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叫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一定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对现实生活持久影响,对未来的发展还有重要作用的因素。看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与走势,必定是一个长的视野,甚至两三百年也不一定能够看清楚。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讲中国的特色,就必须要从整个历史纵深来谈这个问题。
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
中国地域辽阔,面积大致相当于欧洲。即使在两千年前,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广阔的。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对人民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保证中央政权的存在和延续,是一个大问题。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以来,两千多年的各个朝代,都基本上坚持了这一体制。郡县制能保证将中央政府的意志逐级落实到基层;又为了维持这个管理秩序,创造了职业官僚选拔方法,后来演变为科举制度。这一套国家管理体系,从商鞅变法以来,沿用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政治传统与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很不同。如,至今仍然存留在非洲和西亚中亚及南亚许多伊斯兰国家的是酋长制部落制,著名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出生于特兰斯凯酋长家庭,他爷爷是酋长,他孙子是现任酋长,酋长是世袭的。
但是在中国,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只在周朝及以前适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破坏,从而變成了“竞争上岗”的制度。按照西汉初年贾谊的说法,叫作“务进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汉代朱买臣的发迹,到明清耕读之家的入仕,都体现了一种竞争精神,尽管起跑线未必平等。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努力学习,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时,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学而优则仕,跻身官僚阶层,一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中国民间有很多“私定终身后花园,金榜题名大团圆”的故事,其实是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唐朝以后的中国宰相,三分之二都是平民出身。许多政治人物,并不是通过“世袭罔替”获得政治地位的。所以,中国的国家体制从战国秦汉以来就具有某种现代国家的特点。职业官僚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西方行政体制中的公务员,但是,怎么样治理国家,怎么样长治久安,中国人不但发展出一套制度,还有一套思想和一套方法。
市场经济的传统
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传统,当然是带农业社会特征的传统。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一百二十九篇《货殖列传》,就是专门记载商业活动和著名商人的传记。里面提到第一个有名的商人是西施的丈夫范蠡,第二个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第三个是“商圣”白圭。
《史记》中记载了范蠡对市场经济的体会:供需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一一“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但是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波动一一“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怎样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呢?“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判断物价走势,根据物价走势,决定采取操作手段。就是通过这个办法,他致富了。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经济这么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土地,从“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在实质上是可以买卖的,而在西方中世纪,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因为封建土地不能买卖,所以荷兰的商人们想实行城市自治,只能通过交租金的形式,将城市管理权从土地所有者手里买来。尽管中国政府也在限制干预地产转移,以保证贫富差别不致造成社会动荡,但是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常态,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巨大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分家制度。父亲的财富均分给各个儿子,儿子再均分给儿子,于是家产越分越少,风险抵御能力也迅速降低,破产的情况也日渐频繁,因此,社会流动剧烈,贵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尽管这里面也有阶段性,但总体分化趋势是越来越严重,社会贫富差别很大。所以《汉书·食货志>就讲:“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对政府的统治权力提出了挑战。
社会制约机制上的“礼法”文化
我们总讲中国是以儒治国。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治理国家都是霸王道杂之,儒法兼用。孟子说: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用人都是儒法并用。汉宣帝总结汉朝的统治经验,叫做“霸王道杂之。”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礼的中心思想是“绝恶于未萌,起教于微眇”。子日: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通过礼教,让错误的行为不会发生。 “礼”的作用,就是特别强调道德,这是中国特色的制约机制。道德中,尤其强调“孝悌”。 “入则孝,出则悌”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务本莫贵于孝”,中国人将孝的观念提高到做人之本、立国之本的高度。尽孝于父母,尽忠于朝廷,是中国人的逻辑。
余论
当前,我们不应该一概否定中国人几千年的探索。只有认真总结这些真正的“中国特色”,才能把握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些核心价值;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恢复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全球化浪潮中,理解现实,认识未来,找到加强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路径,从而凝聚国人的自信,理直气壮地探索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
中国地域辽阔,面积大致相当于欧洲。即使在两千年前,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广阔的。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对人民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保证中央政权的存在和延续,是一个大问题。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以来,两千多年的各个朝代,都基本上坚持了这一体制。郡县制能保证将中央政府的意志逐级落实到基层;又为了维持这个管理秩序,创造了职业官僚选拔方法,后来演变为科举制度。这一套国家管理体系,从商鞅变法以来,沿用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政治传统与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很不同。如,至今仍然存留在非洲和西亚中亚及南亚许多伊斯兰国家的是酋长制部落制,著名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出生于特兰斯凯酋长家庭,他爷爷是酋长,他孙子是现任酋长,酋长是世袭的。
但是在中国,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只在周朝及以前适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破坏,从而變成了“竞争上岗”的制度。按照西汉初年贾谊的说法,叫作“务进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汉代朱买臣的发迹,到明清耕读之家的入仕,都体现了一种竞争精神,尽管起跑线未必平等。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努力学习,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时,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学而优则仕,跻身官僚阶层,一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中国民间有很多“私定终身后花园,金榜题名大团圆”的故事,其实是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唐朝以后的中国宰相,三分之二都是平民出身。许多政治人物,并不是通过“世袭罔替”获得政治地位的。所以,中国的国家体制从战国秦汉以来就具有某种现代国家的特点。职业官僚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西方行政体制中的公务员,但是,怎么样治理国家,怎么样长治久安,中国人不但发展出一套制度,还有一套思想和一套方法。
市场经济的传统
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传统,当然是带农业社会特征的传统。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一百二十九篇《货殖列传》,就是专门记载商业活动和著名商人的传记。里面提到第一个有名的商人是西施的丈夫范蠡,第二个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第三个是“商圣”白圭。
《史记》中记载了范蠡对市场经济的体会:供需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一一“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但是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波动一一“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怎样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呢?“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判断物价走势,根据物价走势,决定采取操作手段。就是通过这个办法,他致富了。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经济这么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土地,从“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在实质上是可以买卖的,而在西方中世纪,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因为封建土地不能买卖,所以荷兰的商人们想实行城市自治,只能通过交租金的形式,将城市管理权从土地所有者手里买来。尽管中国政府也在限制干预地产转移,以保证贫富差别不致造成社会动荡,但是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常态,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巨大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分家制度。父亲的财富均分给各个儿子,儿子再均分给儿子,于是家产越分越少,风险抵御能力也迅速降低,破产的情况也日渐频繁,因此,社会流动剧烈,贵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尽管这里面也有阶段性,但总体分化趋势是越来越严重,社会贫富差别很大。所以《汉书·食货志>就讲:“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对政府的统治权力提出了挑战。
社会制约机制上的“礼法”文化
我们总讲中国是以儒治国。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治理国家都是霸王道杂之,儒法兼用。孟子说: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用人都是儒法并用。汉宣帝总结汉朝的统治经验,叫做“霸王道杂之。”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礼的中心思想是“绝恶于未萌,起教于微眇”。子日: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通过礼教,让错误的行为不会发生。 “礼”的作用,就是特别强调道德,这是中国特色的制约机制。道德中,尤其强调“孝悌”。 “入则孝,出则悌”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务本莫贵于孝”,中国人将孝的观念提高到做人之本、立国之本的高度。尽孝于父母,尽忠于朝廷,是中国人的逻辑。
余论
当前,我们不应该一概否定中国人几千年的探索。只有认真总结这些真正的“中国特色”,才能把握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些核心价值;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恢复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全球化浪潮中,理解现实,认识未来,找到加强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路径,从而凝聚国人的自信,理直气壮地探索中国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