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作为一门学科或一门技术,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其价值,经济学家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到城市建设中就是要建设生态城市。文章从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循环经济理念下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法。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0.前言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依赖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共同转变,只有实施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才能从产业上形成有机统一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从城市中优化城市的物流和人流,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手段,切实地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优化城市生态布局,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
l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
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都是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等背景下提出的,都是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都强调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循环经济着重于如何改变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城市首先体现的是区域、范围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建设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区域性、全球性的城市。
1.1 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脆弱,如果按照传统经济模式来发展城市,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这都是我们无力承担的,所以要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建设生态城市,减少资源占用,增加资源利用程度,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就必然要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当前基本上是采用末端治理方式,即“谁污染,谁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处理方式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成本太高,效果不佳。因此,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才是循环经济模式应有之义。
1.2 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绝佳基地
循环经济模式的实现有三种层次,分别是企业层次的小循环、生态产业园区层次的中循环和社会层次的大循环。城市是经济聚集地,企业层次的循环以及基于产业共生基础上的产业园区层次的循环都在城市中有广阔天地。城市除了有为本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非基本职能外,还有为区域中其他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能。这种基本职能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条件,因为城市发展过程受制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矛盾关系的发展变化。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使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并扩大再生产,使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使人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首先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和谐有序的结构,如抑制过猛的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与环境条件相适应,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等;其次致力于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最后是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包含以下几个子规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
(1)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所谓适宜人口,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并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的核心是资源与生产、消费的平衡,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丰歉程度、气候条件的好坏、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及社会物质乍产和消费水平相匹配。一个城市的适宜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函数。
(2)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历来存在着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争论,其实就循环经济而言,两者是同样的资源,一个是生产原料资源,另一个是市场需求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最化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原料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料,改進技术,增强原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资源过大的工业项目;再利用原则,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产废料和废品必须重新利用或开发利用,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集群:再循环原则,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重新变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原生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最终处置量。因此在工业发展规划中必须重视当地工业资源的存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构筑产品和废物加工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3)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到旅游资源及社会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应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代际平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载体。按照减量化原则,在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依托,科学运作土地资本,大力发展循环土地经济,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最佳保护;按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为指导,实现减量一再利用一循环的最大效益日标,获取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要求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关注供水与排水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建设;按照减量化原则要求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严禁建设耗水量大的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本着节约利用的原则,禁止浪费水资源;按照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要求对使用过后的水资源和垃圾采用分类回收再利用,如生产废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后再利用,生产和生活污水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到相关利用标准再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对于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可以再加工,进入生产流程加工后再一次进入到商品使用阶段。
(6)城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城市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方面、经济过程减污高效方面和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要求生产布局所产生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尽量少,加强能源的集中供热,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环境监管,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而缺乏必要处理技术的企业拒绝进入,坚决禁止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的项目上马,保证经济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和污水排放的总量控制:按照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要求水的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的替代等。
3 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3.1 运用生态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加快制订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循环共生的原理,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实现综合利用,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领导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领导干部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领导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3 加大科技投入,为生态城市建设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从技术层面看,循环生产技术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循环生产技术的支持,就不可能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循环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建立生态城市。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立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将循环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放到重要地位。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要加强循环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二是对技术开发和创新者实行奖励政策,以提高科研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安全化、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要参与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形成全面完整的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3.4 重视城市问、区域问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4.结束语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來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0.前言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依赖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共同转变,只有实施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才能从产业上形成有机统一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从城市中优化城市的物流和人流,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手段,切实地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优化城市生态布局,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
l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
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都是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等背景下提出的,都是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都强调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循环经济着重于如何改变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城市首先体现的是区域、范围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建设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区域性、全球性的城市。
1.1 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脆弱,如果按照传统经济模式来发展城市,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这都是我们无力承担的,所以要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建设生态城市,减少资源占用,增加资源利用程度,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就必然要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当前基本上是采用末端治理方式,即“谁污染,谁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处理方式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成本太高,效果不佳。因此,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才是循环经济模式应有之义。
1.2 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绝佳基地
循环经济模式的实现有三种层次,分别是企业层次的小循环、生态产业园区层次的中循环和社会层次的大循环。城市是经济聚集地,企业层次的循环以及基于产业共生基础上的产业园区层次的循环都在城市中有广阔天地。城市除了有为本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非基本职能外,还有为区域中其他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能。这种基本职能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条件,因为城市发展过程受制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矛盾关系的发展变化。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使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并扩大再生产,使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使人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首先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和谐有序的结构,如抑制过猛的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与环境条件相适应,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等;其次致力于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最后是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包含以下几个子规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
(1)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所谓适宜人口,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并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的核心是资源与生产、消费的平衡,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丰歉程度、气候条件的好坏、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及社会物质乍产和消费水平相匹配。一个城市的适宜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函数。
(2)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历来存在着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争论,其实就循环经济而言,两者是同样的资源,一个是生产原料资源,另一个是市场需求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最化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原料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料,改進技术,增强原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资源过大的工业项目;再利用原则,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产废料和废品必须重新利用或开发利用,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集群:再循环原则,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重新变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原生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最终处置量。因此在工业发展规划中必须重视当地工业资源的存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构筑产品和废物加工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3)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到旅游资源及社会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应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代际平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载体。按照减量化原则,在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依托,科学运作土地资本,大力发展循环土地经济,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最佳保护;按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为指导,实现减量一再利用一循环的最大效益日标,获取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要求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关注供水与排水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建设;按照减量化原则要求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严禁建设耗水量大的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本着节约利用的原则,禁止浪费水资源;按照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要求对使用过后的水资源和垃圾采用分类回收再利用,如生产废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后再利用,生产和生活污水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到相关利用标准再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对于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可以再加工,进入生产流程加工后再一次进入到商品使用阶段。
(6)城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城市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方面、经济过程减污高效方面和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要求生产布局所产生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尽量少,加强能源的集中供热,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环境监管,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而缺乏必要处理技术的企业拒绝进入,坚决禁止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的项目上马,保证经济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和污水排放的总量控制:按照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要求水的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的替代等。
3 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3.1 运用生态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加快制订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循环共生的原理,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实现综合利用,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领导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领导干部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领导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3 加大科技投入,为生态城市建设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从技术层面看,循环生产技术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循环生产技术的支持,就不可能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循环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建立生态城市。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立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将循环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放到重要地位。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要加强循环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二是对技术开发和创新者实行奖励政策,以提高科研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安全化、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要参与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形成全面完整的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3.4 重视城市问、区域问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4.结束语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來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