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果的《蒹葭》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gzfgz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蒹葭苍苍”之“苍苍”,既指成片,又指颜色——灰白色。“白露为霜”道出季节,不是秋高气爽的秋,而是露水重重的秋。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场景:水边,霜重,大片灰白色的芦苇随着秋风,荡荡悠悠。这般朦胧!
   估计写《蒹葭》时的心情,也如此朦胧不定吧?一段感情在什么时候是最美呢?不正是那段不明确、不明晰、不明朗,想见又见不到,想遇又遇不上的时候吗?
   所以,《蒹葭》美就美在这里。一开始,如画般的悠悠长水,摇曳的芦苇,雾气如纱,已让人欲罢不能。之后的伊人又或近或远,或亲或疏,不言不语、不喜不怒就在那里。这伊人既给人以希望,就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因为“道阻且长”,因为“道阻且跻”,还因为“道阻且右”。但伊人又不会让人绝望,道路再长,再险阻,再弯曲,这伊人永远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等着你。
   如今有些歌词直白浅显,如“怎么爱你都不够”“我是最大的太阳,只管把你照亮”……词义无须品味,结果简单明了。就像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追求“短平快”,我们只要结果,不看过程。
   可《蒹葭》不是,它没有结果。写的人他也不清楚结果,又或者他根本不在乎结果。他沉溺这个过程,细腻绵长,不讲透,不讲明,不讲清,就让这段感情随着流水荡荡悠悠。情感,明了之时亦是乏味之端。他也没说一定要追求到这个伊人,纵然追求的路途是如此险阻,如此长途跋涉的,但他没有怨言。无哀,无伤,无怨。怎么会有哀、伤、怨呢?我们想想,其实走在这段虽长且险的路应该是很美的。因为,心中的那个伊人就在前方。就像柬埔寨的吴哥窟,前面的引道长达两百多米,常年高温,两边无遮无拦。可你会觉得走在引道上的人是不快樂的吗?我相信不会。因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希望,就在前面召唤着。纵然他们可能从很远的地方,靠着两条腿走路,走到这里已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可看着吴哥窟就在引道的那一头,尽管此时可能焦渴难忍,但内心却是活泼快乐的。长长的引道将这种感情细细地慢慢地拉长,拉长……
   《蒹葭》里的情感也因这“阻且长”的道变得更美,就这么慢慢悠悠,就这么绵绵长长,就这么无穷无尽,就这么让人回味无穷。
   至于结果呢?我们现代人对结果特别重视。好像没有结果,你这过程就是虚无。没有结果,你凭什么说你努力过呢?好吧,大家因此都拼了命地去求个结果。可当我们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能让我们真正沉溺其中,让我们真正难以忘怀的,是在结果呈现的那一刻呢?还是那个不确定结果的过程呢?
   伊人是谁?不少参考资料把伊人设定为一美丽的女子,也有梦想、理想之说。其实,干吗非要给诗歌一个范围、一个框架呢?诗是“情动于中”的产物,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不一定要面对具体的人事。他可以只是路过一片芦苇地,看着苍苍茫茫的芦苇,望着缥缈的对岸,“情动于中”的一种感慨。他可以就生活在芦苇地附近,每天划着小舟穿梭在芦苇丛中,有一天,雾气弥漫,看不清对岸,“情动于中”的一种流露……总之,“结果”这两个字害人不浅,为了得到这两字,我们无视过程。而为了得到这两字,我们给诗歌套了个框架,弄了个赏诗的标准答案,于是,这诗就毁了。
   生活只求结果,还有生活的味吗?
   (作者系深圳罗湖区东湖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平常一些同学写作文时思路老是展不开,内容发散不出,因此写出的作文也就显得干巴巴的。但一些同学能把铺排式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铺排是一种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古代民歌中普遍运用的手法,是铺陈、排比的合称。铺陈,极力铺叙,尽意渲染;排比,則是由几个结构相同、字数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连续排列在一起的。铺排,由铺陈与排比糅合在一起而形
稻盛和夫先生,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圣”。据言,其经营之道,特别是阿米巴经营手法,深刻影响了马云、张瑞敏、任正非等著名企业家。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许多把“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的商业大鳄都遭人唾弃。而稻盛和夫先生,不仅拯救了一家世界500强,还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价值,还创造了砥砺精神的普世价值。  稻盛和夫把自己一切的成就,把自己“存善念,从善行”和以“利他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再回到熟悉的语文上,比如大家都爱古诗词,但爱多了就有点凌乱,就面临一个梳理和系统化问题,泛泛的博爱太散光,看不清,爱要有细节,有细节才叫深爱。对于“泛滥”的东西怎么办?大家做家务都有个经验,怎样处理家里的零碎物品呢?其实每家的杂物种类和数量都差不多,但有的家里堪称一地鸡毛,有的家里则清爽干净,为何?奥秘即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在于家具的结构和功能,聪明的主妇往往会多买一些带格子、带屉盒的收纳箱,
编者按:鼠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袭来,猖獗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抗疫战随即打响,多少感人肺腑的人与事纷至沓来。珠海市第五中学初二级的四位同学在孙北平老师的指导下,记录了自己在疫情严峻的日子里的见闻感受,显示了当代初中生关注热点、心怀天下的风采,给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白衣天使颂》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热情讴歌了逆行的医疗工作者们危急关头救死扶伤的的高风亮节;《不一样的“年味”》采用实虚相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首届广东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湛江市第二中学如期举行。活动由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湛江市教育局、湛江市第二中学协办,70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语文学科专家齐聚湛江,参加这场广东中语人的年度盛会。  本次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课堂教学作为研讨主题,要求参与展示的教师自选课题,精心设计,在规定的12分钟时间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论语》十二章)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杜牧《泊秦淮》)  (3)《木兰诗》仅用“_____,_____”一句就高度概括木兰从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4)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请把刘禹锡的
青春是什么呢?谁能真正读懂青春二字的含义呢?轻狂么?是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曾轻狂呢?迷茫么?是的,誰的青春岁月不曾迷茫呢?热血么?是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曾热血呢?孤独么?叛逆么?倔强么?……  青春,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只是有人将来拥有,有人现在拥有,有人曾经拥有。人生的路很长也很短,青春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够一场考学革命,够一段懵懂情愫,也够蓄谋一场蜕变。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绚丽多彩的时光,
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践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通过运用课前“自主学习预习单”、课中“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后“自主学习检测单”,有效解决学教评分离的问题。  第一,确定“这一篇”课文的核心学习目标  “这一篇”指的是文章体式的确认,明确文体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指向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所在的单元导语中有着清晰的指引:“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
16世纪90年代,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充满了信心。  但是后来几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农民和城市的平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跟王室的暂时联盟也瓦解了。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以及冲突。这时期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