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树立新的教师形象的必然途径。笔者认为,新的教师形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把学生当自己。教师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要求,同情学生的不幸,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有时不妨作此假设,假如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应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件事,这样就可以避免过激的言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自己假设成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接受的,那些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些知识是考试有用的,那些知识是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一节课40分钟,能掌握多少知识点,这些知识又有多少储存于大脑中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储存的价值。这样想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可以灵活多变。一篇课文教师可以讲一个课时,也可以讲两个课时,当然,你也可以讲五个课时,只要你觉得有必要,同样,有些课文你也可以不讲。这样就可以更加科学地分配时间、节省时间,还时间给学生,以便学生用这些时间去进行其他的语文活动。
第二,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维护学生的尊严,俗话说:“敬人者,人敬之。”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你对着对方心灵的高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答也会是,我尊重你……”尊重学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学生当学生看待,把他们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待。任何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语言、有思维的主体,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侵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更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有一个故事非常巧妙地讽刺了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在乡下的爷爷问城里来的孙女,月亮像什么?孙女回答“像香蕉”,爷爷说“不对”,“像妈妈的眉毛”,爷爷说“也不对”。这位爷爷怎么也想不通,我们从小就知道月亮像镰刀,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就不知道呢?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年龄特征和思维习惯,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去束缚和误导学生。比如说,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一些课文所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特定内容,它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有些甚至是学生根本无法想到的,如果教师偏要求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幸福中的一代去理解杨白老的苦大仇深,真是勉为其难。而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名篇,都是作家们在成年以后写成的,他们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理解社会、认识社会、反映社会,要让这些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去读懂他们,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优秀的作家、优秀的作品,因为它们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所以学生不能不读、不能不了解,但只能尽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辅以合适的引导即可。
第三,把自己当学生。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一篇课文,有的教师讲,学生兴趣盎然,觉得是一种享受,换一位教师,可能会让学生索然无味,成了受罪。魏书生先生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有句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未来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一杯水,他们要的一桶水。未来的教育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给学生一桶水,但如果教师只能给他们一杯水,那么,这一杯水的科技含量就应该远远高于以往的一桶水。要提高这一杯水的科技含量,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做后盾。
第四,把自己当自己。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融,但它决不是不要教师的师道尊严,不要教师的自身垂范。我们常说,谁教出来的学生像谁,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写的字都和老师的一样,这就充分证明了教师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语文课为例,设想,作为语文教师,你顺手在黑板上写出几首诗歌,顺口背出几段文章,学生将怎么看待?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要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当学生在心目中真把你当老师看待的时候,当学生对你产生崇拜之情的时候,那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做学生的表率,努力塑造自己,以自己的魅力影响学生,真正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文质彬彬”,这也正是为人师表的最直接的体现。
第一,把学生当自己。教师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要求,同情学生的不幸,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有时不妨作此假设,假如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应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件事,这样就可以避免过激的言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自己假设成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接受的,那些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些知识是考试有用的,那些知识是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一节课40分钟,能掌握多少知识点,这些知识又有多少储存于大脑中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储存的价值。这样想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可以灵活多变。一篇课文教师可以讲一个课时,也可以讲两个课时,当然,你也可以讲五个课时,只要你觉得有必要,同样,有些课文你也可以不讲。这样就可以更加科学地分配时间、节省时间,还时间给学生,以便学生用这些时间去进行其他的语文活动。
第二,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维护学生的尊严,俗话说:“敬人者,人敬之。”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你对着对方心灵的高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答也会是,我尊重你……”尊重学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学生当学生看待,把他们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待。任何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语言、有思维的主体,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侵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更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有一个故事非常巧妙地讽刺了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在乡下的爷爷问城里来的孙女,月亮像什么?孙女回答“像香蕉”,爷爷说“不对”,“像妈妈的眉毛”,爷爷说“也不对”。这位爷爷怎么也想不通,我们从小就知道月亮像镰刀,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就不知道呢?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年龄特征和思维习惯,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去束缚和误导学生。比如说,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一些课文所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特定内容,它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有些甚至是学生根本无法想到的,如果教师偏要求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幸福中的一代去理解杨白老的苦大仇深,真是勉为其难。而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名篇,都是作家们在成年以后写成的,他们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理解社会、认识社会、反映社会,要让这些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去读懂他们,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优秀的作家、优秀的作品,因为它们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所以学生不能不读、不能不了解,但只能尽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辅以合适的引导即可。
第三,把自己当学生。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一篇课文,有的教师讲,学生兴趣盎然,觉得是一种享受,换一位教师,可能会让学生索然无味,成了受罪。魏书生先生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有句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未来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一杯水,他们要的一桶水。未来的教育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给学生一桶水,但如果教师只能给他们一杯水,那么,这一杯水的科技含量就应该远远高于以往的一桶水。要提高这一杯水的科技含量,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做后盾。
第四,把自己当自己。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融,但它决不是不要教师的师道尊严,不要教师的自身垂范。我们常说,谁教出来的学生像谁,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写的字都和老师的一样,这就充分证明了教师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语文课为例,设想,作为语文教师,你顺手在黑板上写出几首诗歌,顺口背出几段文章,学生将怎么看待?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要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当学生在心目中真把你当老师看待的时候,当学生对你产生崇拜之情的时候,那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做学生的表率,努力塑造自己,以自己的魅力影响学生,真正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文质彬彬”,这也正是为人师表的最直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