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看见有网友吐槽:“我的照片怎么看都是狗屎黄!”或者“我的照片任何一张看上去都是冷调!”这是镜头或是機身有毛病吗?其实这一切都关乎到相机的白平衡(White Balance)设定。对于真实的颜色再现,是拍摄最关键的一环,甚至你在购买器材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人的视觉观看外界,大脑知道树木、云层和物体具有什么颜色,视觉系统做出适应,数码相机(自动)白平衡功能正是模仿了大脑适应不同光照条件的方式,才呈现出真实的影像。
为什么要先了解色温?因为很多人把色温和白平衡混为一谈了,虽然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东西。色温的单位是“K”(开尔文),零下273.15摄氏度被我们称为绝对零度,这就是0K;然后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也就是上升1K。说简单点就是0摄氏度为273.15K,100摄氏度为373.15K。这里所说的色温和我们平常对色彩的认识有所区别,摄影中一般我们会把黄色、红色、橙色等颜色归为暖色调,而把白色、蓝色、青色等颜色归为冷色调。从色温上来说红色的色温是最低的,然后逐渐增加的是橙色、黄色、白色,色温最高的是蓝色。
白平衡顾名思义就是保持“白色”的平衡,以18%中级灰的“白色”为标准。白平衡的调整过程是通过调整色温而实现的。一般建议晴天时将白平衡调到日光(5200K),多云阴天时将白平衡调到阴影(7000K)或阴天(6000K),室内光线是钨丝灯时用钨丝灯(3200K),光线是白色荧光灯时用白色荧光灯(4000K)。
物理上没有所谓的颜色的概念,只有光谱功率分布、反射率这些概念。一个物体的反射率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这个物体的颜色在不同条件下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比如在黄昏的光线下拍摄了照片,此时光源接近 2500K 的黑体,那么我们从普朗克曲线上找到 2500K 的点,进行色彩转换,就能得到正确的颜色。
由于色彩空间的线性性质,这个转换过程就是一个矩阵乘法,是相机上色温调节的原理。也就是说,相机上的色温选项,调节的是色彩转换中的位置,在普朗克曲线上选取与色温相对应的点进行色彩转换,从而得到正确的颜色。
这个色温选项,是要与拍摄时的光源色温相匹配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晴朗的白天拍摄,色温控制在 5000K ~ 6000K 是比较合适的,而在黄昏时拍摄,色温需要设置成 2500K ~ 3000K 才比较合适。我们可以看到,沿着普朗克曲线移动白点,总体上是调节了画面偏蓝或者偏黄的色彩倾向。当然,完整的白平衡要求白点可以任意设置,所以必须增加第二个移动方向。最合理的选择就是与普朗克曲线正交的另一个方向,从下面色品图中看大致是从左上角到右下侧直线边的方向,也就是绿色到品红的方向。
在Photoshop、Lightroom 这样的照片处理软件中,白平衡的面板上总是会有两个调节滑块,一个调节黄——蓝平衡,通常叫色温(Temperature),一个调节绿——品红平衡,通常叫色调(Tint)。这两个方向互相配合,才能使得白点位于色品图中的任意位置,才能对任意光线条件下拍摄的照片进行白平衡的调节。
另外自定义白平衡也有助于摄友设置自己认为准确的白平衡,现在的相机基本都具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用户可以毫不费力地创建白平衡配置文件以匹配确切的照明条件。所需要的是一张白色或中性灰色(最好是非反射性)的卡,将卡摆在镜头前,使其覆盖图像的中心,然后拍摄后设置。
自定义白平衡的方法还可以调用相机指定色温度(K数),精准地告诉相机色温之后,相机也就能精准地计算出何谓白色,也能相应地计算出其他颜色。有些摄影师会故意使用与环境光源不配合的白平衡,以得出特别的色调,从而突显某些主题,大家也可以从这方向大胆尝试。例如把相机的白平衡设定为比环境光源色温高的K数,就可以得出偏暖/红色调;相反,把白平衡设定为比环境光源色温低的K数,就会得出偏冷/蓝色调。
自动白平衡(AWB)功能分析场景的组成,将其与存储在相机处理器中的一组参考指标进行比较,并选择最适合该场景类型的一组参数。此过程的结果是,相机将大致了解所查看的场景类型以及应使用的颜色,结果它将使普朗克轨迹上的白点和所有颜色的绿色——品红色比例发生偏移,以实现WB校正图像和已选择作为模型的内部参考图像之间的相似性。
当我们利用自然光进行拍照时,因为不同时间段光线的色温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色彩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在晴天拍照,此时光线的色温很高,所以拍出来的照片是偏冷色调的。而在日出/日落时分拍照,此时光线的色温较低,所以照片是偏暖色调的。
了解不同光线的色温是怎样的,有助于我们提前判断出在这种光线条件下会拍出什么色调的照片,然后去考虑是要强化这种色调还是减弱这种色调。总结起来就是:颜色越红,色温越低,颜色越蓝,色温越高。
色温和白平衡的关系
为什么要先了解色温?因为很多人把色温和白平衡混为一谈了,虽然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东西。色温的单位是“K”(开尔文),零下273.15摄氏度被我们称为绝对零度,这就是0K;然后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也就是上升1K。说简单点就是0摄氏度为273.15K,100摄氏度为373.15K。这里所说的色温和我们平常对色彩的认识有所区别,摄影中一般我们会把黄色、红色、橙色等颜色归为暖色调,而把白色、蓝色、青色等颜色归为冷色调。从色温上来说红色的色温是最低的,然后逐渐增加的是橙色、黄色、白色,色温最高的是蓝色。
白平衡顾名思义就是保持“白色”的平衡,以18%中级灰的“白色”为标准。白平衡的调整过程是通过调整色温而实现的。一般建议晴天时将白平衡调到日光(5200K),多云阴天时将白平衡调到阴影(7000K)或阴天(6000K),室内光线是钨丝灯时用钨丝灯(3200K),光线是白色荧光灯时用白色荧光灯(4000K)。
物理上没有所谓的颜色的概念,只有光谱功率分布、反射率这些概念。一个物体的反射率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这个物体的颜色在不同条件下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比如在黄昏的光线下拍摄了照片,此时光源接近 2500K 的黑体,那么我们从普朗克曲线上找到 2500K 的点,进行色彩转换,就能得到正确的颜色。
由于色彩空间的线性性质,这个转换过程就是一个矩阵乘法,是相机上色温调节的原理。也就是说,相机上的色温选项,调节的是色彩转换中的位置,在普朗克曲线上选取与色温相对应的点进行色彩转换,从而得到正确的颜色。
这个色温选项,是要与拍摄时的光源色温相匹配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晴朗的白天拍摄,色温控制在 5000K ~ 6000K 是比较合适的,而在黄昏时拍摄,色温需要设置成 2500K ~ 3000K 才比较合适。我们可以看到,沿着普朗克曲线移动白点,总体上是调节了画面偏蓝或者偏黄的色彩倾向。当然,完整的白平衡要求白点可以任意设置,所以必须增加第二个移动方向。最合理的选择就是与普朗克曲线正交的另一个方向,从下面色品图中看大致是从左上角到右下侧直线边的方向,也就是绿色到品红的方向。
在Photoshop、Lightroom 这样的照片处理软件中,白平衡的面板上总是会有两个调节滑块,一个调节黄——蓝平衡,通常叫色温(Temperature),一个调节绿——品红平衡,通常叫色调(Tint)。这两个方向互相配合,才能使得白点位于色品图中的任意位置,才能对任意光线条件下拍摄的照片进行白平衡的调节。
用好自定义
另外自定义白平衡也有助于摄友设置自己认为准确的白平衡,现在的相机基本都具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用户可以毫不费力地创建白平衡配置文件以匹配确切的照明条件。所需要的是一张白色或中性灰色(最好是非反射性)的卡,将卡摆在镜头前,使其覆盖图像的中心,然后拍摄后设置。
自定义白平衡的方法还可以调用相机指定色温度(K数),精准地告诉相机色温之后,相机也就能精准地计算出何谓白色,也能相应地计算出其他颜色。有些摄影师会故意使用与环境光源不配合的白平衡,以得出特别的色调,从而突显某些主题,大家也可以从这方向大胆尝试。例如把相机的白平衡设定为比环境光源色温高的K数,就可以得出偏暖/红色调;相反,把白平衡设定为比环境光源色温低的K数,就会得出偏冷/蓝色调。
RAW处理软件中的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AWB)功能分析场景的组成,将其与存储在相机处理器中的一组参考指标进行比较,并选择最适合该场景类型的一组参数。此过程的结果是,相机将大致了解所查看的场景类型以及应使用的颜色,结果它将使普朗克轨迹上的白点和所有颜色的绿色——品红色比例发生偏移,以实现WB校正图像和已选择作为模型的内部参考图像之间的相似性。
当我们利用自然光进行拍照时,因为不同时间段光线的色温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色彩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在晴天拍照,此时光线的色温很高,所以拍出来的照片是偏冷色调的。而在日出/日落时分拍照,此时光线的色温较低,所以照片是偏暖色调的。
了解不同光线的色温是怎样的,有助于我们提前判断出在这种光线条件下会拍出什么色调的照片,然后去考虑是要强化这种色调还是减弱这种色调。总结起来就是:颜色越红,色温越低,颜色越蓝,色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