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课堂教学背后的话语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作者的文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应该以作的写作思路来理解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及其学生实际来“用教材教”,以期获得教学效益最优化,实现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自信的扫路老人形象。审读课题时不难看出,文章写的是一位扫路人,可是作者为什么不惜用近一半的笔墨来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如果教学把写景和写人截然分开,岂不违背了作者写作的思路?因为作者描述天游峰的“高”和“险”,其目的是反衬扫路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细读文本,借助人物白描,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在侧面烘托、图文互见中栩栩如生,人物对话语言运用之妙匠心独运,耐人寻味。
  一、形神兼备的白描之法
  研读文本,文中有两处描写扫路老人的外貌:(1)“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第三自然段)(2)“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第八自然段)准确地说,前一处是描述老人的概貌,勾勒的是衣着,犹如国画中的皴擦点染,重在交代,立足于“形”;第二处则是刻画老人的肖像,点睛的是神采,恰似国画中的工笔细描,重在写真,聚焦于“神”。外貌描写由粗及细,由面及点,暗示作者与扫路人由初识到相识,直至熟识,逐步走进扫路老人心灵的心路历程,反映了认识的理解与深化,有内在的认识规律。由此,两处外貌描写的作用可见一斑。
  我们教学中不能抛开文本内容孤立语段进行刻板训练,而应遵循作者的文路作比较式阅读:(1)扫路老人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作者对扫路老人前后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3)“我”本去游览天游峰,为什么却着重刻画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不难看出,这样的阅读比较关注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即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小学生而言,外貌描写并不是理解的难点,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刻画,在两次外貌描写的变化比较中体验作者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微澜,感悟作者表达的独具匠心。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很重要,《天游峰的扫路人》给我们的启示也许是一个告别熟视无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单纯“教课文”和游离文本的机械语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都应摈弃。
  二、图文互补的画外之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面对文选型教材,我们如何培养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课文插图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应该是我们理解文本最好的媒介之一,需要我们领悟编者意图,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比较中进行语言实践。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创造有利时机让学生“读图”,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画中说出自己对扫路老人的认识和理解——从老人手中大大的扫帚,老人全白了的头发和胡须,微笑的神态等去启发学生想象、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呢?根据课文插图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本,深入文本,从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体悟老人的特点、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独特,不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如课文为了凸显扫路老人每天的劳动生活“不同寻常”,作者这样写:“……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上山下山一千八百多级……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扫下来”呢?还有,这里作者为什么写游客登山时“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和“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一连串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连续使用不[口][罗]唆吗?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层层剥笋,对比语言,丰富语言,多形式、多层次阅读内化,逐步丰满老人慈善朴实、自信豁达、自强不息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课堂上,我们理应看到教师引领学生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螺旋式探究、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形象的感知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想象感悟。“形象大于思想”,语言的理解、内化与整合也丰富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三、言意共生的韵外之旨
  文章的语言独具韵味,很值得把玩。比如,文题“天游峰的扫路人”就让我们浮想联翩:“天游峰”仅仅是一座山峰吗?原来,登上武夷山顶峰,便可观日出,揽云彩,游天宫……而这正是天游峰得名的由来,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里,作者仅仅写石阶的“窄”和“长”吗?为什么把“九百多级石梯”比做“银丝”?文章对话语言质朴清新,饶有趣味:“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相伴,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透过朴素的文字,老人依恋故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跃然纸上!可见,语言文字不是干瘪的,而是有形有声有色的,也是充满情意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唤起学生的“生活原型”和“生活情趣”,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感受,学会表达,这是理解本文重要的情感基调。
  实践证明,学生、教师、教材的编者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我们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跳出课堂,从课内到课外,触摸师生和文本背后更深刻的话语: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多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差在哪里?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着力点是怎样展开的?深入了解学情,确定以学定教的基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最大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为,课堂是师生“生长”的地方,一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生命的课堂”里享受人生,彰显个性,邂逅预约与未曾预约的精彩!?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呢?每想到这个问题, 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贯老师的一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教育童话: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泼的小鸭, 经历“填”“考”“酱”三个阶段, 最终被磨练成了一只规格标准且唯一的“板鸭”。这算不算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呢?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这是一首夏天的美丽小诗,短短二十三行散发着夏日的浪漫芬芳;  这是一曲诗人心底的轻吟浅唱,也让读它的人儿为之痴迷,心神飘荡。沉浸其中,你会感到浑身每个毛孔都被打开的舒畅。  如何带着这种久违而难得的纯净与清新体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富有创意的编排,它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串起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继承传统蒙学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编排,其教学效果得到实践的检验、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借鉴“词串识字”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词串教学”的巨大价值远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识。以
在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今天,儿童独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期望下学习特长。对于在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一上学就被成绩所左右,被望子成龙的家长灌输各种各样的理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这些小朋友们的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进行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有着充分的预设,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考虑。而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还应善于捕捉一些意外的生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自从参加了福清市语文重点课题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子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摸索着建立一种以“感受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性的课外阅读活动量化评估机制,并在五年级进行了一学年的尝试。虽受农村小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收获甚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飞速增长,每学期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50多万字。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生更侧重量,似有走向“浮光掠影”式阅读的不良倾向。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师生共读《
怎么让数学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我们常常看到同组教师在共同研究一个教案之后,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演绎。也有教师抱怨自己设计了精巧独到的教学预案,甚至沿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教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理性反思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追问:从理想的预设到理想的课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二是课堂上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英语朗读的兴趣,在学会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读出兴趣,读出水平。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不会朗读英语、不喜欢朗读英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学生英语朗读的指导。  一、英语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会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好途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掉这部分内容,有的一带而过,有的不知如何上,有的干脆不上,主要原因有: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考试内容中考基础知识的多,考课外拓展的少,老师们抱着不考就不教的思想,舍弃了语文综合实践;二、怕麻烦的思想。老师明知道这部分语文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上。基于这样的教学原则,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与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它是维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纽带,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的桥梁,能够有效地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化数学教学内容,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可谓小学数学教学的“通天法宝”。值得关注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情景化,脱离学生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