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历史的视“看“中国特色”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s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叫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一定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对现实生活持久影响,对未来的发展还有重要作用的因素。看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与走势,必定是一个长的视野,甚至两三百年也不一定能够看清楚。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讲中国的特色,就必须要从整个历史纵深来谈这个问题。
  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
  中国地域辽阔,面积大致相当于欧洲。即使在两千年前,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广阔的。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对人民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保证中央政权的存在和延续,是一个大问题。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以来,两千多年的各个朝代,都基本上坚持了这一体制。郡县制能保证将中央政府的意志逐级落实到基层;又为了维持这个管理秩序,创造了职业官僚选拔方法,后来演变为科举制度。这一套国家管理体系,从商鞅变法以来,沿用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政治传统与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很不同。如,至今仍然存留在非洲和西亚中亚及南亚许多伊斯兰国家的是酋长制部落制,著名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出生于特兰斯凯酋长家庭,他爷爷是酋长,他孙子是现任酋长,酋长是世袭的。
  但是在中国,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只在周朝及以前适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破坏,从而變成了“竞争上岗”的制度。按照西汉初年贾谊的说法,叫作“务进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汉代朱买臣的发迹,到明清耕读之家的入仕,都体现了一种竞争精神,尽管起跑线未必平等。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努力学习,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时,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学而优则仕,跻身官僚阶层,一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中国民间有很多“私定终身后花园,金榜题名大团圆”的故事,其实是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唐朝以后的中国宰相,三分之二都是平民出身。许多政治人物,并不是通过“世袭罔替”获得政治地位的。所以,中国的国家体制从战国秦汉以来就具有某种现代国家的特点。职业官僚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西方行政体制中的公务员,但是,怎么样治理国家,怎么样长治久安,中国人不但发展出一套制度,还有一套思想和一套方法。
  市场经济的传统
  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传统,当然是带农业社会特征的传统。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一百二十九篇《货殖列传》,就是专门记载商业活动和著名商人的传记。里面提到第一个有名的商人是西施的丈夫范蠡,第二个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第三个是“商圣”白圭。
  《史记》中记载了范蠡对市场经济的体会:供需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一一“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但是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波动一一“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怎样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呢?“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判断物价走势,根据物价走势,决定采取操作手段。就是通过这个办法,他致富了。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经济这么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土地,从“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在实质上是可以买卖的,而在西方中世纪,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因为封建土地不能买卖,所以荷兰的商人们想实行城市自治,只能通过交租金的形式,将城市管理权从土地所有者手里买来。尽管中国政府也在限制干预地产转移,以保证贫富差别不致造成社会动荡,但是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常态,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巨大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分家制度。父亲的财富均分给各个儿子,儿子再均分给儿子,于是家产越分越少,风险抵御能力也迅速降低,破产的情况也日渐频繁,因此,社会流动剧烈,贵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尽管这里面也有阶段性,但总体分化趋势是越来越严重,社会贫富差别很大。所以《汉书·食货志>就讲:“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对政府的统治权力提出了挑战。
  社会制约机制上的“礼法”文化
  我们总讲中国是以儒治国。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治理国家都是霸王道杂之,儒法兼用。孟子说: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用人都是儒法并用。汉宣帝总结汉朝的统治经验,叫做“霸王道杂之。”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礼的中心思想是“绝恶于未萌,起教于微眇”。子日: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通过礼教,让错误的行为不会发生。 “礼”的作用,就是特别强调道德,这是中国特色的制约机制。道德中,尤其强调“孝悌”。 “入则孝,出则悌”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务本莫贵于孝”,中国人将孝的观念提高到做人之本、立国之本的高度。尽孝于父母,尽忠于朝廷,是中国人的逻辑。
  余论
  当前,我们不应该一概否定中国人几千年的探索。只有认真总结这些真正的“中国特色”,才能把握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些核心价值;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恢复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全球化浪潮中,理解现实,认识未来,找到加强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路径,从而凝聚国人的自信,理直气壮地探索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其他文献
富春江在中国山水名胜中独树一帜,其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不绝口,唐代诗人韦庄甚至惊叹“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元代画家黄公望以富春江景为素材所绘的《富春山居图》,那种明澈而丰盈的意象,让人怦然心动,也使其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丽”之一。富春江在浙江中部恣肆流走,其中最美的一段在桐庐,两岸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澈碧绿,在山水之间还散布着许多名胜古迹,以各自所有的色彩和动态,使美丽的山水景观和旷
期刊
长平之战前不久,有一个秦国王孙,名子楚的,被“质”在赵。他是太子安国君所生,却非嫡出,他的母亲又不得宠。因此赵人待他很冷薄,他连王孙的排场也苦于维持不住。但是阳翟(韩地)大贾吕不韦在邯郸做买卖,一看见他,便认为是“奇货可居”。  不韦见子楚,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道:“你还是去光大自己的门庭罢!却来光大我的!”不韦说:“你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等你的来光大。”子楚明白,便和他商量两家光大
期刊
会唱歌的山不多,能唱得地动山摇的则少之又少。而陕北吴起镇的胜利山(原名平台山),却是祖国红歌唱得最豪迈、最动听的一座山,由于它的领唱,罗霄山、乌蒙山、大雪山、岷山也奏出了雄壮的乐曲,它们向全世界唱出了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的心声。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于1935年10月21日登上胜利山,亲自参加了这一激情澎湃的大合唱。  芳菲四月,白色的山梨花和红艳艳的桃花,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坝坝盛开,我是首次
期刊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心是疼的。这是要逼着我们承认是愧欠父母的么?  打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便被教育要尊老爱幼,所以怎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们似乎还记得,当我们把碗里的青菜小心翼翼地挑出来时,总会听到妈妈生气地冲我们喊道: “老师没教过你不能挑食吗?不吃青菜会生病的。”  然后,根本无视我们一副哀求的神情,将整碗的青菜放到我们面前,如将军命令士兵一样地说道: “今天你不把这些青菜吃了
期刊
在传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如果将传化企业的发展过程比喻为树的成长过程,那么,企业的文化便是企业这棵树的根系。在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根系为树输送水分和养料,并使树的生存基础逐步稳固,最终成为这棵树生命的根本。  传化是在改革开放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一家民营企业。27年来,传化从一个家庭小作坊成长为有7600多名员工,业务覆盖化工、物流、农业、投资等事业领域的多元化产业集团。2012年,集团实
期刊
我奶奶是宜兴河桥镇人。奶奶性格直爽豪迈,这在江南人看来是不好的脾气,所以二十多岁才嫁给我的爷爷。按当时的习俗看,已经算是个老姑娘了。  奶奶家家境富裕,陪嫁也多,而当时我们洪家已经衰落了。在我小的时候,时常会翻看奶奶藏在大橱里的那些陪嫁细碎物什。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只花碗(现在想来是只粉彩碗),色彩非常明丽。我喜欢极了,捧着碗细看。记得上面描画着一个花园,有一处池塘,周圍满是林木,鲜花盛放。是春天的
期刊
这里是当代中国的缩影,这里是此时此刻的中国,这里集中展现了变革中国的复杂和多样,一切都正在发展,一切都还有希望。  2010年一个潮湿闷热的日子,丁燕拿到了东莞居住证。在住进樟木头一间75平米的二手公寓后,她正式完成了从新疆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居。  在新疆,丁燕是靠稿费为生的自由写作者,是诗人,也是几岁孩子的妈妈。2009年7月,她的写作陷入瓶颈,整整一年,无法让自己写出一个字。  丁燕决定去南方
期刊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依法治国一直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中。本期热点关注聚焦领导人依法治国的治理思路,深度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举措,以期让读者了解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和最新路径。  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凸显了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运用法
期刊
在清代宫廷史上,有一位皇帝差点在宫廷里遇刺,他就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而且是两次遇刺,两次未遂。  第一次发生在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自圆明园还宫(紫禁城),将入顺贞门时,突然有一个叫陈德的人持刃向他扑来,几乎遭遇不测。事过十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突然有一伙天理教徒,分两队从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突入宫内,其中一队一直攻到隆宗门外
期刊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他不爱黄金屋、不爱颜如玉、也不爱千钟粟,他爱书,纯粹的爱书。他就是友新街道梅亭社区的“藏书之星”袁立辉老人。据袁立辉估计,这40多年来,他收藏的各类书籍超过了1万5千册,他还利用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其中几个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小时候,老师对我的评价是“爱看书”  走进袁立辉的家中,第一感觉是挤,不足4O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大部分被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