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串珠 文脉清楚

来源 :广东教学·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yuantu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准确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所谓线索,是指贯穿一篇记叙文的始终,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的脉络。常见的线索大致有:
  ①“人物”线索:即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我”;
  ②“事件”线索: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为线索,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的经过为线索;
  ③“物品”线索: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木雕”为线索;
  ④“感情”线索: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春》以作者“盼春—绘春—赞春”为线索;
  ⑤“时间”线索: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⑥“地点”线索: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找出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线索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有:
  (一)时空连“线”
  许多写人或叙事类的记叙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的词语,考生在阅读时如能将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例如孙道荣的《和父亲坐一條板凳》(节选):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
  …………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
  …………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仅仅是这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
  思考:选文是以什么为行文线索来叙述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时空线索的梳理能力。解题前细读文章,不难看出选文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比如“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工作之后,……有一次回家”“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等,并以此安排层次,先后交代了“坐一条板凳”是尊重的表示,是亲密的表示,是和解的表示,更是给“我”警醒的方式。我们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了。
  答案示例: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二)因物取“线”
  有些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将各种人和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那么这个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就是文章的线索。例如包利民的《缝纫机走过童年》(节选):
  在我的童年,收音机、自行车和手表,还是很常见的,而缝纫机相对比来说,拥有的人家就很少,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高贵之物。
  从记事起,我就觉得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很是神奇,那针头处不停地伸缩,竟能缝制衣物。我们的新衣服,都是在缝纫机下流淌出来的。
  有时候,左邻右舍的人也会拿着布料或衣服让母亲帮忙,母亲都是痛快地答应,在缝纫机欢快的节奏里,邻人的笑容也开放到了极致。
  母亲很爱护这台缝纫机,每次用完,母亲都擦拭得干干净净,机身和台面都是亮得可以照见人影。也经常给一些地方上润滑油,所以机子用了好几年,还像新的一样。
  缝纫机就这样走过了我的童年,走过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走过了母亲最美的年华。可是,我们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温暖。那“嗒嗒”的声音只能在回忆里,在梦里,依依响起,唤醒所有的幸福与欢乐。
  思考:“缝纫机”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线索对理清情节的作用。选文以怀念童年时的一台缝纫机开头,接着写怀念缝纫机的原因:妈妈用缝纫机为孩子缝制美丽的窗帘、枕套和衣服;妈妈有时用缝纫机帮助左邻右舍的人;妈妈很爱护这台缝纫机……最后再以怀念缝纫机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台缝纫机”为线索,把与缝纫机有关的事情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答案示例:“缝纫机”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用它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
  (三)以情导“线”
  有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而是将感情隐伏在记叙的内容当中,这就需要考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比如贾平凹的《泉》(节选):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拦腰折断了,又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伤感。……
  如今,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忽然,小儿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思考:请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梳理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作者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作者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作者 。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要求考生用几个词将作者的心路历程准确地概括出来。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已经给出的有关事件的概括,遵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定位扫瞄,锁定相关语段,然后采用“原句摘录”或者“组合提炼”等方法进行整合、提炼,即可得到要点。
  答案示例:伤感;痛心;激动(喜悦)
  可见,同学们在阅读记叙文时只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它的线索,就会对我们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有很大帮助。
  二、把握记叙文重要语段的作用
  重点语段,主要指揭示主题、表明中心的段落,比如文章开篇的点题句、中间的过渡句段或者是收束全文的结束段。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具体的答题方法,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开头段的作用
  戏曲主角上场时,只一个精彩的亮相,便能夺人眼球;文章开头安排一个亮丽的凤头,定会吸引眼球。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就成为了记叙文考查的重点之一。而开头段的作用不外乎是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巧作铺垫等。答题前,同学们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语段的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例如周海亮的《爱的谎言》开头:
  突如其来的车祸,男人手足無措。女人躺在医院里,硬撑了整整两天。男人想把女儿接过来,女人挣扎一下。“别。”她流着泪说,“不要吓坏了孩子,看到我现在这个样子……还是给妞妞留下一个美丽的母亲的形象吧……”
  回到城市已经一个月,男人处理完女人的丧事,藏匿了女人所有的痕迹,去乡下接回了刚满一周岁的妞妞。公共汽车上,男人狠狠地咬着嘴唇,殷红的血无声地流进嘴里,流进心里。
  妞妞捕捉着爸爸闪烁的泪光,嘟起小嘴说:“妈妈抱。”“可是妈妈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要很长时间才回来。”男人把头扭向窗外柔声地说,同时硬是把泪憋了回去。
  思考:选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说一下。
  解析:本题考查对开头段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先要整体感知选文内容,第一段交代了因车祸而命悬一线的女人,拒绝男人把女儿带来医院见最后一面。后文记叙男人对孩子隐瞒实情。由此可见,首段为后文作了必要的铺垫,也使得故事情节严谨。然后结合术语和内容,便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示例:这段话交代了女人没让男人把孩子带来医院见她最后一面,从而为后面男人对孩子隐瞒实情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埋下伏笔,情节安排十分严谨,凸显了真挚的母爱。
  (二)中间段的作用
  工人在修路时,遇水架桥,让天堑变通途;写文章为了前后连贯,气脉相承,也需要设置相应的段落,或承上启下,或对比反衬,或埋下伏笔,或巧作铺垫等。除了上述从结构上考虑外,答题时还要从内容角度来进行,比如:这段话写了些什么;体现人物什么情感;点明语段与中心的什么关系。例如张炜的《描花的日子》片段: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⑾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⑿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思考:选文第⑩段描写猫,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示例:本题考查对中间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考生既要有整体阅读基础上的判断能力,又要具备结合语段上下文来分析其作用的能力。具体此题,因为第④段(“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已经写到猫了,后文描述小猫踩到纸上,留下红色爪印,外祖母和母亲在此基础上画出了最好的梅花,所以第⑩段应该是照应了上文,为下文写外祖母和母亲利用猫的爪印画出最好的梅花作铺垫。
  答案示例:第⑩段写猫踩到纸上留下红色爪印,既呼应上文,又为外祖母和母亲利用猫的爪印画出最好的梅花作铺垫,为描花增添了情趣。
  (三)结尾段的作用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大凡优秀文章都会精心打造一个豹尾,赢得读者的青睐。一般说来,结尾段的作用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等等。答题时,考生可以根据题干要求,利用这些术语,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避免分析不到位、不准确、空洞乏力。例如艾小羊的《种在墙上的向日葵》:
  许多客人喜欢在这面花墙下留影,也会好奇为什么不真的种一些向日葵。听我们讲述种植失败的经历,有些热心的客人便主张在花盆里种,雨天搬进来,晴天搬出去。种在花盆里,需要像照顾君子兰一样照料的向日葵,比画在墙上的向日葵更虚假、更缺乏生命力吧。为了自己的喜好,让蓬勃于野外的植物变成花盆里的宠物,这不是真的喜爱,而且强求,而世间一切的强求,都是虚弱的、萎靡的。
  梦,即使不能实现,也不要打折,就让它开在墙上,开在画里,开在心上。
  思考:选文结尾段删掉可以吗?简要说说理由。
  解析:本题隐性地考查了“分析语段的作用”这一考点。解题时要先答出“能否”,再说明原因,即理解段落的作用。具体到此题,考生可先通读选文并把握其意:“我”想用茁壮而快乐的向日葵治愈咖啡馆里弥漫的忧伤与低沉,失败后有人在墙上画出的向日葵比种在花盆里的向日葵更真实、更有生命力。然后精读本段,可知作者是在记叙基础上抒发情感,实现对前文内容的深化。这样,答案就比较容易得出来了。
  答案示例:不可以删去,因为这一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表达作者希望人们像向日葵一样健康、快乐、阳光地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他文献
16世纪90年代,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充满了信心。  但是后来几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农民和城市的平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跟王室的暂时联盟也瓦解了。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以及冲突。这时期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
“蒹葭苍苍”之“苍苍”,既指成片,又指颜色——灰白色。“白露为霜”道出季节,不是秋高气爽的秋,而是露水重重的秋。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场景:水边,霜重,大片灰白色的芦苇随着秋风,荡荡悠悠。这般朦胧!   估计写《蒹葭》时的心情,也如此朦胧不定吧?一段感情在什么时候是最美呢?不正是那段不明确、不明晰、不明朗,想见又见不到,想遇又遇不上的时候吗?   所以,《蒹葭》美就美在这里。一开始,如画般的悠悠长水
作者介绍   包利民,作家,文章多次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其作品有“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之评价。  作品简介   《半亩云》是专栏作家包利民的经典作品集。它分为六辑,收集了包利民先生的诸多美文,每一篇都来自平凡中最真最美的小细节,每一篇都触及生命中最柔软的感动,直击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深处。   作者用一种暖暖的、质朴又不失哲理性的笔调,带我们走到那位呵护“望乡”的母亲身边,感受她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目标   1.理清游踪,发现丽江之美。   2.品析语言,体会表达之妙。   3.揣摩情感,感受用情之深。  设计难点   1.实践并印证在教读课《壶口瀑布》所学“所至、所见、所感”的分析方法。   2.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且能够体现自读课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创意   1.以关键词“水的方式”切入,用递进的三个主问题串联各教学环节,达到“一语立骨”的效果。   2.以任务驱动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要成功,必须着重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本文总结出“阅读技能训练范式、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课外自主训练范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能力训练范式,旨在指导语文教师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强度的能力训练,习得可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语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范式  语文教学改革是所有学科教学改革中最热闹的
1.新冠   “新冠”是今年当之无愧的最热词汇,从年初到年底始终是讨论的焦点。这是一个有重量的词,因为在它之下连接着更多我们难忘的词汇:用来特指李文亮医生的“吹哨人”,陪伴我们一年的“口罩”,一度成为疫情中心的城市“武汉”……以及更为复杂的,无法用简单词汇概括的全球变局,它们共同构成了2020年最沉重的命题。   2.内循环   内循环是中国政府今年提出的新的经济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供给
基本信息:  作 者:叶嘉莹  出版社: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月  页 数:600  定 价:188.00元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98-2835-4  耄耋之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叶嘉莹,号迦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她始终认为,学习中华古诗词,要赓续好诗歌的吟诵传统,并以此为抓手,在一场场声情并茂
学教评一体化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一种基本策略。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为深入研究学教评一体化策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课《抓住细节》为例,具体阐述实践效果。   一、学的内容   (一)学什么   学生写作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课程、学期(年)、单元、课时四个层面综合考虑,笔者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一)  1.“我”把利立浦特国的敌国——不来夫斯古的战舰拖入利立浦特国的海港,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不来夫斯古国。  2.利立浦特国人因吃鸡蛋的习惯不同而分成“大端派”和“小端派”,“大端派”在国内遭到镇压,便逃亡到不来夫斯古国,引起两个帝国的战争。(2分)格列佛在王宫撒尿,引起皇后严重不满;立下显赫战功,遭到一些大臣的嫉恨;拒绝消灭敌国,得罪了皇帝。于是大家合谋判他犯了叛国罪,企图刺瞎他的双眼,将
摘 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不懂偏旁含义而错;搞不清主要偏旁而错;因字形相近而错;随意加减笔画而错等,归根结底是不懂汉字的字源。  笔者认为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老师采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对易错字进行追根溯源,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高频易错字,还能解决返错的现象。  所谓汉字“意形联想”教学,就是运用汉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对汉字达到见形知义,见义知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