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抽取甘肃省20个样本县(甘肃省实际共有86个县,在抽样过程中由于考虑到语言不通、交通不便、样本代表性低等方面的原因,剔除了肃北、肃南、阿克塞3个自治县)、3000名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探讨教师离职意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有1/3的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女教师;获得高等学历的教师的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教龄较短的新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教龄较长的老教师;教师的离职意向在婚姻状况和任教科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引言
离职意向(turnover intention)是近年来工业管理心理学与职业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关于离职意向的定义,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Lyons认为离职意向是指个体离开组织的意向。樊景立指出:“离职意向是指个人想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另外寻找其他工作机会之倾向的强度。”欧阳玲认为离职意向是指员工企图离开其工作组织的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可直接引起真正的离职行为。符益群提出离职意向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意愿。另外还有许多关于离职意向的定义,不再一一赘述。纵观这些定义,可以根据离职去向的不同,将离职意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想离开(更换)职业,另一类是想离开本单位到别的单位从事相同的职业。本研究特指第一类离职,即想离开(更换)职业。
Mobley等多位学者认为行为的直接前因是意愿,Mitchell等学者也认为离职意向是离职行为的最直接的前固变量。因此,研究教师是否会发生离职行为,探讨其最佳预测变量——离职意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途径。目前,国外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教师离职意向的研究成果。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为欠缺,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待遇与工作环境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关于教师离职意向的实证研究却较为缺乏,以西部农村教师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影响教师离职意向的一些因素,力求对稳定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扶植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力争引起全社会对教师离职意向问题的关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的现状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的总体现状,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及离职意向的强度,把被调查教师划分为毫无离职意向、基本无离职意向、有离职意向和高离职意向四种类型,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综合分析图1和图2可以发现,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四种类型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基本无离职意向、有离职意向、毫无离职意向和高离职意向。基本无离职意向的教师人数最多,共有1461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5%;其次是有离职意向的教师,共有649人,所占比例达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25%;再次是毫无离职意向的教师,共有354人,仅占被调查教师的14%;最后是高离职意向的教师,共有150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这一结果说明,在西部农村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无明显的离职意向,能够安心于教师职业,但也有1/3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
(二)离职意向在性别、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在表1和表2中反映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从婚姻状况来看,离职意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从性别上来看,男女教师在离职意向上的差异显著(t=2.396,p=0.017),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女教师。然后,从婚姻状况来考察,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10,p=0.682),这说明结婚与否、有无伴侣并不是影响教师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
(三)不同学历层次教师的离职意向比较
在研究中,笔者把教师的学历分成以下三个层次,即初等学历(小学和初中)、中等学历(高中和中专)和高等学历(大专、本科和研究生)。首先,以学历层次作为自变量,教师离职意向作为因变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参见表3),不同学历层次教师的离职意向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23.482,p<0.01)。然后,进一步运用Tamhane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由表4显示,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其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p<0.01),而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与具有初等学历的教师之间、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与具有初等学历的教师之间,在离职意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不同任教科目教师的离职意向比较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教师任教的学科性质(文理科)来看,还是从教师任教的学科重要性(主副科)来看,或者是从每个具体的任教科目来看,其离职意向均无显著差异。换言之,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并不因任教科目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
(五)教龄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笔者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的数据可知,教龄小于或等于5年的教师离职意向显著高于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其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教龄为21~25年和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5年)的教师,教龄为11~15年的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教龄为16~20年的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而其余教龄段的教师之间的离职意向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p1为教龄小于6年与教龄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p2、p3分别为教龄为6~10年与教龄为21~25年、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p4为教龄为11~15年与教龄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p5为教龄为16~20年与教龄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其余p<0.05。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30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69%)无离职意向(包括毫无离职意向和基本无离职意向),这说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有1/3以上的中小学教师(31%)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意向往往是行为的先导,频繁的人员流动将使学校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团体,对学生的教育也将缺乏长期规划。这不但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应当引起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积极寻求降低教师离职意向的各种渠道。例如,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以保障西部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发现,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女教师。原因可能在于,男教师对收入的预期比女教师更高,他们往往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更换职业的倾向性,以实现他们对经济收入的预期。并且,在性格特征上,男性也比女性更具冒险性,他们比女性更敢于舍弃当前的工作岗位,转而去寻求收入更高的职业。在西部农村特别是广大偏远地区,面对条件艰苦而收入又不太理想的现实,“穷则思变”,这里的男教师就比女教师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离职意向。基于这一事实,应当给予西部农村地区的男教师更多的关注,并且对他们离职意向的深层次原因的探讨也将成为今后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之一。另外,研究发现,已婚(包括初婚、再婚)与未婚(包括离婚、丧偶)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婚姻状况并不显著影响教师的离职意向。因此,一些学校想单纯通过解决单身教师的婚姻问题来使教师个人稳定下来安心工作的做法,并不具有事实依据,效果可能也不会太理想。
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发现,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其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往往希望寻求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表现出更强的离职倾向性。而且,高学历也使他们寻求新职业(收入更高的职业)、更换工作岗位的成功性更大,因而他们也更敢于离开当前的教师岗位。因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获得高等学历的教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止这部分教师的流失与离职。
另外,从教龄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来看,研究发现,教龄较短的教师其离职意向显著高于教龄较长的教师。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其离职意向显著地低于其他教龄段(21~25年教龄段除外)的教师。原因可能在于,新教师对工作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进入职业角色的最初阶段,他们在工作上会比教龄长的教师面临更多的困难,工作压力也较大,因而在这一时期,新教师更易产生离职意向。而相应的,教龄长的老教师各方面的经验变得比较丰富,能够沉着面对和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并且教龄越长的教师也趋向于安定的生活,因而他们的离职意向就显著低于年轻教师。因此,有必要特别给予年轻教师更多的关注,争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学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并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尽快稳定下来,以适应教师职业。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重视教师的离职意向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应当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要从源头上减少使教师产生离职意向的各种因素,“标本兼治”,以稳定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切实保障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小结
第一,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无明显的离职意向,但也有1/3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
第二,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女教师。已婚(包括初婚、再婚)与未婚(包括离婚、丧偶)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获得高等学历的教师其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
第四,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新教师比老教师具有更高的离职意向。
(马延伟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有删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一、引言
离职意向(turnover intention)是近年来工业管理心理学与职业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关于离职意向的定义,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Lyons认为离职意向是指个体离开组织的意向。樊景立指出:“离职意向是指个人想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另外寻找其他工作机会之倾向的强度。”欧阳玲认为离职意向是指员工企图离开其工作组织的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可直接引起真正的离职行为。符益群提出离职意向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意愿。另外还有许多关于离职意向的定义,不再一一赘述。纵观这些定义,可以根据离职去向的不同,将离职意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想离开(更换)职业,另一类是想离开本单位到别的单位从事相同的职业。本研究特指第一类离职,即想离开(更换)职业。
Mobley等多位学者认为行为的直接前因是意愿,Mitchell等学者也认为离职意向是离职行为的最直接的前固变量。因此,研究教师是否会发生离职行为,探讨其最佳预测变量——离职意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途径。目前,国外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教师离职意向的研究成果。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为欠缺,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待遇与工作环境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关于教师离职意向的实证研究却较为缺乏,以西部农村教师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影响教师离职意向的一些因素,力求对稳定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扶植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力争引起全社会对教师离职意向问题的关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的现状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的总体现状,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及离职意向的强度,把被调查教师划分为毫无离职意向、基本无离职意向、有离职意向和高离职意向四种类型,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综合分析图1和图2可以发现,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四种类型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基本无离职意向、有离职意向、毫无离职意向和高离职意向。基本无离职意向的教师人数最多,共有1461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5%;其次是有离职意向的教师,共有649人,所占比例达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25%;再次是毫无离职意向的教师,共有354人,仅占被调查教师的14%;最后是高离职意向的教师,共有150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这一结果说明,在西部农村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无明显的离职意向,能够安心于教师职业,但也有1/3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
(二)离职意向在性别、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在表1和表2中反映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从婚姻状况来看,离职意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从性别上来看,男女教师在离职意向上的差异显著(t=2.396,p=0.017),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女教师。然后,从婚姻状况来考察,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10,p=0.682),这说明结婚与否、有无伴侣并不是影响教师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
(三)不同学历层次教师的离职意向比较
在研究中,笔者把教师的学历分成以下三个层次,即初等学历(小学和初中)、中等学历(高中和中专)和高等学历(大专、本科和研究生)。首先,以学历层次作为自变量,教师离职意向作为因变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参见表3),不同学历层次教师的离职意向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23.482,p<0.01)。然后,进一步运用Tamhane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由表4显示,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其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p<0.01),而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与具有初等学历的教师之间、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与具有初等学历的教师之间,在离职意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不同任教科目教师的离职意向比较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教师任教的学科性质(文理科)来看,还是从教师任教的学科重要性(主副科)来看,或者是从每个具体的任教科目来看,其离职意向均无显著差异。换言之,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并不因任教科目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
(五)教龄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笔者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的数据可知,教龄小于或等于5年的教师离职意向显著高于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其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教龄为21~25年和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5年)的教师,教龄为11~15年的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教龄为16~20年的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而其余教龄段的教师之间的离职意向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p1为教龄小于6年与教龄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p2、p3分别为教龄为6~10年与教龄为21~25年、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p4为教龄为11~15年与教龄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p5为教龄为16~20年与教龄大于25年的均数差异,其余p<0.05。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30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69%)无离职意向(包括毫无离职意向和基本无离职意向),这说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有1/3以上的中小学教师(31%)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意向往往是行为的先导,频繁的人员流动将使学校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团体,对学生的教育也将缺乏长期规划。这不但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应当引起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积极寻求降低教师离职意向的各种渠道。例如,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以保障西部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发现,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女教师。原因可能在于,男教师对收入的预期比女教师更高,他们往往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更换职业的倾向性,以实现他们对经济收入的预期。并且,在性格特征上,男性也比女性更具冒险性,他们比女性更敢于舍弃当前的工作岗位,转而去寻求收入更高的职业。在西部农村特别是广大偏远地区,面对条件艰苦而收入又不太理想的现实,“穷则思变”,这里的男教师就比女教师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离职意向。基于这一事实,应当给予西部农村地区的男教师更多的关注,并且对他们离职意向的深层次原因的探讨也将成为今后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之一。另外,研究发现,已婚(包括初婚、再婚)与未婚(包括离婚、丧偶)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婚姻状况并不显著影响教师的离职意向。因此,一些学校想单纯通过解决单身教师的婚姻问题来使教师个人稳定下来安心工作的做法,并不具有事实依据,效果可能也不会太理想。
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发现,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其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往往希望寻求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表现出更强的离职倾向性。而且,高学历也使他们寻求新职业(收入更高的职业)、更换工作岗位的成功性更大,因而他们也更敢于离开当前的教师岗位。因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获得高等学历的教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止这部分教师的流失与离职。
另外,从教龄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来看,研究发现,教龄较短的教师其离职意向显著高于教龄较长的教师。教龄在26年以上(包括26年)的教师其离职意向显著地低于其他教龄段(21~25年教龄段除外)的教师。原因可能在于,新教师对工作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进入职业角色的最初阶段,他们在工作上会比教龄长的教师面临更多的困难,工作压力也较大,因而在这一时期,新教师更易产生离职意向。而相应的,教龄长的老教师各方面的经验变得比较丰富,能够沉着面对和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并且教龄越长的教师也趋向于安定的生活,因而他们的离职意向就显著低于年轻教师。因此,有必要特别给予年轻教师更多的关注,争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学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并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尽快稳定下来,以适应教师职业。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重视教师的离职意向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应当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要从源头上减少使教师产生离职意向的各种因素,“标本兼治”,以稳定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切实保障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小结
第一,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无明显的离职意向,但也有1/3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
第二,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地高于女教师。已婚(包括初婚、再婚)与未婚(包括离婚、丧偶)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获得高等学历的教师其离职意向非常显著地高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教师。
第四,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离职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新教师比老教师具有更高的离职意向。
(马延伟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有删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