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律诗中最常见的对偶,是就形式说的。就意义说,又有“流水对”“正对”“反对”等的分别。“流水对”就是两句的意思连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有一种对偶叫扇句对,又叫隔句对,即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对偶还有一类叫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对偶中又有借对。“合掌”是对偶中的毛病,就是两句意思有重复。
【关键词】对偶的类别
一般来说,律诗要求三四句相对,五六句相对,即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句法相当。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两联,即第三句到第六句:
支离(平)东北(仄)风尘(平)际(仄),
飘泊(仄)西南(平)天地(仄)间(平)。三峡(仄)楼台(平)淹日(仄)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云(平)山(平)。
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这是字数的相对。“支离”和“飘泊”是连绵词相对。“东北”和“西南”是方位词相对。“风尘”和“天地”是名词相对,同时,这里还含有“风”对“尘”,“天”对“地”的各自相对。“际”和“间”意义相近。“三峡”和“五溪”相对,又都是地名,又都有数字。“楼台”和“衣服”相对,又都是名词,还含有“楼”对“台”,“衣”对“服”的各自相对。“淹”和“共”动词相对。“日月”和“云山”名词相对,还含有“日”对“月”,“云”对“山”的各自相对。这是句法相当。就平仄说,古诗的音节以两字或一字为一顿,称音步。此处的双音步如“东北”“五溪”,单音步如“际”“间”。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准,如“东北(平仄)”为仄音步,“五溪(仄平)”为平音步。律诗的对偶要求仄音步对平音步,平音步对仄音步,如“支离(平)”对“飘泊(仄)”,“东北(仄)”对“西南(平)”,这就是平仄相对。这是律诗中最常见的对偶,是就形式说的。就意义说,又有“流水对”“正对”“反对”等的分别。
“流水对”就是两句的意思连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连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连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为什么呢?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连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文心雕龙•丽辞》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诗歌中,正对很多,反对很少,所以用正反来分优劣的话在律诗中并不适用。像上文讲到的“支离” “飘泊”“三峡”“五溪”都是正对。反对的例子,如《书•大禹谟》:“谦受益,满招损。”陆游《秋夜读书》:“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律诗中绝大多数是正对,古人并不认为“正对为劣”,因为用诗来抒情达意,不可能要求对偶的句子都是意义相反的。
有一种对偶叫扇句对,又叫隔句对,即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郑谷的《寄裴晤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这里的第一、三句和第二、四句分别相对,属于扇句对。
对偶中又有借对。如孟浩然的《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李白的《送内庐山寻女道士李腾空》中的“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一句,“楠”和“男”同音,和“母”相对。杜甫《九日》中的“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一句,“既无分”对“ 不须开”,这个“分”是“本分”的“分”,同“分散”的“分”是一个字,和“开”相对。
对偶还有一类叫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借,奠桂酒兮椒浆”一句中“蕙肴”对“ 兰借”,“ 桂酒”对“ 椒浆”。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一句中“小院”对“ 回廊”,“ 浴凫”对“ 飞鹭”。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云阁》诗中的“孤云独鸟”“万里千山”各自为对。杜甫《白帝》诗中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一句,“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可见,当句对有两种,一种是字面不同的,如“小院”对“回廊”,一种是有一个字相同的,如“戎马”对“归马”。
对偶句要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要是两句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可能美中不足。如王藉《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像说听见滴答滴答的钟声,反而越加显出环境的幽静。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谢贞《春日闲居》中的“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的是动中见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的情况,如一句讲蝉噪,一句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为合掌了。
“合掌”是对偶中的毛病,就是两句意思有重复。如刘琨《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是说鲁国人在西边猎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这里的“宣尼”和“ 孔丘”都是指孔子,“悲”就是“涕”,“ 获麟”和“ 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这就是“合掌”。要是换一种说法,如“西狩忽获麟,道穷泣孔丘。”就不是合掌了。像这样的合掌,应该尽量避免。耿玮《赠田家翁》:“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有人认为是合掌,其理由可能是认为“朝”有从早到晚的意思,与“昼”字意思相同。但“朝寒”是说早晨寒冷,不是一天到晚冷,所以和“昼”字并不重复;要是认为“朝”与“昼”内容部分相同也算是合掌,那就太苛刻了。文中的对偶和律诗中的对偶稍有不同。律诗中的对偶要限定字数,文中的对偶可长可短,不限定字数。律诗中的对偶要避免重复的字(句内可以重复,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免重复),文中的对偶中尤其是虚字不必避。律诗中的对偶要讲平仄,一般的对偶要求不这样严格。如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里两个“益”字两个“之”字,可以重复。又如《荀子•解蔽》中的“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一句,不但“天下”可以重复,也不讲究平仄。至于对联,就要讲究平仄和避免重复的字。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
【关键词】对偶的类别
一般来说,律诗要求三四句相对,五六句相对,即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句法相当。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两联,即第三句到第六句:
支离(平)东北(仄)风尘(平)际(仄),
飘泊(仄)西南(平)天地(仄)间(平)。三峡(仄)楼台(平)淹日(仄)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云(平)山(平)。
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这是字数的相对。“支离”和“飘泊”是连绵词相对。“东北”和“西南”是方位词相对。“风尘”和“天地”是名词相对,同时,这里还含有“风”对“尘”,“天”对“地”的各自相对。“际”和“间”意义相近。“三峡”和“五溪”相对,又都是地名,又都有数字。“楼台”和“衣服”相对,又都是名词,还含有“楼”对“台”,“衣”对“服”的各自相对。“淹”和“共”动词相对。“日月”和“云山”名词相对,还含有“日”对“月”,“云”对“山”的各自相对。这是句法相当。就平仄说,古诗的音节以两字或一字为一顿,称音步。此处的双音步如“东北”“五溪”,单音步如“际”“间”。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准,如“东北(平仄)”为仄音步,“五溪(仄平)”为平音步。律诗的对偶要求仄音步对平音步,平音步对仄音步,如“支离(平)”对“飘泊(仄)”,“东北(仄)”对“西南(平)”,这就是平仄相对。这是律诗中最常见的对偶,是就形式说的。就意义说,又有“流水对”“正对”“反对”等的分别。
“流水对”就是两句的意思连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连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连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为什么呢?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连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文心雕龙•丽辞》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诗歌中,正对很多,反对很少,所以用正反来分优劣的话在律诗中并不适用。像上文讲到的“支离” “飘泊”“三峡”“五溪”都是正对。反对的例子,如《书•大禹谟》:“谦受益,满招损。”陆游《秋夜读书》:“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律诗中绝大多数是正对,古人并不认为“正对为劣”,因为用诗来抒情达意,不可能要求对偶的句子都是意义相反的。
有一种对偶叫扇句对,又叫隔句对,即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郑谷的《寄裴晤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这里的第一、三句和第二、四句分别相对,属于扇句对。
对偶中又有借对。如孟浩然的《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李白的《送内庐山寻女道士李腾空》中的“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一句,“楠”和“男”同音,和“母”相对。杜甫《九日》中的“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一句,“既无分”对“ 不须开”,这个“分”是“本分”的“分”,同“分散”的“分”是一个字,和“开”相对。
对偶还有一类叫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借,奠桂酒兮椒浆”一句中“蕙肴”对“ 兰借”,“ 桂酒”对“ 椒浆”。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一句中“小院”对“ 回廊”,“ 浴凫”对“ 飞鹭”。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云阁》诗中的“孤云独鸟”“万里千山”各自为对。杜甫《白帝》诗中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一句,“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可见,当句对有两种,一种是字面不同的,如“小院”对“回廊”,一种是有一个字相同的,如“戎马”对“归马”。
对偶句要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要是两句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可能美中不足。如王藉《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像说听见滴答滴答的钟声,反而越加显出环境的幽静。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谢贞《春日闲居》中的“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的是动中见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的情况,如一句讲蝉噪,一句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为合掌了。
“合掌”是对偶中的毛病,就是两句意思有重复。如刘琨《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是说鲁国人在西边猎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这里的“宣尼”和“ 孔丘”都是指孔子,“悲”就是“涕”,“ 获麟”和“ 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这就是“合掌”。要是换一种说法,如“西狩忽获麟,道穷泣孔丘。”就不是合掌了。像这样的合掌,应该尽量避免。耿玮《赠田家翁》:“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有人认为是合掌,其理由可能是认为“朝”有从早到晚的意思,与“昼”字意思相同。但“朝寒”是说早晨寒冷,不是一天到晚冷,所以和“昼”字并不重复;要是认为“朝”与“昼”内容部分相同也算是合掌,那就太苛刻了。文中的对偶和律诗中的对偶稍有不同。律诗中的对偶要限定字数,文中的对偶可长可短,不限定字数。律诗中的对偶要避免重复的字(句内可以重复,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免重复),文中的对偶中尤其是虚字不必避。律诗中的对偶要讲平仄,一般的对偶要求不这样严格。如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里两个“益”字两个“之”字,可以重复。又如《荀子•解蔽》中的“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一句,不但“天下”可以重复,也不讲究平仄。至于对联,就要讲究平仄和避免重复的字。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