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并将这一教育模式引入到高校德育,以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我国高校德育应遵循德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情景和生活化的德育中接受教育,并进行反思和升华,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高校体验式德育的内涵
高校体验式德育是包含信念、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的融通式体验,通过体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对某些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如下特征:
(一)实践性。实践在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參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验教育中,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对认知的对象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对认知对象本质的能动把握,然后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格,最终通过实践外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二)主体性。体验式德育的重要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别人无法替代,也不能越俎代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体验中具有直接性,不需要中介,通过体验活动自己去感悟,情感由自己主宰,学生的真实情感得以真情流露,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三)情感性。任何教育,没有情感,就没有了生命力,高校体验德育本质上讲是情感教育,教育者用健康的情感培养大学生丰富、健康的品格,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诠释自己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产生情感和心灵的碰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本意。
二、高校体验式德育的理论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发展动力。高校体验式德育突出了教育的实践,大学生按照教育者创设的情景或活动方案进行体验,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进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加工”处理,进行内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体验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高校体验式德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体验式德育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虽然需要别人的引导,但更主要的是自身行为,别人无法替代,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阅历,对外部传递的知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对原有的知识赋予新的意义。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对接触到的知识不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叠加,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也就是说,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是相长的,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教达到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体验式德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育学对体验的系统探究。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不断地体验和感悟世界以及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地敬畏生命、感悟生命、感恩生命,体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回归生活,完成自我革新,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目前我国的高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重视不够,德育工作者喜欢包办,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出来。高校体育德育要采取平等、和谐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育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体验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它最根本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平等的、和谐的、柔性的教育方法,它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在受教育者主动、自觉的参与中顺利完成,实现教育过程的内化和教育效果的优化”。
三、高校体验式德育的路径构建
通过在高校德育中实施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己的道德意识,感悟生命、热爱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以构建高校德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体验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把体验教育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要。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模拟感悟体验和生命教育体验,在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并感悟,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1.模拟感悟体验。模拟感悟体验是德育工作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模拟角色,创设相关游戏活动、项目训练、拓展训练等环节,采取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演小品、话剧、拍微电影等,这些形式比较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关于社会公德内容时,让学生演小品“公交车上让座”,学生的热情度很高,报名踊跃,有的演司机、有的演售票员、有的演老人、孕妇、残疾人,有的演乘客,生动的表演把公交车让座这一非常普遍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引起人们讨论的话题演绎的淋漓尽致,同学们时而鼓掌,时而反思,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学生深有感悟,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老人、孕妇,我们也渴望别人给我们让座,要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
2.生命教育体验。生命体验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医护专业的特殊性,在给医护专业上课时,更多地训练医护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体验急救,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二是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感恩生命的情感。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不断上升,伤害案件呈多发趋势,并且在一些伤害案件中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令我们震惊,根本原因在于生命体验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一遇到挫折或触碰到过去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就会失去理智,往往用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造成很大的危害,“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培养大学生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人人都要对生命有一颗敬畏之心。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设置了“体验生命、感恩生命”主题游戏活动,教师准备好上课的道具,让一位女生扮演孕妇,身上绑好四公斤重的沙袋,做弯腰系鞋带的动作,在教室里走上两圈;一位男生扮演“爸爸”,学着给气娃娃喂奶、换衣服等,其他同学看着两位同学的表演,时而大笑,时而沉思,两位学生好不容易完成这些动作后,女生累得气喘吁吁,男生手忙脚乱,通过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懂得这些动作是为人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最经常、最普通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很不容易,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我们要学会感恩,生命来自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二)在日常德育中的体验教育
1.在家庭教育中体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即使是成大成人,上了大学,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是深远的。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生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对生活的艰辛体验较少。作为德育工作者,利用寒假和暑假都会给学生布置三个任务,即“三个一”,并形成报告,假期结束时由父母签字开学交给政治课老师,计入下学期政治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三个一”是:一是当一个星期的“家长”,倡导大学生在假期里当“家长”,主动做家务,科学合理安排家庭日常开支,并做好流水账。二是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不仅有利于亲情的交流,也是一次感恩教育。三是在假期里打一次零工,无论在工厂,还是超市、饭店都可以,通过打工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生活的艰辛。通过“三个一”,学生不同的人生体验,收获的不仅有亲情,有成长,更有做人的责任和担当。
2.在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体验。高校德育要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如针对学生浪费饭菜行为,开展“光盘从我开始”行动,倡导文明、节约用餐好习惯;针对考试作弊,开展“诚信考试、阳光考试”活动,引导学生诚信考试,杜绝作弊;针对部分学生在教室乱扔垃圾,宿舍脏乱差情况,开展“讲卫生、树新風”活动,倡导大学生要讲卫生,讲文明;带领学生到河边捡垃圾等,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道理,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三)社会生活中的开放体验教育
生活就是最好的人生体验,高校德育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把体验教育引入到高校德育中,极大地拓展了德育的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外相关教育基地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二是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帮老人洗衣服,给孩子讲课、做游戏等;利用所学知识,到社区给群众搞相关服务活动;到工厂、产业聚集区调研和实习,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理性看待我们社会中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把体验式教育运用到高校德育中,遵循了德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改变了传统德育观念,让德育回归了大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了自我主体的转变,在互动、碰撞中产生共鸣,使学生通过体验达到自我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体验式德育的内涵
高校体验式德育是包含信念、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的融通式体验,通过体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对某些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如下特征:
(一)实践性。实践在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參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验教育中,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对认知的对象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对认知对象本质的能动把握,然后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格,最终通过实践外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二)主体性。体验式德育的重要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别人无法替代,也不能越俎代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体验中具有直接性,不需要中介,通过体验活动自己去感悟,情感由自己主宰,学生的真实情感得以真情流露,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三)情感性。任何教育,没有情感,就没有了生命力,高校体验德育本质上讲是情感教育,教育者用健康的情感培养大学生丰富、健康的品格,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诠释自己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产生情感和心灵的碰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本意。
二、高校体验式德育的理论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发展动力。高校体验式德育突出了教育的实践,大学生按照教育者创设的情景或活动方案进行体验,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进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加工”处理,进行内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体验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高校体验式德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体验式德育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虽然需要别人的引导,但更主要的是自身行为,别人无法替代,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阅历,对外部传递的知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对原有的知识赋予新的意义。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对接触到的知识不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叠加,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也就是说,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是相长的,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教达到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体验式德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育学对体验的系统探究。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不断地体验和感悟世界以及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地敬畏生命、感悟生命、感恩生命,体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回归生活,完成自我革新,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目前我国的高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重视不够,德育工作者喜欢包办,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出来。高校体育德育要采取平等、和谐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育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体验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它最根本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平等的、和谐的、柔性的教育方法,它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在受教育者主动、自觉的参与中顺利完成,实现教育过程的内化和教育效果的优化”。
三、高校体验式德育的路径构建
通过在高校德育中实施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己的道德意识,感悟生命、热爱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以构建高校德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体验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把体验教育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要。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模拟感悟体验和生命教育体验,在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并感悟,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1.模拟感悟体验。模拟感悟体验是德育工作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模拟角色,创设相关游戏活动、项目训练、拓展训练等环节,采取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演小品、话剧、拍微电影等,这些形式比较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关于社会公德内容时,让学生演小品“公交车上让座”,学生的热情度很高,报名踊跃,有的演司机、有的演售票员、有的演老人、孕妇、残疾人,有的演乘客,生动的表演把公交车让座这一非常普遍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引起人们讨论的话题演绎的淋漓尽致,同学们时而鼓掌,时而反思,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学生深有感悟,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老人、孕妇,我们也渴望别人给我们让座,要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
2.生命教育体验。生命体验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医护专业的特殊性,在给医护专业上课时,更多地训练医护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体验急救,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二是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感恩生命的情感。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不断上升,伤害案件呈多发趋势,并且在一些伤害案件中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令我们震惊,根本原因在于生命体验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一遇到挫折或触碰到过去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就会失去理智,往往用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造成很大的危害,“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培养大学生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人人都要对生命有一颗敬畏之心。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设置了“体验生命、感恩生命”主题游戏活动,教师准备好上课的道具,让一位女生扮演孕妇,身上绑好四公斤重的沙袋,做弯腰系鞋带的动作,在教室里走上两圈;一位男生扮演“爸爸”,学着给气娃娃喂奶、换衣服等,其他同学看着两位同学的表演,时而大笑,时而沉思,两位学生好不容易完成这些动作后,女生累得气喘吁吁,男生手忙脚乱,通过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懂得这些动作是为人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最经常、最普通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很不容易,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我们要学会感恩,生命来自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二)在日常德育中的体验教育
1.在家庭教育中体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即使是成大成人,上了大学,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是深远的。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生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对生活的艰辛体验较少。作为德育工作者,利用寒假和暑假都会给学生布置三个任务,即“三个一”,并形成报告,假期结束时由父母签字开学交给政治课老师,计入下学期政治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三个一”是:一是当一个星期的“家长”,倡导大学生在假期里当“家长”,主动做家务,科学合理安排家庭日常开支,并做好流水账。二是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不仅有利于亲情的交流,也是一次感恩教育。三是在假期里打一次零工,无论在工厂,还是超市、饭店都可以,通过打工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生活的艰辛。通过“三个一”,学生不同的人生体验,收获的不仅有亲情,有成长,更有做人的责任和担当。
2.在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体验。高校德育要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如针对学生浪费饭菜行为,开展“光盘从我开始”行动,倡导文明、节约用餐好习惯;针对考试作弊,开展“诚信考试、阳光考试”活动,引导学生诚信考试,杜绝作弊;针对部分学生在教室乱扔垃圾,宿舍脏乱差情况,开展“讲卫生、树新風”活动,倡导大学生要讲卫生,讲文明;带领学生到河边捡垃圾等,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道理,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三)社会生活中的开放体验教育
生活就是最好的人生体验,高校德育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把体验教育引入到高校德育中,极大地拓展了德育的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外相关教育基地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二是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帮老人洗衣服,给孩子讲课、做游戏等;利用所学知识,到社区给群众搞相关服务活动;到工厂、产业聚集区调研和实习,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理性看待我们社会中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把体验式教育运用到高校德育中,遵循了德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改变了传统德育观念,让德育回归了大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了自我主体的转变,在互动、碰撞中产生共鸣,使学生通过体验达到自我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