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生高频错别字错因分析及有效教学例谈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不懂偏旁含义而错;搞不清主要偏旁而错;因字形相近而错;随意加减笔画而错等,归根结底是不懂汉字的字源。
  笔者认为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老师采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对易错字进行追根溯源,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高频易错字,还能解决返错的现象。
  所谓汉字“意形联想”教学,就是运用汉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对汉字达到见形知义,见义知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兴趣,又可以达到永久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关键词:汉字“意形联想”;纠正;高频易错字
  一、不知偏旁含义而错的错字
  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非常主要的部件,一般一类偏旁就代指一类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偏旁就猜出几分字义。如凡是以木作旁取义的字都跟木有关:梅、桃、林、杏杨等。凡是以氵作旁取义的字都跟江河等义有关:河、渭、湖泊、江、流等。
  那么以冫作旁取义的字跟什么有关呢?冫,俗称两点水,难道跟水有关?
  许多学生都知道偏旁冫叫两点水,氵叫三点水,却不知道两者除了名称不同、外形不同外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因而许多学生都被由它们构成的字弄得头晕眼花。如怎么区分同音形近字清冽和清洌,是雾凇沆砀还是雾淞沆砀?
  当然,一旦知道了冫和氵的本质区别,由它们组成的汉字的字形、字义也就好区分了。
  首先我们来看“冰”字。如上图所示,仌是冰的古字。仌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像初凝的冰花形状,本义为水凝成的冰。作为构字偏旁写作冫。由于冫作了偏旁,又因冰是水凝结成的,所以后来就加上水来表示,写作“冰”。[1]
  凡是以冫取义的字一般都跟寒冷、凉等义有关。 比如冻、冬、凉、凝、寒等。
  当学生懂得了偏旁氵和冫的内在文化含义,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清洌”指水清澈,“清冽”是指水清凉。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里的清冽是指水清凉。而《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里的洌是指酒很清。
  雾凇是指水汽凝成的冰花,因为“凇”字的偏旁是冫。所以《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山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的是西湖大雪三日的情景,故用“凇”。而淞江是水名,发源于江苏太湖,东流至上海与黄浦江合流入海,所以是淞。
  当学生清晰了解汉字偏旁冫和氵的内在文化含义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而不至于“冽”“洌”不分了。
  类似的偏旁还有:与肉有关的肉月旁和与月亮有关的月字旁,与祭祀、祸福、凶吉等义有关的“礻”和与衣物有关的“衤”,与人有关的“亻”和与道路、行动有关的“彳”,等等。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搞不清主要偏旁而错的错字
  汉字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当一个汉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或构字部件组成时,这样的字叫合体字。而当一个合体汉字中出现两种偏旁时,学生总是分不清谁主谁次,造成汉字结构错乱。
  如人教版八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萍”字很多同学写错。错误主要表现在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本是偏旁“艹”写成偏旁“氵”。写对“萍”的也不知道写对的理由,写错“萍”的应是受苹果的“苹”影响,认为“萍”是由“氵”和“苹”组成,是左右结构。
  此时如果老师光是强调要注意留心观察“萍”字的汉字结构,效果是事倍功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还是容易犯错。要是运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见形知义、见义知形,从“萍”的汉字源流上去给学生解释,效果是事半功倍。
  且看东汉许慎《说文·水部》:“萍,苹也,水草也。从水、苹,苹亦声。”本义为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水面,茎扁平像叶子,花白色,须根在叶子下面。全草可做饲料、绿肥,也可入药。[2]如果就这样呈现给学生而不加以合理的解释,恐怕多数学生还不清楚“萍”为什么只能是上下结构而不能是左右结构,在这里老师的合理引导非常重要。
  首先,“萍,苹也,水草也”,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质是草,不是水,所以应用“艹”做部首,并且“艹”部首是老大;其次,这草生长在水里,所以再加个“氵”表明它的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氵”只能位居其二。所以“萍”字只能是上下结构,而不能是左右结构。可见,汉字是一种有思想、有逻辑的文字。
  而“苹”后来多指一种果木,如苹果树,或指这种果木的果实,如苹果。所以“苹”要用表示植物总称的“艹”作旁取义,并且苹果树是长在陆地上而非水里。这就把苹果树的“苹”和浮萍的“萍”巧妙地区分了。学生再也不会把“萍”写成错别字了。
  这类上下结构的字还有“藻”“蓬”。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藻”“蓬”都是植物,当然“艹”是第一号偏旁,是老大,权柄重,要一手遮天。
  而另外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学生又会把它们写成上下结构,如“满”字,学生错写成上下结构。满,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水,从(完满),会水盈溢之意,也兼表声。[3]所以满的第一偏旁是“氵”,而不是“艹”。
  三、因字形相近而错的错字
  在高频易错字中,学生错得最多的是形近字。要有效解决还得运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对汉字追根溯源,达到永久免疫的效果。
  因字形相近而错的字通常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同音形近而错。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许多同学把“销”写成了“消”,学生不易理解这两个字本质上的区别。此处特别需要老师的点拨。
  “销”是形声字。《说文·金部》:“銷,铄金也。从金,肖声。”本义为融化金属,也指熔化他物。   “消”和“销”的区别:
  消:本义指冰雪融化,化掉则无,不复存在,如消散、消灭等。
  销:指金属融化,化后改变了形态,并不消失,如销售、销账等。[4]
  也就是说,“消”重在消失的东西不复存在。冰雪本是一种冬天出现一种特有物质,融化后就变成了水这种物质,冰雪这种物质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用“消”。如鲁迅的《雪》“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这里的“消逝”是指冰雪融化成了水,雪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用“消”。
  销,是金字旁,指的是改变了物体存在的外形,但这个物质本质没有改变。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销”,就是指戟这种古代的铁制兵器,经过岁月的腐蚀并没有消失,戟还是戟,即便是有些生锈了,这些铁物质回归了大自然,可这种铁物质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依然是铁物质,所以用“销”。
  销声匿迹,指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大自然的动物都藏起了踪迹,动物只是藏起来冬眠了,它们还是它们,既没有改变形态也没有改变本质,只是冬眠了,动物们完好无损地存在着。所以用“销”,而不是不复存在的“消”。当然我們还可以思考销售、报销、一笔勾销,为什么是这个“销”。
  二是因音异形近而错。
  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里的“宽恕”,学生经常在拼音写汉字时写成“宽怒”,“怒”“恕”不分。试想想,有多少孩子写对也只是习惯让他写对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而汉字“意形联想”有效教学却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恕,是形声兼会意字,是上下结构,由上半部分的“如”和下半部分的“心”组成。上半部分“如”有如意、顺心之意,再加上下面的“心”,“恕”就表示顺心,顺他人之心,如他人所愿的意思。也就是当别人犯错了,很希望得到他人的宽恕,原谅,那就遂了他的心愿吧,宽恕他吧,如他所愿吧。所以“恕”由“如”和“心”组成。正如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说文·心部》:‘恕,仁也。从心,如声。’本义为仁爱,即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5]
  关于“怒”字,如果孩子了解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有了汉字“意形联想”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大胆猜测,在封建社会,奴仆要被剥夺人身自由,替地主干活,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干不好还得被打被骂,心中难免会有怒火。所以怒就这样产生了。正如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说文·心部》:‘怒,恚也。从心,奴声。’本义为生气,因不满而气愤。”
  当然,学生有了汉字思维之后,还可以猜测“努”的构成,也是很有意思的。
  四、随意加减笔画而错的错字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是横,是竖,是点,是捺,是繁,是简,是多一笔还是少一笔,是笔画相连还是断开,都有它内在的逻辑。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笔画、结构总是那么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归雁洛阳边”的“雁”字,学生总是写漏笔画。如易写错成“厂 隹”的组合,或者把里面的“亻、隹”组合的左边写成“彳”。师生通常都不理解里面为什么是两个“亻”而不是一个“彳”或一个“亻”,其实就是把“雁”分解错了。我们还是对雁字追根溯源吧。
  首先我们来认识“隹(zhuī)”,因为雁的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是隹。隹是象形字。甲骨文像跳跃的鸟雀形。金文、篆文整齐化后楷化为“隹”。从金文、小篆的演变可以看出,其中头部、腹部和部分尾巴楷化为“亻”,嘴巴楷化为“丶”,翅膀、背、部分尾巴楷化成“”。本义指短尾巴鸟的总称。现在不单独使用,只作偏旁。凡从隹取义的字都与鸟类等飞禽之义有关。[6]
  因此,“雁”字应该正确分解成厂、亻、隹三部分。可是我们通常把它错分成里外两部分。
  (上接第一版)
  《说文·隹部》:“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其中“厂”表示声,“隹”表示鸟,因为大雁也是鸟。那雁字为什么还有表示人的“亻”来组成呢?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雁为知时候鸟,守信,飞行时多排成人字形,古人以为贽礼,婚礼用之,故从人。”[7]
  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非常守信,且配偶固定,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一只先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彼此非常忠诚,酷似人的感情、婚姻。所以雁字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是“亻”。这样一讲解,学生就懂了“雁”字为什么由“厂、亻、隹”组成,也不会随意减笔画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句诗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在这里把“雁”错写成“燕”的同学,只要记住鸿雁传书,而不是小燕子传书就可以了。
  有些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不但随意减笔画,还任意加笔画。如《紫藤萝瀑布》中“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济南的冬天》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许多同学会习惯性地在“伫”“贮”的最后一笔“一”下再多加一横。这种书写习惯可能是受“二”字的影响。如果老师纠正这类错字时,只是简单地说下面是一横不是两横,效果不好,下一次还是有不少学生犯错。怎样解说会更有效呢?我们还是要对这两个字追根溯源,让学生见形知义,见义知形,纠正错误,一劳永逸。
  首先,“贮”的甲骨文像存放物品的橱柜匣子形,里面放一个宝贝,表示把钱、物等贵重物品存放在橱柜里。
  到了金文时就把表示钱、物等贵重物品的贝移出了柜子外,所以“贮”的右边,是表示放东西的匣子或柜子,后来在楷化的过程中就用表示“宀”(三边围着)和底部的“一”来表示四周围着的柜子,因而底部只有一横,没有两横。
  因为“贮”表示积聚财物的存放时间久,把表示财物的“贝”换成表示人的“亻”,表示人长时间地站立的意思,即伫立。
  当一一拂去汉字身上的灰尘,对它追根溯源时,我们会被它万古长青的魅力折服;当习得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来学习汉字时,学生也就不易写出错别字,甚至会发现汉字奇妙无穷,从而更喜欢母语。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它,在教学中传承它。
  主要参考资料:
  [1][2][3][4][5][6][7]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3,1195,1651,1131,1165,658,1396.
其他文献
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践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通过运用课前“自主学习预习单”、课中“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后“自主学习检测单”,有效解决学教评分离的问题。  第一,确定“这一篇”课文的核心学习目标  “这一篇”指的是文章体式的确认,明确文体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指向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所在的单元导语中有着清晰的指引:“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
16世纪90年代,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充满了信心。  但是后来几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农民和城市的平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跟王室的暂时联盟也瓦解了。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以及冲突。这时期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
“蒹葭苍苍”之“苍苍”,既指成片,又指颜色——灰白色。“白露为霜”道出季节,不是秋高气爽的秋,而是露水重重的秋。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场景:水边,霜重,大片灰白色的芦苇随着秋风,荡荡悠悠。这般朦胧!   估计写《蒹葭》时的心情,也如此朦胧不定吧?一段感情在什么时候是最美呢?不正是那段不明确、不明晰、不明朗,想见又见不到,想遇又遇不上的时候吗?   所以,《蒹葭》美就美在这里。一开始,如画般的悠悠长水
作者介绍   包利民,作家,文章多次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其作品有“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之评价。  作品简介   《半亩云》是专栏作家包利民的经典作品集。它分为六辑,收集了包利民先生的诸多美文,每一篇都来自平凡中最真最美的小细节,每一篇都触及生命中最柔软的感动,直击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深处。   作者用一种暖暖的、质朴又不失哲理性的笔调,带我们走到那位呵护“望乡”的母亲身边,感受她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目标   1.理清游踪,发现丽江之美。   2.品析语言,体会表达之妙。   3.揣摩情感,感受用情之深。  设计难点   1.实践并印证在教读课《壶口瀑布》所学“所至、所见、所感”的分析方法。   2.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且能够体现自读课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创意   1.以关键词“水的方式”切入,用递进的三个主问题串联各教学环节,达到“一语立骨”的效果。   2.以任务驱动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要成功,必须着重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本文总结出“阅读技能训练范式、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课外自主训练范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能力训练范式,旨在指导语文教师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强度的能力训练,习得可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语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范式  语文教学改革是所有学科教学改革中最热闹的
1.新冠   “新冠”是今年当之无愧的最热词汇,从年初到年底始终是讨论的焦点。这是一个有重量的词,因为在它之下连接着更多我们难忘的词汇:用来特指李文亮医生的“吹哨人”,陪伴我们一年的“口罩”,一度成为疫情中心的城市“武汉”……以及更为复杂的,无法用简单词汇概括的全球变局,它们共同构成了2020年最沉重的命题。   2.内循环   内循环是中国政府今年提出的新的经济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供给
基本信息:  作 者:叶嘉莹  出版社: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月  页 数:600  定 价:188.00元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98-2835-4  耄耋之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叶嘉莹,号迦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她始终认为,学习中华古诗词,要赓续好诗歌的吟诵传统,并以此为抓手,在一场场声情并茂
学教评一体化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一种基本策略。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为深入研究学教评一体化策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课《抓住细节》为例,具体阐述实践效果。   一、学的内容   (一)学什么   学生写作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课程、学期(年)、单元、课时四个层面综合考虑,笔者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一)  1.“我”把利立浦特国的敌国——不来夫斯古的战舰拖入利立浦特国的海港,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不来夫斯古国。  2.利立浦特国人因吃鸡蛋的习惯不同而分成“大端派”和“小端派”,“大端派”在国内遭到镇压,便逃亡到不来夫斯古国,引起两个帝国的战争。(2分)格列佛在王宫撒尿,引起皇后严重不满;立下显赫战功,遭到一些大臣的嫉恨;拒绝消灭敌国,得罪了皇帝。于是大家合谋判他犯了叛国罪,企图刺瞎他的双眼,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