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联系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在各种类型的课中都十分广泛的使用,不过许多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问,而忽略了学生的问,学生仿佛只须回答而无问的必要,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缺失。为了实施创新教学的课堂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鼓励“敢问”意识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应该成为发问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的“敢问”意识。首先,要从舆论导向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道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向学生示以关心,加以鼓励,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则问、敢疑敢问;同时,教师要善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对学生提问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或没有价值等原因而不屑一顾或轻描淡写的搪塞,更不能讽刺、责备、呵斥学生,这样只能挫伤学生敢问的信心。
二、提供“发问”机会
学生有了敢问的意识,教师还要给他提供发问的机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问。一方面,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预留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弹性空间。在备课时,不能总是采用线型设计,按着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赶,应多采用板块设计,把课堂划分为几个板块,这样,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大,探究时间相对宽裕,发问机会相对加大;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时,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给足机会让他们探究,让他们发问,因为学生这时候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给他们的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也就越受束缚,不利于思维的深入,提问的空间也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动态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发问会打断正常的教学思路。此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增减升降的变换,确保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备 “现在完成时”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你问我答”这一环节,即引导学生从“现在完成时”字面含义并结合课前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互相帮助来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这环节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完成时的动作发生在现在还是过去;它与一般过去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时要将短暂性动词变为持续性动词以及有什么变化规则等。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来学习,不但学习有了目的性,而且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会问”能力
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强的质疑能力的,为了使学生的提问具有较高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训练,以培养“会问”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思考时信息从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设想,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发散性思维能力越强,想到的问题越多,越独特,越新颖。例如,在学习Reading 后,启发学生从字、词、句、篇等方面思考 ,提出相关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当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它要求人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求得最佳方案,使得提问具有较高的集中性和指向性。例如,在指导写作时,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把问题集中起来,放在一起分析比较,选出问得好的问题,并指出提问得好的理由,这样,既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又训练了思维的深度。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06
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在各种类型的课中都十分广泛的使用,不过许多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问,而忽略了学生的问,学生仿佛只须回答而无问的必要,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缺失。为了实施创新教学的课堂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鼓励“敢问”意识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应该成为发问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的“敢问”意识。首先,要从舆论导向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道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向学生示以关心,加以鼓励,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则问、敢疑敢问;同时,教师要善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对学生提问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或没有价值等原因而不屑一顾或轻描淡写的搪塞,更不能讽刺、责备、呵斥学生,这样只能挫伤学生敢问的信心。
二、提供“发问”机会
学生有了敢问的意识,教师还要给他提供发问的机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问。一方面,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预留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弹性空间。在备课时,不能总是采用线型设计,按着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赶,应多采用板块设计,把课堂划分为几个板块,这样,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大,探究时间相对宽裕,发问机会相对加大;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时,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给足机会让他们探究,让他们发问,因为学生这时候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给他们的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也就越受束缚,不利于思维的深入,提问的空间也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动态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发问会打断正常的教学思路。此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增减升降的变换,确保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备 “现在完成时”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你问我答”这一环节,即引导学生从“现在完成时”字面含义并结合课前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互相帮助来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这环节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完成时的动作发生在现在还是过去;它与一般过去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时要将短暂性动词变为持续性动词以及有什么变化规则等。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来学习,不但学习有了目的性,而且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会问”能力
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强的质疑能力的,为了使学生的提问具有较高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训练,以培养“会问”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思考时信息从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设想,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发散性思维能力越强,想到的问题越多,越独特,越新颖。例如,在学习Reading 后,启发学生从字、词、句、篇等方面思考 ,提出相关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当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它要求人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求得最佳方案,使得提问具有较高的集中性和指向性。例如,在指导写作时,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把问题集中起来,放在一起分析比较,选出问得好的问题,并指出提问得好的理由,这样,既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又训练了思维的深度。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