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 “读”具匠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学生们只是有口无心地“和尚念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片段一】读到脸上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老师先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将学生引进一个风景如画、悠闲自在的乡村世界。
  师:同学们,明亮的眼睛读书字字入眼,看进眼、记心间、传情歌,我们读书要读出味道,就得把书读到脸上——就是读书时要有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大家读读试试。
  师漫步学生座位行间,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捕捉读书时的信息,并适当地给予辅导。
  师:把你们的眼睛看过来,看看小邵同学,他在读书的时候,情感不仅在他的脸上,而且他的小脑袋也有表现,大家看他读书,看到了什么?
  小邵读书。
  师:我完全沉醉了,仿佛真正来到了那美妙的世界,你们呢?
  生:我看到了他的小脑袋有节奏地晃动着呢。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我们也来试试,把书读到脸上来。
  同学们有声有色地投入了朗读。
  【反思】
  指导朗读的首要环节就是感受语言形象,而读到脸上正是借助表情动作,将文本符号形象化,透过文字符号走进课文描绘的情景。
  【片段二】读出动态
  还是《清平乐·村居》,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时,仿佛听到翁(媪)对媪(翁)说:“______________。”
  生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老头子,来喝点小酒。你瞧咱家现在日子虽苦了些,但什么都不缺呀!”
  生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对呀,老伴,我现在很知足呀,你瞧咱家的三个儿子真勤快啊!”
  师:确实如此,你瞧,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连小儿子也没闲着——溪头卧剥莲蓬。(教师顺势引读下阕)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看看咱家的三个儿子多有出息,真像你。
  师:是啊!儿子自然像爸爸!所以这媪真会夸老伴儿。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你今天买的这五只鸡真好,中儿编的一只鸡笼可能不够,你也去帮忙吧!
  师:这话挺实在,没忘了干活,相信他们的吴音里互相夸赞也有这样的话,真应了那一句话:白头偕老。此情此景,老师想起了一首歌——《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
  生:聊。
  师:所以,(唱)慢慢地聊。那就快把这些感受再带到诗句中读吧!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反思】
  语言文字是静态的,反复读那些静而无味的文字只能让学生感觉味如嚼蜡,所以必须在语言文字与学生感受间架起一座桥梁。上述片段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补白填话,通过想象,学生不仅读出了翁媪相亲相爱的浓浓真情,表达也丰富多彩,静态的字词瞬间变成了动感十足的温馨画面,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受益良多。
  【片段三】读出层次
  师(出示《翠鸟》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第一段?
  生读,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看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的词语做个记号。
  生边读边画,老师巡视指导,不时提醒:“有人画了‘翠绿色’,有人找到‘赤褐色’……”学生自由读完后,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读,读得大有进步。
  师:这次听他读,我感觉真的看到了翠鸟。为什么呢?因为他把表示翠鸟颜色、身体特征的词语读得特别清晰、响亮,比如“红色的”“又尖又长”。谁能赛过他?
  接着又有两位同学读,一个比一个好。
  师:你们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不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可以感受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
  学生又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老师指名读,又做了范读。老师的范读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最后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是不是有人会背了呢?(有几人举手,表示会背)
  读熟了,会背了,今后写小动物的外形就不用愁了。(板书:外形)
  【反思】
  现今阅读课中朗读最大的弊病就是层次不清,多读而少得。虽然读得花哨,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样样俱全,但只有安排却没要求,形式主义十分严重。上述片段的朗读指导由易到难,层次清晰。我们可以将片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步,保底工程: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老师寄予感情真挚、富有魔力的激励:“很了不起!”第二步,读出味道:抓住关键词读出翠鸟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写动物外形的知识——抓住特点,突显喜爱。第三步,内化积累:这么优美生动的文字怎能不把它背下来呢?有了上面两步的铺垫,背诵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学生吸收内化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片段四】读出表达方法
  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在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时,他曾这样教学:
  师生轮读三个排比分句,老师读每一个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不但景色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多次美美地读。
  师: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师: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生:齐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句,逐渐增强语气,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在体会烘托的表达方法时,这样教学: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句话重点强调了什么?听老师的两种读法。
  第一种:老师先用赞叹的语调读,突出大海和西湖的美。
  第二种:用轻缓的语气读大海和西湖的句子,然后强调“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生:我觉得第二种读法比较好,因为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说得真好!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文本为依托,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体验的基础上,读出真情。叶老提到的“驾驭文字”就是要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上述片段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学排比的手法时,我们可能会直接提问,而李老师另辟蹊径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更直白清晰地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而衬托手法直接朗读对比,一下就能明晰,少了繁缛复杂的空洞提问,效果颇佳。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训练的唯一途径,但朗读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有效的朗读教学,既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又使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其他文献
怎么让数学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我们常常看到同组教师在共同研究一个教案之后,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演绎。也有教师抱怨自己设计了精巧独到的教学预案,甚至沿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教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理性反思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追问:从理想的预设到理想的课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二是课堂上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英语朗读的兴趣,在学会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读出兴趣,读出水平。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不会朗读英语、不喜欢朗读英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学生英语朗读的指导。  一、英语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会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好途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掉这部分内容,有的一带而过,有的不知如何上,有的干脆不上,主要原因有: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考试内容中考基础知识的多,考课外拓展的少,老师们抱着不考就不教的思想,舍弃了语文综合实践;二、怕麻烦的思想。老师明知道这部分语文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上。基于这样的教学原则,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与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它是维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纽带,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的桥梁,能够有效地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化数学教学内容,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可谓小学数学教学的“通天法宝”。值得关注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情景化,脱离学生的认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作者的文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应该以作的写作思路来理解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及其学生实际来“用教材教”,以期获得教学效益最优化,实现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自信的扫路
汉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需习得汉字数量为1600~1800个,占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六成。如此繁重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必须讲求方法,使学生的汉字习得效率提高,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识字的意识,从而获得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  《船长》一课的教学:  师:“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分角色练读。当其他同学读完后,有一个学生还在激情朗读,其他学生哄然大笑,读书声戛然而止,这个学生满脸通红。结果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完全被破坏了。)  【思考
儿童诗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儿童诗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语文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因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仍然高墙阻隔,相互分离。闭门读书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实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书面表达能力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写作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书面表达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把口头语言转换为更加正式、简练、精湛的书面语言,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然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写作教学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写作任务相对繁重、难度大,导致写作课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写作教学成效不显著。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从教经验,基于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