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微课特点与教学设计
微课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知识脉冲”。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是一种小而精的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短,微课视频一般为5-8分钟,宜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二是内容精,微课的内容一般为一个知识点,主题突出,内容聚焦。三是以视频为载体,集合各种多媒体素材,充分表达教学情景。四是容量小,学习方式灵活便捷,10分钟以内的视频经过压缩处理一般只有几十兆,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微课应该放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系列化、专题化地设计,而不是零散的、个体的,更不是为了比赛而孤立开发、脱离实际应用的。微课在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课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运用的时间节点、微课的内容、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整体设计,出发点和最终评价标准都只有一个,就是教学的实效。
二、中学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中学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教学生制作软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程序设计课程的练习是给出一个数学或生活趣味问题,让学生建模,编程求解。学生的解答程序是否正确,首先要能通过编译器的编译检查,然后要能正确输出各组测试数据的答案。
中学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算法和数学,着重于思维逻辑的培养,教学模式和数学也有些类似。有些学校因电脑室不够等原因,采取了一节在普通教室上理论课,一节在电脑室上机练习的模式。很明显,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大多数中学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就算有两节连堂,缺少了课堂上机练习这个环节,听一节40分钟的纯理论课,学生知识点容易遗忘,而且也会降低学习的兴趣。
引入微课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然是知识讲解和课堂练习穿插进行,这也决定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目前,微课在中学程序设计课程中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微课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一种是以微课为辅助的传统课堂模式。
三、以微课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过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上通过讨论、实验、练习、答疑等教学活动达到知识内化,课后巩固拓展,形成“课前自主学习 课上知识内化 课后巩固”的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段。
1.在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微课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提前在资源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并列出学习任务单和学习顺序指引,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学。前节已述,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是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交替递进进行,所以这里的微课资源不仅是知识点的讲解,还应包括练习的讲评。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正确完成某道练习,并觉得很轻松,可以跳过这个练习的讲评。反之,可以观看这段微课,然后自己再独立做一次练习,如果觉得还是不够透彻,可以再看一次。这种模式下,微课学习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学习的节奏由学生掌握,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知识难点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反复观看,练习题也可以慢慢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避免传统课堂经常出现的,少量学生练习还没完成,这时候教师为了照顾大部分的学生而开始进行练习讲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还没完成练习的同学,提前听题目解答讲评,其实他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步慢步步慢,程序设计的学习又是环环相扣,后面的學习都可能因此而跟不上。
2.在课上知识内化阶段,首先是由老师引领的小组协作探究、答疑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协作交流能力,同时教师解答学生前段自学过程中的疑问。这个过程,老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先设疑,然后引发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其中问题情景展示等环节就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对于程序设计课程,在课堂阶段还应该有现场的小测试,利用在线自动评测系统,对学生前段的学习进行评价。最后是总结点评和布置课后作业。
3.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需要对课堂上学生的疑问,以及课堂评测和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对各个难点疑点做成一个个的微课资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巩固提高。
四、以微课为辅助的传统课堂模式
在传统课堂上,微课是作为辅助的。中学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两种:
一是例题引入——新知讲解——例题讲评——课堂练习——练习讲评——总结;
二是例题引入——新知讲解——例题讲评——课堂练习——练习讲评——知识扩展——例题讲评——课堂练习——练习讲评——总结。
至于用哪一种,由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设计而定。这两种模式中,对微课的应用是相同的。在例题引入和新知讲解阶段,利用微课视频可以更生动地创设情境或辅助讲解重难点。课堂练习的设置要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设置基础的题目给全体学生,再设置拓展加深的题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练习讲评环节,只讲评基础题目的解法,这样既可以照顾大部分还没完成拓展题目的学生,又解决尖子层学生“喂不饱”的情况。那课堂练习的拓展题目就不用讲评了?不是,做成微课,让学生课后学习,而且要求,看之前必须自己独立做题,不要求全对,但要做过。而且不仅是拓展题目的讲解,知识讲解中的重难点、例题讲解、基础练习的讲解,都做成微课资源,让学生课后可以复习,课上没能完全听懂的同学也可以反复观看。
下面以“for循环语句”为例,讲述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微课的应用。
1.问题引入:“握手问题”微课视频,其中包含数学建模和公式推导,把问题简化为:输入正整数n,求1 2 3 … n的累加和。向学生提出:我们要用for语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2.新知讲解:①for语句格式、流程图和用法讲解;②以求n的累加和为例,对比while和for两种语句;③利用微课视频,演示for语句的执行过程,着重展示各个变量在每次循环的变化。
3.例题讲解:①求n到m之间的所有奇数,本例题主要讲解循环控制变量的初值和增量。②将26个字母倒序输出,本例题说明循环控制变量的类型也可以是字符型。
4.课堂练习:共5道题目,前3道为基础题,后2道为扩展题。利用在线程序自动评测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学生完成的进度,再配合课堂的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卡壳的地方,进行个性化指导。
5.课堂练习讲评:讲解3道基础题的解法,着重讲解较多学生卡壳的或易错的地方。
6.总结和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提供“for语句格式、流程图和用法讲解”“for语句中循环控制变量的使用”、例题讲解(2个)、课堂练习讲解(5个)、课后作业讲评等共微课资源供学生课后复习。
前述的两种微课的教学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看教师的组织和应用,以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微课也不是完整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手段,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整个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程序设计课程刚刚兴起,应用了微课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微课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知识脉冲”。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是一种小而精的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短,微课视频一般为5-8分钟,宜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二是内容精,微课的内容一般为一个知识点,主题突出,内容聚焦。三是以视频为载体,集合各种多媒体素材,充分表达教学情景。四是容量小,学习方式灵活便捷,10分钟以内的视频经过压缩处理一般只有几十兆,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微课应该放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系列化、专题化地设计,而不是零散的、个体的,更不是为了比赛而孤立开发、脱离实际应用的。微课在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课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运用的时间节点、微课的内容、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整体设计,出发点和最终评价标准都只有一个,就是教学的实效。
二、中学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中学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教学生制作软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程序设计课程的练习是给出一个数学或生活趣味问题,让学生建模,编程求解。学生的解答程序是否正确,首先要能通过编译器的编译检查,然后要能正确输出各组测试数据的答案。
中学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算法和数学,着重于思维逻辑的培养,教学模式和数学也有些类似。有些学校因电脑室不够等原因,采取了一节在普通教室上理论课,一节在电脑室上机练习的模式。很明显,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大多数中学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就算有两节连堂,缺少了课堂上机练习这个环节,听一节40分钟的纯理论课,学生知识点容易遗忘,而且也会降低学习的兴趣。
引入微课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然是知识讲解和课堂练习穿插进行,这也决定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目前,微课在中学程序设计课程中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微课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一种是以微课为辅助的传统课堂模式。
三、以微课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过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上通过讨论、实验、练习、答疑等教学活动达到知识内化,课后巩固拓展,形成“课前自主学习 课上知识内化 课后巩固”的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段。
1.在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微课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提前在资源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并列出学习任务单和学习顺序指引,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学。前节已述,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是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交替递进进行,所以这里的微课资源不仅是知识点的讲解,还应包括练习的讲评。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正确完成某道练习,并觉得很轻松,可以跳过这个练习的讲评。反之,可以观看这段微课,然后自己再独立做一次练习,如果觉得还是不够透彻,可以再看一次。这种模式下,微课学习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学习的节奏由学生掌握,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知识难点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反复观看,练习题也可以慢慢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避免传统课堂经常出现的,少量学生练习还没完成,这时候教师为了照顾大部分的学生而开始进行练习讲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还没完成练习的同学,提前听题目解答讲评,其实他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步慢步步慢,程序设计的学习又是环环相扣,后面的學习都可能因此而跟不上。
2.在课上知识内化阶段,首先是由老师引领的小组协作探究、答疑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协作交流能力,同时教师解答学生前段自学过程中的疑问。这个过程,老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先设疑,然后引发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其中问题情景展示等环节就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对于程序设计课程,在课堂阶段还应该有现场的小测试,利用在线自动评测系统,对学生前段的学习进行评价。最后是总结点评和布置课后作业。
3.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需要对课堂上学生的疑问,以及课堂评测和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对各个难点疑点做成一个个的微课资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巩固提高。
四、以微课为辅助的传统课堂模式
在传统课堂上,微课是作为辅助的。中学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两种:
一是例题引入——新知讲解——例题讲评——课堂练习——练习讲评——总结;
二是例题引入——新知讲解——例题讲评——课堂练习——练习讲评——知识扩展——例题讲评——课堂练习——练习讲评——总结。
至于用哪一种,由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设计而定。这两种模式中,对微课的应用是相同的。在例题引入和新知讲解阶段,利用微课视频可以更生动地创设情境或辅助讲解重难点。课堂练习的设置要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设置基础的题目给全体学生,再设置拓展加深的题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练习讲评环节,只讲评基础题目的解法,这样既可以照顾大部分还没完成拓展题目的学生,又解决尖子层学生“喂不饱”的情况。那课堂练习的拓展题目就不用讲评了?不是,做成微课,让学生课后学习,而且要求,看之前必须自己独立做题,不要求全对,但要做过。而且不仅是拓展题目的讲解,知识讲解中的重难点、例题讲解、基础练习的讲解,都做成微课资源,让学生课后可以复习,课上没能完全听懂的同学也可以反复观看。
下面以“for循环语句”为例,讲述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微课的应用。
1.问题引入:“握手问题”微课视频,其中包含数学建模和公式推导,把问题简化为:输入正整数n,求1 2 3 … n的累加和。向学生提出:我们要用for语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2.新知讲解:①for语句格式、流程图和用法讲解;②以求n的累加和为例,对比while和for两种语句;③利用微课视频,演示for语句的执行过程,着重展示各个变量在每次循环的变化。
3.例题讲解:①求n到m之间的所有奇数,本例题主要讲解循环控制变量的初值和增量。②将26个字母倒序输出,本例题说明循环控制变量的类型也可以是字符型。
4.课堂练习:共5道题目,前3道为基础题,后2道为扩展题。利用在线程序自动评测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学生完成的进度,再配合课堂的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卡壳的地方,进行个性化指导。
5.课堂练习讲评:讲解3道基础题的解法,着重讲解较多学生卡壳的或易错的地方。
6.总结和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提供“for语句格式、流程图和用法讲解”“for语句中循环控制变量的使用”、例题讲解(2个)、课堂练习讲解(5个)、课后作业讲评等共微课资源供学生课后复习。
前述的两种微课的教学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看教师的组织和应用,以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微课也不是完整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手段,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整个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程序设计课程刚刚兴起,应用了微课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