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不懂偏旁含义而错;搞不清主要偏旁而错;因字形相近而错;随意加减笔画而错等,归根结底是不懂汉字的字源。
笔者认为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老师采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对易错字进行追根溯源,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高频易错字,还能解决返错的现象。
所谓汉字“意形联想”教学,就是运用汉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对汉字达到见形知义,见义知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兴趣,又可以达到永久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关键词:汉字“意形联想”;纠正;高频易错字
一、不知偏旁含义而错的错字
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非常主要的部件,一般一类偏旁就代指一类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偏旁就猜出几分字义。如凡是以木作旁取义的字都跟木有关:梅、桃、林、杏杨等。凡是以氵作旁取义的字都跟江河等义有关:河、渭、湖泊、江、流等。
那么以冫作旁取义的字跟什么有关呢?冫,俗称两点水,难道跟水有关?
许多学生都知道偏旁冫叫两点水,氵叫三点水,却不知道两者除了名称不同、外形不同外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因而许多学生都被由它们构成的字弄得头晕眼花。如怎么区分同音形近字清冽和清洌,是雾凇沆砀还是雾淞沆砀?
当然,一旦知道了冫和氵的本质区别,由它们组成的汉字的字形、字义也就好区分了。
首先我们来看“冰”字。如上图所示,仌是冰的古字。仌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像初凝的冰花形状,本义为水凝成的冰。作为构字偏旁写作冫。由于冫作了偏旁,又因冰是水凝结成的,所以后来就加上水来表示,写作“冰”。[1]
凡是以冫取义的字一般都跟寒冷、凉等义有关。 比如冻、冬、凉、凝、寒等。
当学生懂得了偏旁氵和冫的内在文化含义,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清洌”指水清澈,“清冽”是指水清凉。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里的清冽是指水清凉。而《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里的洌是指酒很清。
雾凇是指水汽凝成的冰花,因为“凇”字的偏旁是冫。所以《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山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的是西湖大雪三日的情景,故用“凇”。而淞江是水名,发源于江苏太湖,东流至上海与黄浦江合流入海,所以是淞。
当学生清晰了解汉字偏旁冫和氵的内在文化含义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而不至于“冽”“洌”不分了。
类似的偏旁还有:与肉有关的肉月旁和与月亮有关的月字旁,与祭祀、祸福、凶吉等义有关的“礻”和与衣物有关的“衤”,与人有关的“亻”和与道路、行动有关的“彳”,等等。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搞不清主要偏旁而错的错字
汉字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当一个汉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或构字部件组成时,这样的字叫合体字。而当一个合体汉字中出现两种偏旁时,学生总是分不清谁主谁次,造成汉字结构错乱。
如人教版八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萍”字很多同学写错。错误主要表现在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本是偏旁“艹”写成偏旁“氵”。写对“萍”的也不知道写对的理由,写错“萍”的应是受苹果的“苹”影响,认为“萍”是由“氵”和“苹”组成,是左右结构。
此时如果老师光是强调要注意留心观察“萍”字的汉字结构,效果是事倍功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还是容易犯错。要是运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见形知义、见义知形,从“萍”的汉字源流上去给学生解释,效果是事半功倍。
且看东汉许慎《说文·水部》:“萍,苹也,水草也。从水、苹,苹亦声。”本义为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水面,茎扁平像叶子,花白色,须根在叶子下面。全草可做饲料、绿肥,也可入药。[2]如果就这样呈现给学生而不加以合理的解释,恐怕多数学生还不清楚“萍”为什么只能是上下结构而不能是左右结构,在这里老师的合理引导非常重要。
首先,“萍,苹也,水草也”,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质是草,不是水,所以应用“艹”做部首,并且“艹”部首是老大;其次,这草生长在水里,所以再加个“氵”表明它的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氵”只能位居其二。所以“萍”字只能是上下结构,而不能是左右结构。可见,汉字是一种有思想、有逻辑的文字。
而“苹”后来多指一种果木,如苹果树,或指这种果木的果实,如苹果。所以“苹”要用表示植物总称的“艹”作旁取义,并且苹果树是长在陆地上而非水里。这就把苹果树的“苹”和浮萍的“萍”巧妙地区分了。学生再也不会把“萍”写成错别字了。
这类上下结构的字还有“藻”“蓬”。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藻”“蓬”都是植物,当然“艹”是第一号偏旁,是老大,权柄重,要一手遮天。
而另外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学生又会把它们写成上下结构,如“满”字,学生错写成上下结构。满,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水,从(完满),会水盈溢之意,也兼表声。[3]所以满的第一偏旁是“氵”,而不是“艹”。
三、因字形相近而错的错字
在高频易错字中,学生错得最多的是形近字。要有效解决还得运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对汉字追根溯源,达到永久免疫的效果。
因字形相近而错的字通常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同音形近而错。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许多同学把“销”写成了“消”,学生不易理解这两个字本质上的区别。此处特别需要老师的点拨。
“销”是形声字。《说文·金部》:“銷,铄金也。从金,肖声。”本义为融化金属,也指熔化他物。 “消”和“销”的区别:
消:本义指冰雪融化,化掉则无,不复存在,如消散、消灭等。
销:指金属融化,化后改变了形态,并不消失,如销售、销账等。[4]
也就是说,“消”重在消失的东西不复存在。冰雪本是一种冬天出现一种特有物质,融化后就变成了水这种物质,冰雪这种物质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用“消”。如鲁迅的《雪》“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这里的“消逝”是指冰雪融化成了水,雪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用“消”。
销,是金字旁,指的是改变了物体存在的外形,但这个物质本质没有改变。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销”,就是指戟这种古代的铁制兵器,经过岁月的腐蚀并没有消失,戟还是戟,即便是有些生锈了,这些铁物质回归了大自然,可这种铁物质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依然是铁物质,所以用“销”。
销声匿迹,指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大自然的动物都藏起了踪迹,动物只是藏起来冬眠了,它们还是它们,既没有改变形态也没有改变本质,只是冬眠了,动物们完好无损地存在着。所以用“销”,而不是不复存在的“消”。当然我們还可以思考销售、报销、一笔勾销,为什么是这个“销”。
二是因音异形近而错。
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里的“宽恕”,学生经常在拼音写汉字时写成“宽怒”,“怒”“恕”不分。试想想,有多少孩子写对也只是习惯让他写对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而汉字“意形联想”有效教学却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恕,是形声兼会意字,是上下结构,由上半部分的“如”和下半部分的“心”组成。上半部分“如”有如意、顺心之意,再加上下面的“心”,“恕”就表示顺心,顺他人之心,如他人所愿的意思。也就是当别人犯错了,很希望得到他人的宽恕,原谅,那就遂了他的心愿吧,宽恕他吧,如他所愿吧。所以“恕”由“如”和“心”组成。正如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说文·心部》:‘恕,仁也。从心,如声。’本义为仁爱,即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5]
关于“怒”字,如果孩子了解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有了汉字“意形联想”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大胆猜测,在封建社会,奴仆要被剥夺人身自由,替地主干活,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干不好还得被打被骂,心中难免会有怒火。所以怒就这样产生了。正如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说文·心部》:‘怒,恚也。从心,奴声。’本义为生气,因不满而气愤。”
当然,学生有了汉字思维之后,还可以猜测“努”的构成,也是很有意思的。
四、随意加减笔画而错的错字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是横,是竖,是点,是捺,是繁,是简,是多一笔还是少一笔,是笔画相连还是断开,都有它内在的逻辑。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笔画、结构总是那么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归雁洛阳边”的“雁”字,学生总是写漏笔画。如易写错成“厂 隹”的组合,或者把里面的“亻、隹”组合的左边写成“彳”。师生通常都不理解里面为什么是两个“亻”而不是一个“彳”或一个“亻”,其实就是把“雁”分解错了。我们还是对雁字追根溯源吧。
首先我们来认识“隹(zhuī)”,因为雁的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是隹。隹是象形字。甲骨文像跳跃的鸟雀形。金文、篆文整齐化后楷化为“隹”。从金文、小篆的演变可以看出,其中头部、腹部和部分尾巴楷化为“亻”,嘴巴楷化为“丶”,翅膀、背、部分尾巴楷化成“”。本义指短尾巴鸟的总称。现在不单独使用,只作偏旁。凡从隹取义的字都与鸟类等飞禽之义有关。[6]
因此,“雁”字应该正确分解成厂、亻、隹三部分。可是我们通常把它错分成里外两部分。
(上接第一版)
《说文·隹部》:“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其中“厂”表示声,“隹”表示鸟,因为大雁也是鸟。那雁字为什么还有表示人的“亻”来组成呢?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雁为知时候鸟,守信,飞行时多排成人字形,古人以为贽礼,婚礼用之,故从人。”[7]
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非常守信,且配偶固定,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一只先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彼此非常忠诚,酷似人的感情、婚姻。所以雁字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是“亻”。这样一讲解,学生就懂了“雁”字为什么由“厂、亻、隹”组成,也不会随意减笔画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句诗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在这里把“雁”错写成“燕”的同学,只要记住鸿雁传书,而不是小燕子传书就可以了。
有些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不但随意减笔画,还任意加笔画。如《紫藤萝瀑布》中“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济南的冬天》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许多同学会习惯性地在“伫”“贮”的最后一笔“一”下再多加一横。这种书写习惯可能是受“二”字的影响。如果老师纠正这类错字时,只是简单地说下面是一横不是两横,效果不好,下一次还是有不少学生犯错。怎样解说会更有效呢?我们还是要对这两个字追根溯源,让学生见形知义,见义知形,纠正错误,一劳永逸。
首先,“贮”的甲骨文像存放物品的橱柜匣子形,里面放一个宝贝,表示把钱、物等贵重物品存放在橱柜里。
到了金文时就把表示钱、物等贵重物品的贝移出了柜子外,所以“贮”的右边,是表示放东西的匣子或柜子,后来在楷化的过程中就用表示“宀”(三边围着)和底部的“一”来表示四周围着的柜子,因而底部只有一横,没有两横。
因为“贮”表示积聚财物的存放时间久,把表示财物的“贝”换成表示人的“亻”,表示人长时间地站立的意思,即伫立。
当一一拂去汉字身上的灰尘,对它追根溯源时,我们会被它万古长青的魅力折服;当习得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来学习汉字时,学生也就不易写出错别字,甚至会发现汉字奇妙无穷,从而更喜欢母语。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它,在教学中传承它。
主要参考资料:
[1][2][3][4][5][6][7]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3,1195,1651,1131,1165,658,1396.
笔者认为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老师采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对易错字进行追根溯源,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高频易错字,还能解决返错的现象。
所谓汉字“意形联想”教学,就是运用汉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对汉字达到见形知义,见义知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兴趣,又可以达到永久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关键词:汉字“意形联想”;纠正;高频易错字
一、不知偏旁含义而错的错字
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非常主要的部件,一般一类偏旁就代指一类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偏旁就猜出几分字义。如凡是以木作旁取义的字都跟木有关:梅、桃、林、杏杨等。凡是以氵作旁取义的字都跟江河等义有关:河、渭、湖泊、江、流等。
那么以冫作旁取义的字跟什么有关呢?冫,俗称两点水,难道跟水有关?
许多学生都知道偏旁冫叫两点水,氵叫三点水,却不知道两者除了名称不同、外形不同外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因而许多学生都被由它们构成的字弄得头晕眼花。如怎么区分同音形近字清冽和清洌,是雾凇沆砀还是雾淞沆砀?
当然,一旦知道了冫和氵的本质区别,由它们组成的汉字的字形、字义也就好区分了。
首先我们来看“冰”字。如上图所示,仌是冰的古字。仌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像初凝的冰花形状,本义为水凝成的冰。作为构字偏旁写作冫。由于冫作了偏旁,又因冰是水凝结成的,所以后来就加上水来表示,写作“冰”。[1]
凡是以冫取义的字一般都跟寒冷、凉等义有关。 比如冻、冬、凉、凝、寒等。
当学生懂得了偏旁氵和冫的内在文化含义,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清洌”指水清澈,“清冽”是指水清凉。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里的清冽是指水清凉。而《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里的洌是指酒很清。
雾凇是指水汽凝成的冰花,因为“凇”字的偏旁是冫。所以《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山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的是西湖大雪三日的情景,故用“凇”。而淞江是水名,发源于江苏太湖,东流至上海与黄浦江合流入海,所以是淞。
当学生清晰了解汉字偏旁冫和氵的内在文化含义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而不至于“冽”“洌”不分了。
类似的偏旁还有:与肉有关的肉月旁和与月亮有关的月字旁,与祭祀、祸福、凶吉等义有关的“礻”和与衣物有关的“衤”,与人有关的“亻”和与道路、行动有关的“彳”,等等。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搞不清主要偏旁而错的错字
汉字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当一个汉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或构字部件组成时,这样的字叫合体字。而当一个合体汉字中出现两种偏旁时,学生总是分不清谁主谁次,造成汉字结构错乱。
如人教版八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萍”字很多同学写错。错误主要表现在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本是偏旁“艹”写成偏旁“氵”。写对“萍”的也不知道写对的理由,写错“萍”的应是受苹果的“苹”影响,认为“萍”是由“氵”和“苹”组成,是左右结构。
此时如果老师光是强调要注意留心观察“萍”字的汉字结构,效果是事倍功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还是容易犯错。要是运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见形知义、见义知形,从“萍”的汉字源流上去给学生解释,效果是事半功倍。
且看东汉许慎《说文·水部》:“萍,苹也,水草也。从水、苹,苹亦声。”本义为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水面,茎扁平像叶子,花白色,须根在叶子下面。全草可做饲料、绿肥,也可入药。[2]如果就这样呈现给学生而不加以合理的解释,恐怕多数学生还不清楚“萍”为什么只能是上下结构而不能是左右结构,在这里老师的合理引导非常重要。
首先,“萍,苹也,水草也”,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质是草,不是水,所以应用“艹”做部首,并且“艹”部首是老大;其次,这草生长在水里,所以再加个“氵”表明它的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氵”只能位居其二。所以“萍”字只能是上下结构,而不能是左右结构。可见,汉字是一种有思想、有逻辑的文字。
而“苹”后来多指一种果木,如苹果树,或指这种果木的果实,如苹果。所以“苹”要用表示植物总称的“艹”作旁取义,并且苹果树是长在陆地上而非水里。这就把苹果树的“苹”和浮萍的“萍”巧妙地区分了。学生再也不会把“萍”写成错别字了。
这类上下结构的字还有“藻”“蓬”。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藻”“蓬”都是植物,当然“艹”是第一号偏旁,是老大,权柄重,要一手遮天。
而另外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学生又会把它们写成上下结构,如“满”字,学生错写成上下结构。满,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水,从(完满),会水盈溢之意,也兼表声。[3]所以满的第一偏旁是“氵”,而不是“艹”。
三、因字形相近而错的错字
在高频易错字中,学生错得最多的是形近字。要有效解决还得运用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对汉字追根溯源,达到永久免疫的效果。
因字形相近而错的字通常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同音形近而错。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许多同学把“销”写成了“消”,学生不易理解这两个字本质上的区别。此处特别需要老师的点拨。
“销”是形声字。《说文·金部》:“銷,铄金也。从金,肖声。”本义为融化金属,也指熔化他物。 “消”和“销”的区别:
消:本义指冰雪融化,化掉则无,不复存在,如消散、消灭等。
销:指金属融化,化后改变了形态,并不消失,如销售、销账等。[4]
也就是说,“消”重在消失的东西不复存在。冰雪本是一种冬天出现一种特有物质,融化后就变成了水这种物质,冰雪这种物质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用“消”。如鲁迅的《雪》“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这里的“消逝”是指冰雪融化成了水,雪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用“消”。
销,是金字旁,指的是改变了物体存在的外形,但这个物质本质没有改变。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销”,就是指戟这种古代的铁制兵器,经过岁月的腐蚀并没有消失,戟还是戟,即便是有些生锈了,这些铁物质回归了大自然,可这种铁物质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依然是铁物质,所以用“销”。
销声匿迹,指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大自然的动物都藏起了踪迹,动物只是藏起来冬眠了,它们还是它们,既没有改变形态也没有改变本质,只是冬眠了,动物们完好无损地存在着。所以用“销”,而不是不复存在的“消”。当然我們还可以思考销售、报销、一笔勾销,为什么是这个“销”。
二是因音异形近而错。
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里的“宽恕”,学生经常在拼音写汉字时写成“宽怒”,“怒”“恕”不分。试想想,有多少孩子写对也只是习惯让他写对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而汉字“意形联想”有效教学却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恕,是形声兼会意字,是上下结构,由上半部分的“如”和下半部分的“心”组成。上半部分“如”有如意、顺心之意,再加上下面的“心”,“恕”就表示顺心,顺他人之心,如他人所愿的意思。也就是当别人犯错了,很希望得到他人的宽恕,原谅,那就遂了他的心愿吧,宽恕他吧,如他所愿吧。所以“恕”由“如”和“心”组成。正如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说文·心部》:‘恕,仁也。从心,如声。’本义为仁爱,即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5]
关于“怒”字,如果孩子了解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有了汉字“意形联想”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大胆猜测,在封建社会,奴仆要被剥夺人身自由,替地主干活,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干不好还得被打被骂,心中难免会有怒火。所以怒就这样产生了。正如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说文·心部》:‘怒,恚也。从心,奴声。’本义为生气,因不满而气愤。”
当然,学生有了汉字思维之后,还可以猜测“努”的构成,也是很有意思的。
四、随意加减笔画而错的错字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是横,是竖,是点,是捺,是繁,是简,是多一笔还是少一笔,是笔画相连还是断开,都有它内在的逻辑。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笔画、结构总是那么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归雁洛阳边”的“雁”字,学生总是写漏笔画。如易写错成“厂 隹”的组合,或者把里面的“亻、隹”组合的左边写成“彳”。师生通常都不理解里面为什么是两个“亻”而不是一个“彳”或一个“亻”,其实就是把“雁”分解错了。我们还是对雁字追根溯源吧。
首先我们来认识“隹(zhuī)”,因为雁的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是隹。隹是象形字。甲骨文像跳跃的鸟雀形。金文、篆文整齐化后楷化为“隹”。从金文、小篆的演变可以看出,其中头部、腹部和部分尾巴楷化为“亻”,嘴巴楷化为“丶”,翅膀、背、部分尾巴楷化成“”。本义指短尾巴鸟的总称。现在不单独使用,只作偏旁。凡从隹取义的字都与鸟类等飞禽之义有关。[6]
因此,“雁”字应该正确分解成厂、亻、隹三部分。可是我们通常把它错分成里外两部分。
(上接第一版)
《说文·隹部》:“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其中“厂”表示声,“隹”表示鸟,因为大雁也是鸟。那雁字为什么还有表示人的“亻”来组成呢?汉字专家谷衍奎认为:“雁为知时候鸟,守信,飞行时多排成人字形,古人以为贽礼,婚礼用之,故从人。”[7]
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非常守信,且配偶固定,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一只先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彼此非常忠诚,酷似人的感情、婚姻。所以雁字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是“亻”。这样一讲解,学生就懂了“雁”字为什么由“厂、亻、隹”组成,也不会随意减笔画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句诗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在这里把“雁”错写成“燕”的同学,只要记住鸿雁传书,而不是小燕子传书就可以了。
有些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不但随意减笔画,还任意加笔画。如《紫藤萝瀑布》中“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济南的冬天》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许多同学会习惯性地在“伫”“贮”的最后一笔“一”下再多加一横。这种书写习惯可能是受“二”字的影响。如果老师纠正这类错字时,只是简单地说下面是一横不是两横,效果不好,下一次还是有不少学生犯错。怎样解说会更有效呢?我们还是要对这两个字追根溯源,让学生见形知义,见义知形,纠正错误,一劳永逸。
首先,“贮”的甲骨文像存放物品的橱柜匣子形,里面放一个宝贝,表示把钱、物等贵重物品存放在橱柜里。
到了金文时就把表示钱、物等贵重物品的贝移出了柜子外,所以“贮”的右边,是表示放东西的匣子或柜子,后来在楷化的过程中就用表示“宀”(三边围着)和底部的“一”来表示四周围着的柜子,因而底部只有一横,没有两横。
因为“贮”表示积聚财物的存放时间久,把表示财物的“贝”换成表示人的“亻”,表示人长时间地站立的意思,即伫立。
当一一拂去汉字身上的灰尘,对它追根溯源时,我们会被它万古长青的魅力折服;当习得汉字“意形联想”的方法来学习汉字时,学生也就不易写出错别字,甚至会发现汉字奇妙无穷,从而更喜欢母语。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它,在教学中传承它。
主要参考资料:
[1][2][3][4][5][6][7]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3,1195,1651,1131,1165,658,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