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上。基于这样的教学原则,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与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它是维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纽带,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的桥梁,能够有效地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化数学教学内容,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可谓小学数学教学的“通天法宝”。值得关注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情景化,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需求,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导致教学情境流于形式,成效不佳。由此,笔者以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做到情境“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情境创设要促抽象概念形象化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认知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尚不成熟,还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知识理论的抽象理解与整体概括。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面临着如何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何通过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原理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难题。基于这样的教学考虑,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将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他们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话题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与转化。例如,教学简单的“容量”概念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通过凭空想象来认识这个抽象的概念模型,也不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性判断来强加给学生,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认知“容量”的概念,而且在遇到各种实际的变式问题时,会让他们陷入各种困惑之中。所以,教师应当紧紧联结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引导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盛满水的不同茶杯,利用盛水多的杯子容量大来引导学生认知概念的实际内涵。又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与毫升”,教师通过组织一场“杯琴”大赛,让学生自己分别用量杯盛不同容量的水,并用筷子敲打盛不同容量水的杯子,感受其中不同的妙处,最后让学生自己制成一首简单的“杯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量杯再次体验“升与毫升”的具体模型,还能在快乐的创作中感受“升与毫升”在实际中的运用效果。
二、情境创设要利学生研习条理化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三、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一、情境创设要促抽象概念形象化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认知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尚不成熟,还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知识理论的抽象理解与整体概括。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面临着如何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何通过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原理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难题。基于这样的教学考虑,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将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他们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话题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与转化。例如,教学简单的“容量”概念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通过凭空想象来认识这个抽象的概念模型,也不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性判断来强加给学生,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认知“容量”的概念,而且在遇到各种实际的变式问题时,会让他们陷入各种困惑之中。所以,教师应当紧紧联结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引导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盛满水的不同茶杯,利用盛水多的杯子容量大来引导学生认知概念的实际内涵。又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与毫升”,教师通过组织一场“杯琴”大赛,让学生自己分别用量杯盛不同容量的水,并用筷子敲打盛不同容量水的杯子,感受其中不同的妙处,最后让学生自己制成一首简单的“杯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量杯再次体验“升与毫升”的具体模型,还能在快乐的创作中感受“升与毫升”在实际中的运用效果。
二、情境创设要利学生研习条理化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三、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