,还真的亲眼目睹了一群“艺术乞丐”。  风景优美的泰晤士河畔,处处彰显着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宏伟的建筑,各种肤色的游人,浓郁的文化气息,如永恒的交响乐令人赞叹。然
期刊
我第一次独自远行的经历纯属偶然——大学二年级暑假被学校派往美国霍顿参加学生交流活动。闻讯之后,我先是惊喜,继而不安,因为从小到大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年,我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已经相当习惯了。不仅习惯,而且非常依赖——大事不操心,小事不用管,样样父母给安排,日子过得真舒坦。外面的世界再丰富多彩,也比不过蜗居的温馨简单,出门多麻烦,反正报纸上电视里也能看。诸如此类的感觉日积月累,便形成一种对外界的漠然、抵触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