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将中职语文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语文对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学 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职语文教学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探索与变革。学生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变为“职业人”的转换过程,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这就需要语文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新课改标准,中职语文重在培养学生适应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对于语文,学习热情不高。对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1:中职语文教学比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少、难度低、要求松、质量差。
观点2:语文学科服务于其他学科,自身并无多大用途。
观点3:语文课程枯燥乏味,与现实脱钩。
2.造成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原因
2.1 学科本身的属性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既要积极向专业课程的教学延伸、渗透,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中职语文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学会理解,学会交际。其次语文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工具,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节课或几节课不听不会妨碍语文考试取得好成绩。
2.2 学习主体的特殊性
目前的中职学生,多集中"90后"这一群体。初中毕业这一年齡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大大增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被重视,与朋友交流。然而,脱离了升学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管制,面对单调的生活,奋斗目标的缺乏和眼高手低的心理却又使他们对于未来极度迷茫。
2.3 教师自身因素
语文课难不难?难。这是中职学生对我的反馈。面对诗歌、古文、抒情散文等,这些文章自身就很抽象,再加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语文教学自然“人气”低迷。90分钟的课堂,成了语文教师孤独上演的“独角戏”。面对尴尬处境,过多的语文教师将责任归咎于学生自身身上——空虚、自卑、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没有耐心成了中职生的代名词,自己依然选择呆在传统套子里顾步不前,固执地传授单一乏味的理论知识。
2.4 社会环境因素
选择上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到一门手艺,学习语文就是能够识字,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共有的想法。语文学好了,专业课不精通,找不到工作。语文底子差,专业课过硬,饭碗根本不存在问题。同时,企业在用人方面,只重视从业人员具备所需岗位的基本操作要领,对于学生的其他技能,并不作过多要求,这也在某种程度造成学生对于文化课的“轻视”。
语文,真的一无是处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处境,需要每位中职语文教师深思。
3.中职语文教学新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开拓发展空间,使其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际和学习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特色,这就需要变革传统职教方式,从教中学,从学中教。
3.1 构建口语情境,激发交际情感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素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是顺利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交际双方首先要听清、听懂对方的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听的习惯,听别人说话时要做到“字字入耳”。只有养成好的听的习惯,才能准确领会、判断对方的意图,作出敏捷的反应。在起初口语练习的时候,同学之间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恩、啊、然后”之类的口头词,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合理指导学生,提出练习意见,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培养其流利、清晰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练习,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合理取舍教材,拓展课文知识
中职语文教师要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以课本为基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及社会热点,适度展开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职语文教师是个杂家,也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本学科的相关内容,更应积极主动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例如在小说单元,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同题材的影片,使其更好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及心情,从而使二者思想产生共鸣。我在讲解《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将北京的门墩及中国传统建筑知识融进课文中,加大学生知识的储存量,使学生汲取一些课本以外的新鲜知识,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3.3 理论与实践挂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最新中职语文课改教材中,将应用文写作单独纳入一个单元,突出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会写、会用应用文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提到写作,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头疼,无从下手。最初,教师应鼓励学生练习写一句话信息,通过讲授新闻学中的5个W(who、when、what、where、why)和1个H(how)原理,教授学生用这一原理将一件事情描述清楚,并逐渐过渡到对某一事件进行“血肉”的添加,培养学生爱好写作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常感到单纯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最容易出现课堂死板没有活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既然学生不能融于文本中的范文情景,那么我们就应努力发掘生活中实际可见的事件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引导学生去操作、去体会。
3.4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加深对语文科目的喜爱
中职教育绝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分而去教学。面对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并不能自觉地依照老师的要求去死记硬背,接受环节往往受到阻碍。如何将这一环节疏通,则需要教师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虽然我们不排除中职生身上所带有的坏习惯,但我们更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他们虽未成年,但有自己的观点,即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他们虽然爱调皮捣蛋、起哄,但他们更渴盼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对此,学校应加大第二课堂的开展力度,掌握在校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体验文学剧本的魅力所在;开设周末艺苑,由学生自编自演。同时,鼓励喜好写作的同学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在不断地创作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学习设置悬念,刻画主人公心理变化,激发他们主动涉猎相关知识的热情等。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显职教特色,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语文知识的讲解与学生日后的实际生活与工作联系起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B)
[2] 范冬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学 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职语文教学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探索与变革。学生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变为“职业人”的转换过程,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这就需要语文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新课改标准,中职语文重在培养学生适应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对于语文,学习热情不高。对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1:中职语文教学比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少、难度低、要求松、质量差。
观点2:语文学科服务于其他学科,自身并无多大用途。
观点3:语文课程枯燥乏味,与现实脱钩。
2.造成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原因
2.1 学科本身的属性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既要积极向专业课程的教学延伸、渗透,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中职语文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学会理解,学会交际。其次语文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工具,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节课或几节课不听不会妨碍语文考试取得好成绩。
2.2 学习主体的特殊性
目前的中职学生,多集中"90后"这一群体。初中毕业这一年齡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大大增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被重视,与朋友交流。然而,脱离了升学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管制,面对单调的生活,奋斗目标的缺乏和眼高手低的心理却又使他们对于未来极度迷茫。
2.3 教师自身因素
语文课难不难?难。这是中职学生对我的反馈。面对诗歌、古文、抒情散文等,这些文章自身就很抽象,再加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语文教学自然“人气”低迷。90分钟的课堂,成了语文教师孤独上演的“独角戏”。面对尴尬处境,过多的语文教师将责任归咎于学生自身身上——空虚、自卑、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没有耐心成了中职生的代名词,自己依然选择呆在传统套子里顾步不前,固执地传授单一乏味的理论知识。
2.4 社会环境因素
选择上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到一门手艺,学习语文就是能够识字,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共有的想法。语文学好了,专业课不精通,找不到工作。语文底子差,专业课过硬,饭碗根本不存在问题。同时,企业在用人方面,只重视从业人员具备所需岗位的基本操作要领,对于学生的其他技能,并不作过多要求,这也在某种程度造成学生对于文化课的“轻视”。
语文,真的一无是处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处境,需要每位中职语文教师深思。
3.中职语文教学新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开拓发展空间,使其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际和学习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特色,这就需要变革传统职教方式,从教中学,从学中教。
3.1 构建口语情境,激发交际情感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素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是顺利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交际双方首先要听清、听懂对方的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听的习惯,听别人说话时要做到“字字入耳”。只有养成好的听的习惯,才能准确领会、判断对方的意图,作出敏捷的反应。在起初口语练习的时候,同学之间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恩、啊、然后”之类的口头词,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合理指导学生,提出练习意见,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培养其流利、清晰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练习,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合理取舍教材,拓展课文知识
中职语文教师要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以课本为基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及社会热点,适度展开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职语文教师是个杂家,也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本学科的相关内容,更应积极主动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例如在小说单元,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同题材的影片,使其更好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及心情,从而使二者思想产生共鸣。我在讲解《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将北京的门墩及中国传统建筑知识融进课文中,加大学生知识的储存量,使学生汲取一些课本以外的新鲜知识,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3.3 理论与实践挂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最新中职语文课改教材中,将应用文写作单独纳入一个单元,突出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会写、会用应用文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提到写作,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头疼,无从下手。最初,教师应鼓励学生练习写一句话信息,通过讲授新闻学中的5个W(who、when、what、where、why)和1个H(how)原理,教授学生用这一原理将一件事情描述清楚,并逐渐过渡到对某一事件进行“血肉”的添加,培养学生爱好写作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常感到单纯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最容易出现课堂死板没有活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既然学生不能融于文本中的范文情景,那么我们就应努力发掘生活中实际可见的事件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引导学生去操作、去体会。
3.4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加深对语文科目的喜爱
中职教育绝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分而去教学。面对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并不能自觉地依照老师的要求去死记硬背,接受环节往往受到阻碍。如何将这一环节疏通,则需要教师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虽然我们不排除中职生身上所带有的坏习惯,但我们更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他们虽未成年,但有自己的观点,即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他们虽然爱调皮捣蛋、起哄,但他们更渴盼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对此,学校应加大第二课堂的开展力度,掌握在校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体验文学剧本的魅力所在;开设周末艺苑,由学生自编自演。同时,鼓励喜好写作的同学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在不断地创作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学习设置悬念,刻画主人公心理变化,激发他们主动涉猎相关知识的热情等。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显职教特色,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语文知识的讲解与学生日后的实际生活与工作联系起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B)
[2] 范冬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