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探索中,问题驱动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穿整个探究的主线,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孩子天生喜欢大自然,那么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动物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能更好的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园中自然角就充当着大自然的一小部分,在孩子感叹植物的开花结果中,在孩子驻足观察小动物时,我们就可以与孩子共同探索其中的奥秘。
一、关注幼儿,挖掘幼儿的兴趣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教师费劲心思,苦思冥想出来的方案,孩子未必会跟着你的思路走。尤其是大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走进孩子,听听孩子的声音,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触发幼儿提出新问题,新困惑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自然角中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有助于幼儿激发探究的欲望,发现新的问题。
(一)讓探索的工具材料看得见
在自然角中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设置成工具墙,让孩子可以随时、随手操作,孩子的探究问题往往就在这操作中产生。例如,在“发豆芽”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提供暗箱、透明的箱子、布、记录表、记录笔等。这样孩子在发豆芽时,就有不同工具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引出新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材料,发的豆芽会一样吗?哪一种材料豆芽发的比较快呢?激发了探索的兴趣。
(二)让探究学习看的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在自然角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关注孩子的探索进度,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镜头捕捉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用图形和颜色来记录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将孩子的探索过程呈现在问题墙中,这些探究过程能帮助幼儿回顾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样的过程性材料能帮助幼儿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当然也能触发孩子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引出下一次探究的内容。例如在发豆芽的活动中就生成“豆芽为什么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绿的”“怎么样才能成功做成豆芽”,等探究主题。
三、选择好的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在基于项目的科学活动中的问题,由教师和孩子共同设计、探究和回答。大班的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的,那么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是需要老师根据专业的知识去解答的,它需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可行性
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实验探究来解答的。例如,在种植豆子中,一个孩子刚听完《杰克与豌豆》的故事,也想有一个颗有魔法的豆子,想去寻找魔法豆子,这可以是文学欣赏,但是不适合拿来做科学探究。
(二)具有价值性
这个问题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且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例如在种植豆子中,孩子们想比较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豆子谁长的快。这个是孩子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来进行比较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孩子进行记录、测量、比较来得出结论。
(三)具有有意义性
这个问题应该是有趣的,激动人心的,孩子在活动中是能有所收获的。在设计自动浇水工具的活动中,孩子们想解决自然角中的植物因为放长假而无人去浇水的问题,提出要制作自动浇水的工具。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收集材料,制作,实验最终成功制作了自动浇水工具,那一刻对孩子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不仅了解了什么时候毛吸现象,水的重力、压力、压强问题,更是帮助了心爱的植物。
(四)具有道德性
这个问题它不应该损害生命体和环境,例如,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蚯蚓不小心切断后可以长成两条蚯蚓,于是孩子们就想能不能拿蚯蚓来做实验,这就有违人道主义的精神,我们不提倡把蚯蚓人为的切成两段来做实验,显然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作为探究的实验。
(五)具有可持续性
这个问题它应该能维持学生对项目的兴趣。例如在探索蚂蚁的实验中,孩子们想把蚂蚁请到蚂蚁工坊,这显然是可以的,蚂蚁爬来爬去很不好抓的,孩子们需要想办法去吸引蚂蚁,让蚂蚁自己走进蚂蚁工坊,为了让小蚂蚁在蚂蚁工坊里面安家,孩子们还要去了解蚂蚁喜欢的食物、还要去了解蚂蚁的分工,去区分蚁后、雄蚁、工蚁等,孩子的兴趣不断的被激发,这就符合我们探索的问题。
四、开展多样有效的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等。”幼儿每一次的探索过程都是在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多样有效的评价能帮助孩子梳理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到下一次的探究活动中。
(一)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的自主评价与他们对活动的态度有较大的关系。每一次活动后让幼儿发表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怎么样的效果。孩子在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做进一步的梳理,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也可以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还不够。
(二)幼儿的互动评价
在大班的项目活动中基本上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中小组间的分工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间的互动评价,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这个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起到互相启发的作用。
(三)教师激励评价
当幼儿完成一个探索过程时,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做一个积极有效的反馈,表扬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梳理。例如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可能运用到归类、排序、判断、推理、实验等,通过老师的评价,孩子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运用以上的探究方法。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像科学家一样的去探索。同时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肯定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思考,肯定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尝试,这也是为他们下次的活动提供动力,也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合理路径。
一、关注幼儿,挖掘幼儿的兴趣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教师费劲心思,苦思冥想出来的方案,孩子未必会跟着你的思路走。尤其是大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走进孩子,听听孩子的声音,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触发幼儿提出新问题,新困惑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自然角中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有助于幼儿激发探究的欲望,发现新的问题。
(一)讓探索的工具材料看得见
在自然角中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设置成工具墙,让孩子可以随时、随手操作,孩子的探究问题往往就在这操作中产生。例如,在“发豆芽”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提供暗箱、透明的箱子、布、记录表、记录笔等。这样孩子在发豆芽时,就有不同工具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引出新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材料,发的豆芽会一样吗?哪一种材料豆芽发的比较快呢?激发了探索的兴趣。
(二)让探究学习看的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在自然角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关注孩子的探索进度,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镜头捕捉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用图形和颜色来记录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将孩子的探索过程呈现在问题墙中,这些探究过程能帮助幼儿回顾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样的过程性材料能帮助幼儿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当然也能触发孩子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引出下一次探究的内容。例如在发豆芽的活动中就生成“豆芽为什么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绿的”“怎么样才能成功做成豆芽”,等探究主题。
三、选择好的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在基于项目的科学活动中的问题,由教师和孩子共同设计、探究和回答。大班的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的,那么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是需要老师根据专业的知识去解答的,它需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可行性
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实验探究来解答的。例如,在种植豆子中,一个孩子刚听完《杰克与豌豆》的故事,也想有一个颗有魔法的豆子,想去寻找魔法豆子,这可以是文学欣赏,但是不适合拿来做科学探究。
(二)具有价值性
这个问题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且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例如在种植豆子中,孩子们想比较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豆子谁长的快。这个是孩子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来进行比较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孩子进行记录、测量、比较来得出结论。
(三)具有有意义性
这个问题应该是有趣的,激动人心的,孩子在活动中是能有所收获的。在设计自动浇水工具的活动中,孩子们想解决自然角中的植物因为放长假而无人去浇水的问题,提出要制作自动浇水的工具。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收集材料,制作,实验最终成功制作了自动浇水工具,那一刻对孩子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不仅了解了什么时候毛吸现象,水的重力、压力、压强问题,更是帮助了心爱的植物。
(四)具有道德性
这个问题它不应该损害生命体和环境,例如,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蚯蚓不小心切断后可以长成两条蚯蚓,于是孩子们就想能不能拿蚯蚓来做实验,这就有违人道主义的精神,我们不提倡把蚯蚓人为的切成两段来做实验,显然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作为探究的实验。
(五)具有可持续性
这个问题它应该能维持学生对项目的兴趣。例如在探索蚂蚁的实验中,孩子们想把蚂蚁请到蚂蚁工坊,这显然是可以的,蚂蚁爬来爬去很不好抓的,孩子们需要想办法去吸引蚂蚁,让蚂蚁自己走进蚂蚁工坊,为了让小蚂蚁在蚂蚁工坊里面安家,孩子们还要去了解蚂蚁喜欢的食物、还要去了解蚂蚁的分工,去区分蚁后、雄蚁、工蚁等,孩子的兴趣不断的被激发,这就符合我们探索的问题。
四、开展多样有效的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等。”幼儿每一次的探索过程都是在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多样有效的评价能帮助孩子梳理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到下一次的探究活动中。
(一)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的自主评价与他们对活动的态度有较大的关系。每一次活动后让幼儿发表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怎么样的效果。孩子在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做进一步的梳理,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也可以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还不够。
(二)幼儿的互动评价
在大班的项目活动中基本上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中小组间的分工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间的互动评价,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这个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起到互相启发的作用。
(三)教师激励评价
当幼儿完成一个探索过程时,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做一个积极有效的反馈,表扬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梳理。例如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可能运用到归类、排序、判断、推理、实验等,通过老师的评价,孩子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运用以上的探究方法。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像科学家一样的去探索。同时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肯定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思考,肯定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尝试,这也是为他们下次的活动提供动力,也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