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学生已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那样一味地灌输,但主体的改变通常会使教学模式及进度变得不易掌控,由此便极易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然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就对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性;目标;分层;评价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舞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往往是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知识、参与活动,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运动热情的激发和能动作用的发挥,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要想使体育课堂重焕生机,使体育教学更有成效,教师就需始终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灵活、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着力于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更好达成与实现。
一、确立目标,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这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鉴于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在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并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进而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篮球教学为例,课前,我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制定并明确了教学目标,具体包括:1.身体健康目标:通过篮球课运球的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技术;3.心理发展目标: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4.社会适应目标:学会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道德。这样,通过制定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理清了上课的思路,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兼顾需求
正是由于不同学生在爱好取向、身体素质、学习能力以及潜力倾向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教师还依旧沿用传统的“无差别”教学模式,就势必会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鉴于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在尊重并承认学生主体差异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及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充分落实因材施教,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短跑教学中,我先是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成绩分布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跑步姿势较为规范,但速度却不够快;而有些学生跑步的速度较快,但姿势却不够规范。基于此,我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将其划分为了几个各自能力水平相近的小组,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合理分层。针对前者,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爆发力上;针对后者,我则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授学生正确的跑步姿势上。最后,我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起跑,使其能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通过分层教学,不仅充分落实了因材施教,而且还在最大限度上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其共同发展进步。
三、多元评价,调动情感,树立信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检查、总结和指导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举措。其中,多元评价作为对单一评价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方位的评价。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元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我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家长评价,让各主体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选择及结果的确定中。其次,我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在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交往合作等方面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及评价。此外,为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情感,我有意对身体素质较差,但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放低了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并时常予以他們正向的评价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自信心,使体育教学更具丰富的情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是衡量是否实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现实需求出发,及时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完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马智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12):49-50.
[2]于鹏.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2016(33):95.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性;目标;分层;评价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舞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往往是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知识、参与活动,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运动热情的激发和能动作用的发挥,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要想使体育课堂重焕生机,使体育教学更有成效,教师就需始终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灵活、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着力于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更好达成与实现。
一、确立目标,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这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鉴于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在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并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进而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篮球教学为例,课前,我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制定并明确了教学目标,具体包括:1.身体健康目标:通过篮球课运球的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技术;3.心理发展目标: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4.社会适应目标:学会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道德。这样,通过制定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理清了上课的思路,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兼顾需求
正是由于不同学生在爱好取向、身体素质、学习能力以及潜力倾向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教师还依旧沿用传统的“无差别”教学模式,就势必会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鉴于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在尊重并承认学生主体差异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及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充分落实因材施教,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短跑教学中,我先是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成绩分布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跑步姿势较为规范,但速度却不够快;而有些学生跑步的速度较快,但姿势却不够规范。基于此,我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将其划分为了几个各自能力水平相近的小组,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合理分层。针对前者,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爆发力上;针对后者,我则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授学生正确的跑步姿势上。最后,我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起跑,使其能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通过分层教学,不仅充分落实了因材施教,而且还在最大限度上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其共同发展进步。
三、多元评价,调动情感,树立信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检查、总结和指导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举措。其中,多元评价作为对单一评价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方位的评价。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元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我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家长评价,让各主体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选择及结果的确定中。其次,我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在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交往合作等方面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及评价。此外,为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情感,我有意对身体素质较差,但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放低了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并时常予以他們正向的评价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自信心,使体育教学更具丰富的情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是衡量是否实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现实需求出发,及时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完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马智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12):49-50.
[2]于鹏.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2016(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