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当代中国的缩影,这里是此时此刻的中国,这里集中展现了变革中国的复杂和多样,一切都正在发展,一切都还有希望。
2010年一个潮湿闷热的日子,丁燕拿到了东莞居住证。在住进樟木头一间75平米的二手公寓后,她正式完成了从新疆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居。
在新疆,丁燕是靠稿费为生的自由写作者,是诗人,也是几岁孩子的妈妈。2009年7月,她的写作陷入瓶颈,整整一年,无法让自己写出一个字。
丁燕决定去南方。
她选择了定居在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填表,做检查,办理居住证,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她就将自己投入这个被称为“小香港”的小镇。
目瞪口呆,是她形容新环境时用到的最多的词语。公交车报站“某某村”到了,到了,却并不是一片又一片农田,而是一幢又一幢楼房。小镇上,蜂巢状的街道、长茅草的田埂、灰扑扑的厂房、大门紧闭的仓库、低矮的瓦房和硕大的酒店交叠在一起。最让她震撼的,是拥挤的人潮中,穿梭在横冲直闯的厢式货车之间穿工装上下班的女工。
重复了一段时间,丁燕马上感觉到,这种工作的恐怖,不在于惨烈,而在于消磨:注塑机在规定时间开机、出货,若想偷懒,机器还在扑通扑通往下掉货.货物一有积压, “从天而降”的组长就会在耳边训斥: “一大早就打瞌睡!货都满了。”
丁燕的第二个活是剪掉玩具上凸出的塑胶棍。一天下来,捏钳子两干次以上,从未如此频繁使用手掌的丁燕右手几近僵硬,掌心磨出一道暗红血印,后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捏下,都能扯得心痛。
一开始,雨荷被分到拉线做普工,后来被抽调做Oc(质量检查,不合格可让对方返工)。很快,雨荷明白,oc这个看似高一等的活并不好干,自己全部的优势在于年轻,眼力好,而在晦暗的车间里从事细微的检查,她发现自己逐渐视力模糊,头晕恶心。
普通话、客家话、日语……很快,她发现,在东莞, “语言”是一项提升自己价值的武器。短短打工期间,她有心地学会了白话和客家话,还在外面报名学日语。
雨荷曾被“眷顾”过,49岁的杜经理是清华男,他将她调到办公室当文员,两人保持着短信联系。他曾提出到她出租屋看她,被她拒绝了, “我怕见他”一一他是她的恩主,这让她感觉不好。
而办公室另一位“罗组长”则比较蛮横。他将她挤到墙角,试图吻她,向她求婚。她用力推开他。在给丁燕复述这段经历时,雨荷嘴唇直哆嗦。她说: “说不定有一天,我会超过他。”
“這简直是一定的!”雨荷离开工厂去求学时,丁燕激动地想: “这个女孩,等她重新回到东莞时,一定会炙手可热。”
“忍辱负重是一个多么可恶的词语,是过去不得己的选择。新一代的女工,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只要有更好的机遇和更宽松的环境,她们一定能够尽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此时此刻的中国”
离开工厂后,丁燕即刻开始写作。笔记本上的精准记录将她带回到彼时彼地。手指还胀疼,头发上还粘着机油,脖颈持续僵硬,整个身体,还延续着劳动的亢奋状态。女工的流动性很强,丁燕和大多女孩失去了联系,但在东莞的服装店、按摩店,甚至自己的小区里,丁燕很容易碰到曾经的“工厂女孩”。
梅矫的服装店就开在丁燕的住所旁。梅娇是本地人,也曾做过女工,在纸箱厂从普工千起。一天在车间热晕倒,一个人在宿舍床上躺了一天,直到深夜十点以后,宿舍里才会有人。她一直直挺挺躺着,就是没力气下床。一翻身看到对面床沿上挂着件鹅黄公主裙,突然痛下了决心:一定要开一间属于自己的服装店,挂满美丽的衣饰。
聪明如梅矫,也被长相清秀的工厂男孩骗过钱。经人介绍的本地胖男人却带着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孩出现在她店里。
因为好奇,丁燕曾和梅娇一起去深圳批发城批发过衣服。在纷繁复杂的服装城,梅娇早就练就一番功夫,色彩、衣型、样式、花饰,迅速弃留。她杀价、杀价、再杀价。和店老板在口舌之间“刀光剑影”,出了店,累得大口喘气。
在自己生活的附近,丁燕常会看到年轻的女孩独自生活,她们的男人偶然出现,那都是些在台湾、香港有家有口的中年男性。
为了, “逃离”工厂劳动,一些女孩选择了重返农村,结婚生子,继续做一个农妇。而另外的少数,则选择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相对轻松的物质生活。
对于女孩们的任何选择,丁燕都无法再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 “没有进过工厂的人是不会理解的。所有这些女孩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啊。”
在内心深处,丁燕认为自己本质上也和女工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着,她与她们同为迁徙者,只不过迁徙的路途不一样。她也是“女工”,只不过生产的是文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丁燕生于戈壁沙漠环抱的新疆哈密。成长于农家,父母是文盲。住的是北方常见的土坯房:厨房、居室、放农具和煤的屋、羊圈、菜窖、鸡圈。院里有葡萄架,苹果树、杏树和梨树。
而这样贫寒的生活都是祖辈在异乡白手起家才有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丁燕的祖辈生活在甘肃。爷爷被打为地主后,上吊自杀。外婆和舅舅也受到严酷迫害。又逢甘肃大饥荒,一家人决定“走西口”。在新疆的偏远沙漠,他们以“难民”身份重新开始,一砖一瓦打造自己的新生活。头凝滞不前。闷热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下个月的账单却近在眼前。
于是她让自己走进了工厂。
现在,丁燕已经爱上东莞、爱上自己居住的樟木头。这里的“复杂”对写作者而言分外迷人: “这里是当代中国的缩影,这里是此时此刻的中国,这里集中展现了变革中国的复杂和多样,一切都正在发展,一切都还有希望。”
2010年一个潮湿闷热的日子,丁燕拿到了东莞居住证。在住进樟木头一间75平米的二手公寓后,她正式完成了从新疆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居。
在新疆,丁燕是靠稿费为生的自由写作者,是诗人,也是几岁孩子的妈妈。2009年7月,她的写作陷入瓶颈,整整一年,无法让自己写出一个字。
丁燕决定去南方。
她选择了定居在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填表,做检查,办理居住证,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她就将自己投入这个被称为“小香港”的小镇。
目瞪口呆,是她形容新环境时用到的最多的词语。公交车报站“某某村”到了,到了,却并不是一片又一片农田,而是一幢又一幢楼房。小镇上,蜂巢状的街道、长茅草的田埂、灰扑扑的厂房、大门紧闭的仓库、低矮的瓦房和硕大的酒店交叠在一起。最让她震撼的,是拥挤的人潮中,穿梭在横冲直闯的厢式货车之间穿工装上下班的女工。
重复了一段时间,丁燕马上感觉到,这种工作的恐怖,不在于惨烈,而在于消磨:注塑机在规定时间开机、出货,若想偷懒,机器还在扑通扑通往下掉货.货物一有积压, “从天而降”的组长就会在耳边训斥: “一大早就打瞌睡!货都满了。”
丁燕的第二个活是剪掉玩具上凸出的塑胶棍。一天下来,捏钳子两干次以上,从未如此频繁使用手掌的丁燕右手几近僵硬,掌心磨出一道暗红血印,后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捏下,都能扯得心痛。
一开始,雨荷被分到拉线做普工,后来被抽调做Oc(质量检查,不合格可让对方返工)。很快,雨荷明白,oc这个看似高一等的活并不好干,自己全部的优势在于年轻,眼力好,而在晦暗的车间里从事细微的检查,她发现自己逐渐视力模糊,头晕恶心。
普通话、客家话、日语……很快,她发现,在东莞, “语言”是一项提升自己价值的武器。短短打工期间,她有心地学会了白话和客家话,还在外面报名学日语。
雨荷曾被“眷顾”过,49岁的杜经理是清华男,他将她调到办公室当文员,两人保持着短信联系。他曾提出到她出租屋看她,被她拒绝了, “我怕见他”一一他是她的恩主,这让她感觉不好。
而办公室另一位“罗组长”则比较蛮横。他将她挤到墙角,试图吻她,向她求婚。她用力推开他。在给丁燕复述这段经历时,雨荷嘴唇直哆嗦。她说: “说不定有一天,我会超过他。”
“這简直是一定的!”雨荷离开工厂去求学时,丁燕激动地想: “这个女孩,等她重新回到东莞时,一定会炙手可热。”
“忍辱负重是一个多么可恶的词语,是过去不得己的选择。新一代的女工,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只要有更好的机遇和更宽松的环境,她们一定能够尽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此时此刻的中国”
离开工厂后,丁燕即刻开始写作。笔记本上的精准记录将她带回到彼时彼地。手指还胀疼,头发上还粘着机油,脖颈持续僵硬,整个身体,还延续着劳动的亢奋状态。女工的流动性很强,丁燕和大多女孩失去了联系,但在东莞的服装店、按摩店,甚至自己的小区里,丁燕很容易碰到曾经的“工厂女孩”。
梅矫的服装店就开在丁燕的住所旁。梅娇是本地人,也曾做过女工,在纸箱厂从普工千起。一天在车间热晕倒,一个人在宿舍床上躺了一天,直到深夜十点以后,宿舍里才会有人。她一直直挺挺躺着,就是没力气下床。一翻身看到对面床沿上挂着件鹅黄公主裙,突然痛下了决心:一定要开一间属于自己的服装店,挂满美丽的衣饰。
聪明如梅矫,也被长相清秀的工厂男孩骗过钱。经人介绍的本地胖男人却带着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孩出现在她店里。
因为好奇,丁燕曾和梅娇一起去深圳批发城批发过衣服。在纷繁复杂的服装城,梅娇早就练就一番功夫,色彩、衣型、样式、花饰,迅速弃留。她杀价、杀价、再杀价。和店老板在口舌之间“刀光剑影”,出了店,累得大口喘气。
在自己生活的附近,丁燕常会看到年轻的女孩独自生活,她们的男人偶然出现,那都是些在台湾、香港有家有口的中年男性。
为了, “逃离”工厂劳动,一些女孩选择了重返农村,结婚生子,继续做一个农妇。而另外的少数,则选择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相对轻松的物质生活。
对于女孩们的任何选择,丁燕都无法再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 “没有进过工厂的人是不会理解的。所有这些女孩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啊。”
在内心深处,丁燕认为自己本质上也和女工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着,她与她们同为迁徙者,只不过迁徙的路途不一样。她也是“女工”,只不过生产的是文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丁燕生于戈壁沙漠环抱的新疆哈密。成长于农家,父母是文盲。住的是北方常见的土坯房:厨房、居室、放农具和煤的屋、羊圈、菜窖、鸡圈。院里有葡萄架,苹果树、杏树和梨树。
而这样贫寒的生活都是祖辈在异乡白手起家才有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丁燕的祖辈生活在甘肃。爷爷被打为地主后,上吊自杀。外婆和舅舅也受到严酷迫害。又逢甘肃大饥荒,一家人决定“走西口”。在新疆的偏远沙漠,他们以“难民”身份重新开始,一砖一瓦打造自己的新生活。头凝滞不前。闷热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下个月的账单却近在眼前。
于是她让自己走进了工厂。
现在,丁燕已经爱上东莞、爱上自己居住的樟木头。这里的“复杂”对写作者而言分外迷人: “这里是当代中国的缩影,这里是此时此刻的中国,这里集中展现了变革中国的复杂和多样,一切都正在发展,一切都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