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梦了,你的广告出不了圈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问我:“如何做好一场品牌campaign?”我没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但如果你问我:“如何才能搞砸一场品牌campaign?”我会真诚地告诉你:“去拍一个走心广告片吧!你会把搞砸的概率提高到80%以上。”
  大约在2013年开始,国内一些优秀的广告片惊艳了广告界,加上泰国故事片广告的风靡,把广告拍成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成了广告主和广告人之间的默许操作。
  除了掏消费者腰包之外,品牌们还特别热衷于赚取消费者的眼泪。7年后的今天,“走心”广告片已经泛滥成灾。
  今天,我想特别郑重地和大家说:别拍“走心”广告了!


走心很重要,形式更重要


  如果我说“走心”广告不行了,可能很多人不服。B站的《后浪》、快手的《看见·奥利给》不是前段刚刷完屏吗?
  我再精确一下我的用词,我是说“以走心为追求的广告片不行了”,如果你以为,你的广告踩中大众情绪就能走俏,那么你会非常失望。
  我认为,B站的《后浪》、快手的《看见·奥利给》之所以能成功,原因并不仅仅是他们“走心”,而是它们在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它们都是“演讲”,而不是故事片。
  而今年,同样用“演讲”形式做广告的品牌还有两个,一个是小米10周年时期,雷军的演讲《一往无前》,一个是清北网校联手罗永浩的演讲《人生不止一次高考》。
  这两个案例虽然没有刷屏,但在今年众多的品牌campaign中,也算是优等生。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好创意,只是发现了新的表达形式。表达形式的创新,可以产生新的传播势能。
  比如,《中国有嘻哈》第一季播出时,广告圈就刮来了一股嘻哈风,你的品牌不找来一个rapper(说唱歌手)、押几个韵脚,就不够real。
  当时跟风的品牌有:支付宝、摩拜、护舒宝、麦当劳、阿迪、唯品会、云南白药、淘宝、京东、农夫山泉、百事、哈啤、江小白、微信、搜狗翻译、Nike、小米、魅蓝……
  这股嘻哈风如夏天的雷雨、微博热搜、你的减肥计划一样,热烈又短暂。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朋友圈里已经很少有人转发H5广告了。H5这种形式,曾经一度是campaign的标配,一些小型创意热店更是以H5作为压箱底手艺,甚至有些工作室、自媒体就是围绕H5来创业的。
  不论是嘻哈还是H5,它们都是内容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只不过这种周期有的长、有的短。
  好创意,不仅可以是内容上的创造,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红利。发现全新的表达形式,或者在新形式尚未衰退之前,充分享受它的红利,这是广告流行的秘密之一。
  很多人觉得创意不可模仿,模仿者死。但是快手的《看见·奥利给》明显模仿B站的《后浪》,它一样刷屏了。创意不是不可模仿,只要“新鲜劲还没过”,模仿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来看一下这么多年来,广告上的形式创新:相声、魔术、评书、小品、朗诵、交响乐、街舞、说唱、歌曲MV、脱口秀、演讲、晚会……
  事实上,即便是同样的广告诉求,以上这些内容形式,每变换一种就可以变成一个新鲜的创意。关键是,我们要敏锐地洞察到,还有哪种新形式、新表达是我们没有利用过的。
  形式创新是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市场面上,99%的品牌广告片都在脱离“形式”去做内容。
  大部分“走心广告片”都在3~5分钟,用一个人物故事去传递品牌精神。3~5分钟的这个时长,就非常尴尬。
  不论买贴片还是投信息流,媒体都不支持3~5分钟的广告片(除特殊形式外)。大部分推广,让用户在外层看15秒的广告,到落地页上看完整的广告片,这就流失了大部分用户。
  所以,3~5分钟品牌广告片,一般只都用“内容位”“编辑位”做推广,但3~5分钟的情感短片,也与媒体上的内容消费习惯相违背。
  长视频平台上,我们一般在爱奇艺、腾讯上看30分钟以上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而很少会点短视频。
  在短视频平台上,抖音快手这类的平台雖然叫“短视频”,其实更精准的表达是“小视频”,用户一般看的片子都在几十秒。
  微信视频号刚起步,时长也限定在1分钟以内。3~5分钟的视频,一般是借用图文介绍,插入视频内容来做推广。
  其他几个主流媒体里,只有微博网红、西瓜视频上的PGC、B站的UP主,是倾向于3~5分钟的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的。
  但B站的文化不适合情感短片,西瓜视频尚未成气候,一般作为辅助推广平台,只有微博略微契合一些。
  所以,3~5分钟的情感广告片,看似是个短视频,其实主要推广阵地却并非短视频平台,而是两大社交平台微博+微信,大部分的视频平台根本没有这种短片发酵的土壤。
  创意决定了内容的传播力,但形式却可以决定内容的传播面。
  广告主追捧“走心广告片”,是因为走心广告片成功过、辉煌过,他们是刷屏案例里的常客。但我想说的是:很多走心广告片刷屏,走心也只是表象。

走心是表象,规模才是真相


  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十而已》比《二十不惑》更火?
  这两个片子都是柠萌影业出品,制作水准相当,演员阵容差距也不大,为什么《三十而已》是一部现象级电视剧,而《二十不惑》只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让《三十而已》成为现象级作品的不是三位女主演,也不是女人三十岁的话题,而是一个叫林有有的女人。自从这个女人上线之后,《三十而已》才真正破圈,让全网女同胞在屏幕后,“云手撕”绿茶婊。   有些网店居然上架了“陪骂林有有”服务,10元一小时,号称“没骂爽不要钱”。
  让《三十而已》出圈的不是女性的年龄焦虑,而是“小三”这个千古话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点比另一些点,更容易引发大家关注。
  比如说,我们聊“区块链”,这个话题天然就是窄的,无论多精彩的内容都没法引起全面讨论;如果我们聊“美容护肤”,大家立刻就觉得和自己有关系了。但“美容护肤”这个话题点也有问题,就是它比较普通,似乎提不起兴致去讨论它,但如果把美容护肤换成“整容”,立刻就更能引起更大的讨论热情。
  刚才我提到了三个话题点,“区块链”“美容护肤”“整容”。
  “区块链”有焦点但是太狭窄;“美容护肤”够大众但是又太过普通;“整容”这个点似乎天然就有更大的传播能量。
  所以,一个好广告或者一个好内容,它首先具备的是话题规模。话题有规模需要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一个纵向。
  话题的纵向:要尖锐,可以快速激发人们的讨论兴趣;
  话题的横向:要广泛,能让更多的人觉得和自己有关系。
  而横纵相乘,便是一个话题能波及的面积,话题的规模决定了受众的规模。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论创意好不好,其实比创意更重要的是,这个内容本身的话题规模够不够。
  就像同样是做微博运营,90%的品牌都是不可能赢过杜蕾斯的,因为性这件事天然就有话题规模。
  不仅是话题规模,品牌的推广规模也是广告能否出位的关键。
  B站的《后浪》是今年的现象级案例,但大部分人只讨论创意的好坏,很少有人调查背后的推广资源。
  当时《后浪》的推广资源加上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号有近百个,并且都具有强影响力。B站的这波推广,最大特点是联动了很多有分量的政务类媒体,比如说CCTV、《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公安部新闻宣传局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推广资源是在《新闻联播》前播出《后浪》。
  而且大家别忘了,B站自己也是媒体,以上这些推广还不包括B站自己的站内资源和自媒体资源。《后浪》之所以能破圈,背后的燃料要远比大家想象的充裕。
  推广规模很重要,它的重要不在于制造了更大的曝光,而是这个规模会影响内容的自传播。
  很多创意之所以不刷屏,不是创意不好,就是钱没花够。只有钱花够了,有了一定的推广规模,才能形成爆炸性的自传播。
  “走心”是内容的表象,内容的话题规模和推广规模才是流行的真相。

不要做情感沟通,要做“情感消费”


  我们在前面聊过,其实3~5分钟的广告片,是不容易在当下的视频媒体里传播的。但为什么大家还纷纷飞蛾扑火呢?
  一个原因是,故事片是最容易表达品牌理念的载体。我想给别人讲个道理,最简单的思路就是虚构一个故事当例子。
  另一个原因是,这么多年来,广告公司一直拿视频作为创意的表达载体。广告公司“卖稿”,核心卖的就是几张海报和一支片子。没有这些看得见的产出,广告公司也很难明码标价地收费。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里,客户和广告公司都必须壮士断腕,找到更多元的创意表达方式。
  尤其是5G之后,万物互联,每一种物体都将变成一个媒体,广告创意不能固守在残破的旧战场,我们要打破一个创意主题+一支TVC+几张海报的教条。
  未来的广告创意,应该从情感沟通,过渡到情感消费上。
  我第一次去日本时,发现日本大街上找不到垃圾桶。但是我去便利店购物时,即便只买一瓶水,售货员也会给我一个塑料袋,日本人都把垃圾装进塑料袋,带回家分类处理。
  日本每年消耗的塑料袋大约有450亿个,是一个白色垃圾生产大国!最近,日本便利店连锁品牌罗森,为了响应日本政府的环保倡议,推出了一款“文学塑料袋”,希望借此提高塑料袋的使用率。
  塑料袋上印的是短篇小说,出自日本的几个人气作家,吉本芭娜娜、筒井康隆和伊坂幸太郎。这几篇小说都以“物”为主题,希望读者反思物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想一下,如果罗森的这个brief( 创意简报),落入俗套的创意表达,该怎么做?当然是拍一个走心的广告片!找一个知名导演,拍一个罗森店里发生的和塑料袋有关的故事。
  比如温情片,贫困的妈妈用塑料袋为孩子做亲子手艺课,打败了同班级的小朋友。
  比如脑洞片,未来塑料袋成灾,变成塑料恶魔,突袭罗森店。
  比如爱情片,男女主人公因为塑料袋而相识,一次性的塑料袋成了爱情的永久信物。
  但不论这些广告片多么精彩,广告片都无法触达所有进罗森店使用塑料袋的人,但“文学塑料袋”却可以做到。
  类似“文学塑料袋”这种品牌活动,并不是好在它的创意,而是好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创意载体。把创意转化成产品上的消费,实实在在改变消费者的行为。这就是我说的,创意要从情感沟通,过渡到情感消费。
  把创意落实到消费层面,宜家才是这方面的常客。宜家的很多个创意活动,都是以宜家的产品为核心去发散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广告层面。
  比如,疫情期间,宜家就制造了引发消费的创意。
  居家隔离时,以色列宜家将电子产品目录做成了小游戏,帮大家杀时间。
  你可以帮台灯找到它的家。



  也可以给IKEA的Logo涂色。



  五子棋、找茬、连线配对、给物品填色……这些我们儿时常玩的游戏,都以家居用品作为道具,等疫情结束后,整天看产品目录的游戏玩主们,是不是更有消费的可能性?
  “品牌要建立形象、品牌要和消费者做情感沟通、品牌要谋求产品之外的价值感……”这些说法常常给市场人一種误导,以为好的品牌、有追求的品牌就该像Nike一样,靠不停地制造故事广告赢得人心。
  但我们不要忘了,赢得人心的目的是完成品牌的“心理预售”,而不是让用户感动。我们不是要单纯地给消费者留个好印象,而是要留下一个消费契机。
  广告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语言,但同时也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障碍。
  因为消费者要先看到广告,才能产生购买欲望。所谓的“情感消费”,就是尽量抹掉广告这个中间商,把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对话,落实到产品上、服务上、体验上,直接促成消费。(梁将军,微信号:liangjiangjunisme)
其他文献
环境变了,一切都得变。  环境变化有多快,营销变化就有多快。  2010年之后,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营销只能触达B端,互联網能够触达C端。传统营销落伍了。  2016年之后,电商平台流量枯竭,流量成本急剧上升,营销视角再次转移到线下。电商平台急于打通线上线下,于是提出了“新零售”,想从C端触达B端。  一批转型的传统营销人提出了“新营销”,想从B端触达C端。新营销从2017年提出基本分析框架,不断
期刊
增长,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增长,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但增长有着不同段位,有的企业几十年如一日,慢慢积累,缓慢增长,大部分传统的制造业均属此列;但有的企业却是快速增长,甚至是几何式增长,比如拼多多等,在3年左右就能成功上市。  同样是经营企业,为什么在增长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除了经营管理上的一些差距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差距,那就是增长的段位不同。  根据多年对企业增长的观察与思考,我把
期刊
编者按:作为快速消费品的一种,今夏出现的以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农夫的“尖叫”、雀巢的“舒缓”、统一的“体能”、康师傅的“劲跑”、汇源的“他+她”为代表的功能性饮料在中国掀起新一波浪潮,与世界接轨。这一浪潮是像流星一样即将随着季节的逝去而消亡呢?还是将从今年开始,一路狂飙,继续演绎新的传奇呢?如果要想发展得更好,我们又该从哪里入手为明年做准备呢?
期刊
对某个品牌或者产品来说,每个市场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状态,比如空白市场、培育型市场、半成熟市场和成熟市场。每个市场都追求份额更大,但追求份额的路径各有不同。高密度占有和点状渗透  线下渠道,市场都有边界。一个是地理边界,往往用行政区划划分;一个是品类总额的边界,每个品类在一个具体市场都会有天花板,达到临界点之后就再难突破。例如某个县级市场有100万人,它的啤酒品类总额大概率是3万吨。  高密度占有靠的
期刊
在广告业,有一个经典的创作手法叫戏仿,Donald Gunn称之为Borrowed Format/Parody。意思是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与IP,通过借用、模仿、再创造等形式用在广告和营销之中,起到放大品牌传播、丰富品牌内涵与资产的作用。这种文化IP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经典文学、戏剧与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等。  刚进入广告业那几年,总是非常羡慕国外有那么多IP可以用,而国内可用的IP似
期刊
在 10月的秋季糖酒会上,本社记者曾对饮料行业涌现的新产品及背后暗藏的趋势做了梳理,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便是“吃喝一体”。说的是,新生代主餐的休闲化特征和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带来“第四餐”新场景的出现,“吃喝一体”正成为新饮品的特征,或者说发展为新品类,比如银耳炖梨:嚼得到的银耳,喝得到的梨肉;果粒酸奶饮品也可以嚼着喝;还有些公司则是发现了果肉加果汁的风口。  而“吃喝一体”“第四餐”这个提法,是
期刊
体验是最强认知。场景激发情感,体验产生口碑。场景构建关系,体验形成认知。场景体验形成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认知,而是有角色的产品认知。体验场景  从认知角度讲,体验场景大致分为产品溯源场景、终端场景、消费场景和游戏场景。  1.产品溯源场景。产品溯源,即产品是怎么来的,以场景化方式再现。场景化再现,与生产制造过程不同。现在生产工艺有可能使生产过程处于“黑箱”状态,根本看不到生产过程。比如,有的用户参观高
期刊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家居建材行业也一路高歌,维持了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这一高速发展的年代,本人称之为“家居建材2.0时代”,其最大的市场特征是:刚需大爆发,消费规模与消费档次同步稳定上升。家居建材2.0时代的前半段,絕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创业及发展的初中期,竞争格局呈现为实力悬殊不大的完全竞争。2.0时代的后期,马太效应显现,企业间的规模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进入了头部品牌寡头竞争时代。
期刊
一个产品或服务如何定价、怎么收钱、怎么赚钱,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否做大,是否值钱或赚钱。  据研究,定价失误是很多创业者失败的第二大原因。本文分享一下我对“如何定价”的10个理解。  1.定价便宜,不是弱小,相反是强大的表现  人家要么融资能力强,要么供应链整合成本低,如果一个公司一开始就定价很便宜,你要小心了。  拼多多和原来的淘宝一样,最开始就是靠“便宜”吸引用户的。有时,“亏钱”也是一种本事,甚
期刊
信息千变万化,市场不断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更新,品牌要想在这个市场中求得生存就必须不断做出改变,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年微信在一片质疑声中诞生。刚出现就遇到了“被黑复制抄袭”“推广策略不清”“产品体验不给力”等几大问题。但微信凭借着对中国网民的敏锐洞察,通过一步步升级,从而实现了其“智能手机必备软件”的神话,这背后其实是微信不断进行品牌升级的经典营销。  微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升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