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有重大意义。批判性思维培养符合当今素质教育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核心概念界定
1.1 批判性思维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基木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与监控能力。其中,批判性精神包括求真求实的精神、思想的开放性、思想的独立性,对否定的自信性和乐观性;认知的坚持性和成熟性;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还有时代、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1.2 阅读教学
李新宇在《语文教育学新论》中将阅读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合。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去诠释文章的表层以及深层的含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权威的解释和判断。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才有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 激发学生批判性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一步着眼于批判性精神的挖掘,让学生有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初中生的批判精神。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通过自读就能读懂文章的故事内容及主旨,而运用批判思维教学法的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道“虽然时隔五十七年”,第四自然段又写道“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样算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六十五岁了,可是文章的课下注释在介绍作者却写着(1927~1983),这意味着作者莫顿•亨特只活了五十六岁。这样的矛盾怎会出现在教科书中?倒底是谁错了?作者自己记错了?教科书印错了?一连串的问题油然而生,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猜想……这一系列的引导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一点点被激活,学生的批判精神也在一点点激发。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精神时,教师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他们有理有据的观点,不能立即否定。例如,学习《背影》时,有的同学认为朱自清在写《背影》作为有家室的、二三十岁的大男人太懦弱;有的同学认为《孔乙己》这篇课文结尾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相互抵触的词使用不当等等。质疑的能力需要教师大胆的鼓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的引导。
2.2 抓住契机,激发质疑
初中生的阅读材料不外乎课本内容和课外读物。对于课本上的内容都是经过相关的权威性筛选,教师应有思考、有批判精神,才能充分的利用课本上的文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思维闪光点,抓住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引发讨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借同龄人之间不同出发点碰撞出的火花,顺时、适势地引导学生的思辨批判精神。
《背影》这篇课文是初中课本上一篇经典的阅读篇目,懂得“教学相长”的教师,借学生智慧诱发思辨与批判。如教师讲完《背影》这篇课文后,有学生疑问:既然父亲买橘子这么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还要让父亲去买橘子,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去?教师抓住这样的一个角度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孝顺父母,这也符合目前新课标德育教育培养的要求。
批判与思辨是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学生仅读语文教科书,批判与思辨能力难有很大提高,也难有真正的深度,所以阅读的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读课内读物,更要引导阅读课外读物。部分初中课文只是选取其中的一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完整篇幅。教师还可引导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读完后引导家长和孩子就内容进行讨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对同一本书的感觉肯定有许多的不同,有不同就有争论,有争论就有批判。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的思辨与批准,只要有心,一定可以随时发现,适时引导。
2.3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语文阅读评判标准往往是统一的、泯灭个性的。然而实际情况阅读的答案应该是多样化的,只要学生的想法“持之有据”,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很显然,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批判性精神,而在考试过程中就力求唯一的、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扼杀,不利于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语文教师永远追求“为什么”比“是什么”重要得多得多,有意得多。
三.培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分不开,批判性思维在以往的传统的、应试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国家已经认识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创新来自何处?来自教育,社会、学校、教育人员已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项思维品质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从少年到成年成长过程中理性思维能力飞跃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中学时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下思维基础,能顺利地进行学习能力和任务的接轨。而文学作品,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M].学苑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核心概念界定
1.1 批判性思维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基木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与监控能力。其中,批判性精神包括求真求实的精神、思想的开放性、思想的独立性,对否定的自信性和乐观性;认知的坚持性和成熟性;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还有时代、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1.2 阅读教学
李新宇在《语文教育学新论》中将阅读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合。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去诠释文章的表层以及深层的含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权威的解释和判断。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才有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 激发学生批判性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一步着眼于批判性精神的挖掘,让学生有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初中生的批判精神。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通过自读就能读懂文章的故事内容及主旨,而运用批判思维教学法的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道“虽然时隔五十七年”,第四自然段又写道“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样算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六十五岁了,可是文章的课下注释在介绍作者却写着(1927~1983),这意味着作者莫顿•亨特只活了五十六岁。这样的矛盾怎会出现在教科书中?倒底是谁错了?作者自己记错了?教科书印错了?一连串的问题油然而生,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猜想……这一系列的引导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一点点被激活,学生的批判精神也在一点点激发。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精神时,教师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他们有理有据的观点,不能立即否定。例如,学习《背影》时,有的同学认为朱自清在写《背影》作为有家室的、二三十岁的大男人太懦弱;有的同学认为《孔乙己》这篇课文结尾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相互抵触的词使用不当等等。质疑的能力需要教师大胆的鼓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的引导。
2.2 抓住契机,激发质疑
初中生的阅读材料不外乎课本内容和课外读物。对于课本上的内容都是经过相关的权威性筛选,教师应有思考、有批判精神,才能充分的利用课本上的文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思维闪光点,抓住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引发讨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借同龄人之间不同出发点碰撞出的火花,顺时、适势地引导学生的思辨批判精神。
《背影》这篇课文是初中课本上一篇经典的阅读篇目,懂得“教学相长”的教师,借学生智慧诱发思辨与批判。如教师讲完《背影》这篇课文后,有学生疑问:既然父亲买橘子这么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还要让父亲去买橘子,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去?教师抓住这样的一个角度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孝顺父母,这也符合目前新课标德育教育培养的要求。
批判与思辨是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学生仅读语文教科书,批判与思辨能力难有很大提高,也难有真正的深度,所以阅读的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读课内读物,更要引导阅读课外读物。部分初中课文只是选取其中的一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完整篇幅。教师还可引导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读完后引导家长和孩子就内容进行讨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对同一本书的感觉肯定有许多的不同,有不同就有争论,有争论就有批判。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的思辨与批准,只要有心,一定可以随时发现,适时引导。
2.3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语文阅读评判标准往往是统一的、泯灭个性的。然而实际情况阅读的答案应该是多样化的,只要学生的想法“持之有据”,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很显然,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批判性精神,而在考试过程中就力求唯一的、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扼杀,不利于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语文教师永远追求“为什么”比“是什么”重要得多得多,有意得多。
三.培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分不开,批判性思维在以往的传统的、应试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国家已经认识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创新来自何处?来自教育,社会、学校、教育人员已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项思维品质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从少年到成年成长过程中理性思维能力飞跃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中学时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下思维基础,能顺利地进行学习能力和任务的接轨。而文学作品,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M].学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