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刻画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仁人志士的形象和描摹景物的课文,其中均蕴含了丰富的感情。这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供了条件。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景物时,总是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推敲。如《船长》一文中“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大家为什么沉默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伟大的灵魂”指什么?联系灾难中突如其来的混乱场面、危急的情况、船长的反应以及文中对船长的语言描写,便知道人们被他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的品德所感动,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这是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的讴歌与赞美。这样,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其内涵,可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的人性之美,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不少散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质朴。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草原》既要让学生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从而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如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我们要设法指导学生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以及作者深深的陶醉与热爱之情。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在指导学生读出赞美草原人民时,“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们则要读出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蒙汉情深的赞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学生获得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从而达到感情体验的目的。
三、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年代不同,所处地域差异,往往会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如《黄果树瀑布》描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者运用了不少比喻句写景,虽然十分形象贴切,但由于学生所处地域差异,对其中的一些喻体陌生,理解起来自然有困难,如“宽幅白练”“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银雨洒金街” 等。教学中,如借助多媒体,播放录像,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色彩艳丽的画面,辅以气势雄浑、磅礴的音乐,帮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从而在头脑里形成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建立文字符号所表现的黄果树瀑布的立体画面,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从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一幅插图,画的是狱中司马迁在摇曳的灯光下写史记的情景。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写作时专注的神态进行细致观察及整体形象的感知,从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继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寒冷的冬天、炎热的夏天,司马迁的写作环境是怎样的?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每当此时,司马迁内心会想什么?他脑中会浮现怎样的情景?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崇敬的情感体验。
情感不但具有感染性,可以唤起学生与人物相通的感情,它还具有动力功能,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作者和人物的感情之后,应及时通过评价人物形象,深化情感体验,使学生被激起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成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
一、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景物时,总是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推敲。如《船长》一文中“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大家为什么沉默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伟大的灵魂”指什么?联系灾难中突如其来的混乱场面、危急的情况、船长的反应以及文中对船长的语言描写,便知道人们被他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的品德所感动,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这是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的讴歌与赞美。这样,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其内涵,可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的人性之美,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不少散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质朴。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草原》既要让学生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从而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如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我们要设法指导学生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以及作者深深的陶醉与热爱之情。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在指导学生读出赞美草原人民时,“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们则要读出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蒙汉情深的赞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学生获得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从而达到感情体验的目的。
三、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年代不同,所处地域差异,往往会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如《黄果树瀑布》描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者运用了不少比喻句写景,虽然十分形象贴切,但由于学生所处地域差异,对其中的一些喻体陌生,理解起来自然有困难,如“宽幅白练”“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银雨洒金街” 等。教学中,如借助多媒体,播放录像,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色彩艳丽的画面,辅以气势雄浑、磅礴的音乐,帮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从而在头脑里形成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建立文字符号所表现的黄果树瀑布的立体画面,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从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一幅插图,画的是狱中司马迁在摇曳的灯光下写史记的情景。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写作时专注的神态进行细致观察及整体形象的感知,从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继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寒冷的冬天、炎热的夏天,司马迁的写作环境是怎样的?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每当此时,司马迁内心会想什么?他脑中会浮现怎样的情景?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崇敬的情感体验。
情感不但具有感染性,可以唤起学生与人物相通的感情,它还具有动力功能,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作者和人物的感情之后,应及时通过评价人物形象,深化情感体验,使学生被激起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成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