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到日本的传统文化,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一定要数歌舞伎了。作为日本的非物质物化遗产,它和中国的京剧并称为东方艺术的双臂。即使到现在,它也拥有着本身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魅力,在日本乃至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但是,随着舞台表演内容丰富性的发展,画着浓浓的妆在舞台上表演的歌舞伎也经常受到世人们的误解,特别是文话艺术细胞缺乏的大众人群。但是即使这样,它在日本仍然拥有居高不下的人气。那么受欢迎的人气到底在哪里呢,歌舞伎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这些问题,早在以前就有人进行过研究。那么,人们到底是怎么看的呢,对于歌舞伎的未来,人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担心呢。也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先看看歌舞伎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歌舞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歌舞伎的成立与发展
作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歌舞伎拥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和其他的传统文化相比,歌舞伎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它凭借着独有的艺术表演方式以及不断地创造出吸人眼球的表演元素而深受人们的喜欢。江户时代诞生的歌舞伎历经几个时期发展到了现在。
(一)阿国歌舞伎
可以说歌舞伎是以出云阿国的歌舞伎舞蹈的诞生为开端的。这种舞蹈被称为歌舞伎舞蹈,或者说出云舞蹈。阿国是在侍奉在出云大社的一名巫女,为了筹集善款,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去了京都表演。据说就在那时,他俩结合当时的流行歌谣,编排了一段巧妙的舞蹈,意外地博得了大众的欣赏。当时的舞蹈被叫做“ややこ踊”“かか踊”“念仏踊”。在那时算是很时髦的歌舞伎的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演员们手持大刀,穿着男人们华丽的服装,在茶室里游玩这么些纨绔子弟这么些形象。这个形象是由阿国自己设计的,并且把这短舞蹈取名为“茶屋あそびの踊り”,并且由她自己表演的。从到那时为止,在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艺术表演,也就是歌舞伎里添加了剧情这一点来看,出云阿国可以说是歌舞伎的始祖。
那个时期,日本人的生活枯燥无趣。而这个以女性女性为中心,并且贴近生活,活跃的舞蹈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并且与之产生共鸣。因此,阿国歌舞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争先模仿的对象。
(二)妓女歌舞伎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爆红的是妓女歌舞伎(日语中叫“游女歌舞伎”)。又称为女歌舞伎。自1603年开始表演以来,这种模仿在江户受到好评的阿国歌舞伎的戏剧性表演,就在妓女们中间发展壮大,表演开来,于是这种以妓女为主要表演者的妓女歌舞伎就诞生了。和阿国歌舞伎相比,妓女歌舞伎采用了当时最新的乐器三味线来表演。据说阿国的那个时候,不要说用三味线了,就来稍微高级一点的乐器也是不敢出手的。
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多数都是女性来表演,而且还大多是妓女,就渐渐地兴起了这种表演为媒介的风俗业。也正是因为大多是妓女来表演主要角色,与其说是来观看歌舞伎表演的,倒不如说是来欣赏这些妓女们的婀娜身姿。据说在演出过程中,有过骚动,甚至还发生过杀人事件。因此,不久就以牵扯到风俗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为由被禁演。此后,歌舞伎里面的女性表演者也退出了人们公认的舞台,女性歌舞伎表演者也逐渐消失了。
(三)野郎歌舞伎
在进入到野狼歌舞伎这一阶段之前,还有另一个过渡性的阶段,那就是少年歌舞伎(日语叫“若众歌舞伎”,也可叫男娼歌舞伎)。妓女歌舞伎取而代之的事当时并不是那么流行的少年歌舞伎逐渐发展壮大。其实在妓女歌舞伎之前少年歌舞伎就存在了,但是由于是未成年的男子装扮成女人来表演,有出卖男色,违法乱纪之嫌,所以也是早早地就被禁演了。尔后又承诺演员们剃掉前面的头发,打扮成少年的标志性发型以及在表演节目上尽量模仿狂言等的表演方式而又被重新认可。少年歌舞伎也被认为是野郎歌舞伎的开端。此后,由于变成了禁用女性表演者的缘故而确定了“男旦”这一角色。如果有舞蹈的部分,就由男旦来表演。通过对登场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逐渐地加入了一些表达演员内心的表情,情感的动作。在这一阶段,通过不断对演技和故事情节的磨练,表演变得更加地吸引人。人们都争前恐后地来观看。也是在这个时候,涌现了许多知名的歌舞伎演员。
(四)歌舞伎的全盛期
进入到元禄时代,歌舞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虽然曾两次被政府给取缔,但是歌舞伎还是凭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这时期的歌舞伎和最开始的歌舞伎不同,它的表演不仅仅停留在舞蹈和歌舞的演绎上,还添加了故事情节。而且,表演者们精湛的表演,也使得歌舞伎本身变得更加精彩绝伦。到了江户时期,歌舞伎就进入到了全盛时期。此前的演员们都兼顾着歌舞伎的表演和编剧,甚至还有狂言的编排。后来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狂言编剧的独立作家,代表的有近松门左卫门。这一时期,他们编排了许多有名的节目。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大多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所以他所创造的故事结构,情节以及表演他作品的演员们的演技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能乐和净琉璃。而近松门左卫门之后的作家又把视线转移到了描写现实生活上去了。
到江户时代中期,在上方创作出来的歌舞伎狂言的比重占了大多数。这一点,从以上方为表演中心的净琉璃的表演次数就能够看出。之后,文化、文政时期,著名作家鹤屋南北在江户创作出了许多有名的作品。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初期这一段时间,主要是河竹默阿弥的作品活跃在舞台上。
二、歌舞伎的分类
(一)竹本剧
竹本剧,又称为义太夫狂言。因为是由一个叫义太夫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称为义太夫狂言。这种剧是在人形净琉璃的基础之上使它歌舞伎化的表演方式。代表性的作品有《假名手本忠臣蔵、《菅原传授手习鉴》、《义经千本樱》等等。
(二)历史剧
历史剧又称为时代剧。代表作品是从能乐的《安乐》改编过来的《劝进帐》。描述的是源平之战过后,为了躲过源赖朝的追杀,源赖经和家臣们一起伪装成僧侣的模样,客服种种困难,终于存活下来了的故事。 (三)世话剧
世话剧也就是社会剧。它是相对于历史剧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演绎比较现实的题材,特别是恋爱这方面。特别具有现实性意义的表演,猛烈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也正是如此才屡次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挤,多次被禁演。
(四)舞蹈剧
在日语当中叫做“所作事”,这一类型是从能乐的舞蹈转换过来的一种舞蹈表演。种类非常多,场面也很热闹。因为里面有许多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内容,所以有着监督一般百姓的作用。
三、从潘婕的《歌舞伎在日本社会的地位》看歌舞伎
在潘婕的文章写道,歌舞伎的诞生与发展与日本本身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仁之乱之后又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后来,丰臣秀吉取代织田信长,掌握着国家的政权,统治整个日本。当时的日本社会及其的安定,为歌舞伎的法阵创造了非常优越的社会环境。正好这时的歌舞伎也符合时代的特点,就逐渐发展壮大繁荣起来了。另一方面,不仅有着优越的社会背景,支撑着当时歌舞伎的思想也极大地推动着歌舞伎的发展。这一点,潘婕也有在文中提到。当时的知道思想正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德川幕府时期,正式确立了歌舞伎的地位,迅速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幕府重视儒学,并且开始将儒家思想用于指导日本文化发展和规范日本人的日常行为。所以,我认为歌舞伎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是因为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思想基础。
四、歌舞伎的问题
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之一的歌舞伎至今还活跃在荧屏之上。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潘婕的调查。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仅仅6个月,现在日本进行歌舞伎表演的数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一年的总和。虽然歌舞伎看起来还生命力比较强,但是我们仍然必须承认歌舞伎还是存在着各样那样的问题。在『歌舞伎の魅力及び直面している問題』(《歌舞伎的魅力以及直面的问题》)这篇文章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其中的几个问题。比如说:
(一)难以理解的台词
作为传统艺术来讲,它的魅力在于其中的古典底蕴,但也恰恰是这些古典底蕴和现代人的思维产生了冲突。歌舞伎的台词里面使用了大量的日本古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使用古语的机会少了,日语的语法体系发生了变化。虽然说同属于日本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古语的表现形式和现在语的表达形式却截然不同。所以,在观赏歌舞伎的时候,除了少数具备古日语知识的人能够赏玩以外,一般人很难完全领悟其表达的内容。特别是对现在这些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来讲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如果不听耳机里面的解说估计也是完全一头雾水吧。
(二)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歌舞伎,必然是在日本封建时代得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结合下的产物。现在大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与古代的审美观、价值观截然不同,即使勉强去模仿古代文化创作出来的歌舞伎想必也是少了一些韵味吧。古代的歌舞伎中的美,是以忠君、家、或者爱之类的为核心创造出来的。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讲述古代风俗的现代歌舞伎根本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让人感觉不真实。
(三)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同样也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歌舞伎也不例外。网络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的娱乐方式展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效仿欧洲各国。特别是二战过后,日本的加快了西洋化进程。在这样的影响下,日本人的娱乐方式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体育运动,动漫,电影,看电视,KTV等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的同时,相对古板的传统的娱乐方式就受到了无情的冷落。究其原因,首先还是要数随着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人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掉相反一方的东西。总之,日本人也表现出了喜新厌旧的这样一种倾向。而且,在现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对这些表演艺术的脚本,内容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人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浅显易懂的东西,而对部分人来说,歌舞伎的内容确实是过于复杂。
五、结束语
虽然我也没有完全明白歌舞伎表演所表达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能辉煌地经过四百年时间检验的东西一定有它其过人的魅力。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舞台的设定,氛围感受得到在台上歌舞伎表演者的热情以及个性。我想这也是支撑他们热爱这项艺术的的动力之一吧。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歌舞伎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人们在观赏歌舞伎表演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来欣赏。另一方面,人们确实也应该站在发展的高度上看待歌舞伎以及歌舞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积极应对。但是,在发展继承的同时也不能盲目的崇拜,盲目的批判。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作者简介:甘培瑶(1991-),女,重庆江津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近代文学,文化方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山田庄一,吉田簑助,大藏彌太郎监修;岩田アキラ写真,舞台裏おもて :歌舞伎·文楽·能·狂言,東京:マール社,2006.
[2]渡辺保,歌舞伎型の魅力,東京:角川書店,2004.
【关键词】歌舞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歌舞伎的成立与发展
作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歌舞伎拥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和其他的传统文化相比,歌舞伎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它凭借着独有的艺术表演方式以及不断地创造出吸人眼球的表演元素而深受人们的喜欢。江户时代诞生的歌舞伎历经几个时期发展到了现在。
(一)阿国歌舞伎
可以说歌舞伎是以出云阿国的歌舞伎舞蹈的诞生为开端的。这种舞蹈被称为歌舞伎舞蹈,或者说出云舞蹈。阿国是在侍奉在出云大社的一名巫女,为了筹集善款,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去了京都表演。据说就在那时,他俩结合当时的流行歌谣,编排了一段巧妙的舞蹈,意外地博得了大众的欣赏。当时的舞蹈被叫做“ややこ踊”“かか踊”“念仏踊”。在那时算是很时髦的歌舞伎的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演员们手持大刀,穿着男人们华丽的服装,在茶室里游玩这么些纨绔子弟这么些形象。这个形象是由阿国自己设计的,并且把这短舞蹈取名为“茶屋あそびの踊り”,并且由她自己表演的。从到那时为止,在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艺术表演,也就是歌舞伎里添加了剧情这一点来看,出云阿国可以说是歌舞伎的始祖。
那个时期,日本人的生活枯燥无趣。而这个以女性女性为中心,并且贴近生活,活跃的舞蹈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并且与之产生共鸣。因此,阿国歌舞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争先模仿的对象。
(二)妓女歌舞伎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爆红的是妓女歌舞伎(日语中叫“游女歌舞伎”)。又称为女歌舞伎。自1603年开始表演以来,这种模仿在江户受到好评的阿国歌舞伎的戏剧性表演,就在妓女们中间发展壮大,表演开来,于是这种以妓女为主要表演者的妓女歌舞伎就诞生了。和阿国歌舞伎相比,妓女歌舞伎采用了当时最新的乐器三味线来表演。据说阿国的那个时候,不要说用三味线了,就来稍微高级一点的乐器也是不敢出手的。
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多数都是女性来表演,而且还大多是妓女,就渐渐地兴起了这种表演为媒介的风俗业。也正是因为大多是妓女来表演主要角色,与其说是来观看歌舞伎表演的,倒不如说是来欣赏这些妓女们的婀娜身姿。据说在演出过程中,有过骚动,甚至还发生过杀人事件。因此,不久就以牵扯到风俗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为由被禁演。此后,歌舞伎里面的女性表演者也退出了人们公认的舞台,女性歌舞伎表演者也逐渐消失了。
(三)野郎歌舞伎
在进入到野狼歌舞伎这一阶段之前,还有另一个过渡性的阶段,那就是少年歌舞伎(日语叫“若众歌舞伎”,也可叫男娼歌舞伎)。妓女歌舞伎取而代之的事当时并不是那么流行的少年歌舞伎逐渐发展壮大。其实在妓女歌舞伎之前少年歌舞伎就存在了,但是由于是未成年的男子装扮成女人来表演,有出卖男色,违法乱纪之嫌,所以也是早早地就被禁演了。尔后又承诺演员们剃掉前面的头发,打扮成少年的标志性发型以及在表演节目上尽量模仿狂言等的表演方式而又被重新认可。少年歌舞伎也被认为是野郎歌舞伎的开端。此后,由于变成了禁用女性表演者的缘故而确定了“男旦”这一角色。如果有舞蹈的部分,就由男旦来表演。通过对登场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逐渐地加入了一些表达演员内心的表情,情感的动作。在这一阶段,通过不断对演技和故事情节的磨练,表演变得更加地吸引人。人们都争前恐后地来观看。也是在这个时候,涌现了许多知名的歌舞伎演员。
(四)歌舞伎的全盛期
进入到元禄时代,歌舞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虽然曾两次被政府给取缔,但是歌舞伎还是凭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这时期的歌舞伎和最开始的歌舞伎不同,它的表演不仅仅停留在舞蹈和歌舞的演绎上,还添加了故事情节。而且,表演者们精湛的表演,也使得歌舞伎本身变得更加精彩绝伦。到了江户时期,歌舞伎就进入到了全盛时期。此前的演员们都兼顾着歌舞伎的表演和编剧,甚至还有狂言的编排。后来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狂言编剧的独立作家,代表的有近松门左卫门。这一时期,他们编排了许多有名的节目。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大多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所以他所创造的故事结构,情节以及表演他作品的演员们的演技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能乐和净琉璃。而近松门左卫门之后的作家又把视线转移到了描写现实生活上去了。
到江户时代中期,在上方创作出来的歌舞伎狂言的比重占了大多数。这一点,从以上方为表演中心的净琉璃的表演次数就能够看出。之后,文化、文政时期,著名作家鹤屋南北在江户创作出了许多有名的作品。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初期这一段时间,主要是河竹默阿弥的作品活跃在舞台上。
二、歌舞伎的分类
(一)竹本剧
竹本剧,又称为义太夫狂言。因为是由一个叫义太夫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称为义太夫狂言。这种剧是在人形净琉璃的基础之上使它歌舞伎化的表演方式。代表性的作品有《假名手本忠臣蔵、《菅原传授手习鉴》、《义经千本樱》等等。
(二)历史剧
历史剧又称为时代剧。代表作品是从能乐的《安乐》改编过来的《劝进帐》。描述的是源平之战过后,为了躲过源赖朝的追杀,源赖经和家臣们一起伪装成僧侣的模样,客服种种困难,终于存活下来了的故事。 (三)世话剧
世话剧也就是社会剧。它是相对于历史剧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演绎比较现实的题材,特别是恋爱这方面。特别具有现实性意义的表演,猛烈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也正是如此才屡次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挤,多次被禁演。
(四)舞蹈剧
在日语当中叫做“所作事”,这一类型是从能乐的舞蹈转换过来的一种舞蹈表演。种类非常多,场面也很热闹。因为里面有许多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内容,所以有着监督一般百姓的作用。
三、从潘婕的《歌舞伎在日本社会的地位》看歌舞伎
在潘婕的文章写道,歌舞伎的诞生与发展与日本本身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仁之乱之后又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后来,丰臣秀吉取代织田信长,掌握着国家的政权,统治整个日本。当时的日本社会及其的安定,为歌舞伎的法阵创造了非常优越的社会环境。正好这时的歌舞伎也符合时代的特点,就逐渐发展壮大繁荣起来了。另一方面,不仅有着优越的社会背景,支撑着当时歌舞伎的思想也极大地推动着歌舞伎的发展。这一点,潘婕也有在文中提到。当时的知道思想正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德川幕府时期,正式确立了歌舞伎的地位,迅速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幕府重视儒学,并且开始将儒家思想用于指导日本文化发展和规范日本人的日常行为。所以,我认为歌舞伎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是因为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思想基础。
四、歌舞伎的问题
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之一的歌舞伎至今还活跃在荧屏之上。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潘婕的调查。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仅仅6个月,现在日本进行歌舞伎表演的数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一年的总和。虽然歌舞伎看起来还生命力比较强,但是我们仍然必须承认歌舞伎还是存在着各样那样的问题。在『歌舞伎の魅力及び直面している問題』(《歌舞伎的魅力以及直面的问题》)这篇文章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其中的几个问题。比如说:
(一)难以理解的台词
作为传统艺术来讲,它的魅力在于其中的古典底蕴,但也恰恰是这些古典底蕴和现代人的思维产生了冲突。歌舞伎的台词里面使用了大量的日本古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使用古语的机会少了,日语的语法体系发生了变化。虽然说同属于日本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古语的表现形式和现在语的表达形式却截然不同。所以,在观赏歌舞伎的时候,除了少数具备古日语知识的人能够赏玩以外,一般人很难完全领悟其表达的内容。特别是对现在这些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来讲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如果不听耳机里面的解说估计也是完全一头雾水吧。
(二)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歌舞伎,必然是在日本封建时代得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结合下的产物。现在大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与古代的审美观、价值观截然不同,即使勉强去模仿古代文化创作出来的歌舞伎想必也是少了一些韵味吧。古代的歌舞伎中的美,是以忠君、家、或者爱之类的为核心创造出来的。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讲述古代风俗的现代歌舞伎根本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让人感觉不真实。
(三)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同样也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歌舞伎也不例外。网络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的娱乐方式展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效仿欧洲各国。特别是二战过后,日本的加快了西洋化进程。在这样的影响下,日本人的娱乐方式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体育运动,动漫,电影,看电视,KTV等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的同时,相对古板的传统的娱乐方式就受到了无情的冷落。究其原因,首先还是要数随着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人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掉相反一方的东西。总之,日本人也表现出了喜新厌旧的这样一种倾向。而且,在现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对这些表演艺术的脚本,内容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人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浅显易懂的东西,而对部分人来说,歌舞伎的内容确实是过于复杂。
五、结束语
虽然我也没有完全明白歌舞伎表演所表达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能辉煌地经过四百年时间检验的东西一定有它其过人的魅力。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舞台的设定,氛围感受得到在台上歌舞伎表演者的热情以及个性。我想这也是支撑他们热爱这项艺术的的动力之一吧。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歌舞伎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人们在观赏歌舞伎表演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来欣赏。另一方面,人们确实也应该站在发展的高度上看待歌舞伎以及歌舞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积极应对。但是,在发展继承的同时也不能盲目的崇拜,盲目的批判。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作者简介:甘培瑶(1991-),女,重庆江津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近代文学,文化方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山田庄一,吉田簑助,大藏彌太郎监修;岩田アキラ写真,舞台裏おもて :歌舞伎·文楽·能·狂言,東京:マール社,2006.
[2]渡辺保,歌舞伎型の魅力,東京:角川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