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研究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
一、融入情感,走进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规定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标准》还提出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言语运用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达到“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境界”。例如,《村居》这首古诗的教学,就像这首诗的风格一样轻松、活泼、欢快。在开放、愉悦的生活氛围中,孩子们是在学习,但又像在“进行着生活意义上的会话”;是在上课,但又像在生活中游戏。整堂课把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孩子们始终“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光”,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巧设铺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因此,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一幅霍金的坐在轮椅上的相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人?学生一下子兴趣来了,都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相片究竟什么人。二要巧妙的引入课题。导入新课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三、拓展方法,寻求突破
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实践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布置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受到那些破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那些影响?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了解、访问后,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
2.在比较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对比——结论。在比较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安静”、“宁静”、“寂静”,“战斗”、“战役”、“战争”等词语时,可以先叫学生讲讲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句话,然后比较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最后得出“安静”、“宁静”、“寂静”,是从静的程度上有区别;“战斗”、“战役”、“战争”是从时间、范围上有区别的结论。语文教学还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写作方法进行课文间的比较,也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假设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假想——探究——结论。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假设: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如果五壮士选择走通往主力部队转移方向那条,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对走这两条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五壮士选择走通向狼牙山顶峰这条路,是为了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着想,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过假想使学生更加认知了五壮士不畏牺牲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我更新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不懂的或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或者是网络的、文字的、音像的资源,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并创造性地运用,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研讨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求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智商领域的发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增涨。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区别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直接把结论交待给学生的作法,改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展开讨论,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和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竟然有个学生提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乌鸦该怎么办呢?”于是,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究。有的说“乌鸦可能把瓶子放倒,马上把嘴放到瓶口喝水。”有的说:“没有小石子就放一些泥土。”有的更说:“干脆放一些垃圾,旁边有什么就放什么”……这些答案中不一定个个都对,然而学生们各抒己见的言语却闪耀着他们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笔者认为,学生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强求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重要的是,教师应多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这个世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细心呵护学生探究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常鹏.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教育研究·论坛,2011年第24期
[2]李春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教育研究·论坛,2011年第20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研究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
一、融入情感,走进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规定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标准》还提出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言语运用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达到“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境界”。例如,《村居》这首古诗的教学,就像这首诗的风格一样轻松、活泼、欢快。在开放、愉悦的生活氛围中,孩子们是在学习,但又像在“进行着生活意义上的会话”;是在上课,但又像在生活中游戏。整堂课把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孩子们始终“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光”,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巧设铺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因此,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一幅霍金的坐在轮椅上的相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人?学生一下子兴趣来了,都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相片究竟什么人。二要巧妙的引入课题。导入新课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三、拓展方法,寻求突破
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实践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布置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受到那些破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那些影响?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了解、访问后,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
2.在比较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对比——结论。在比较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安静”、“宁静”、“寂静”,“战斗”、“战役”、“战争”等词语时,可以先叫学生讲讲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句话,然后比较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最后得出“安静”、“宁静”、“寂静”,是从静的程度上有区别;“战斗”、“战役”、“战争”是从时间、范围上有区别的结论。语文教学还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写作方法进行课文间的比较,也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假设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假想——探究——结论。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假设: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如果五壮士选择走通往主力部队转移方向那条,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对走这两条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五壮士选择走通向狼牙山顶峰这条路,是为了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着想,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过假想使学生更加认知了五壮士不畏牺牲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我更新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不懂的或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或者是网络的、文字的、音像的资源,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并创造性地运用,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研讨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求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智商领域的发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增涨。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区别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直接把结论交待给学生的作法,改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展开讨论,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和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竟然有个学生提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乌鸦该怎么办呢?”于是,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究。有的说“乌鸦可能把瓶子放倒,马上把嘴放到瓶口喝水。”有的说:“没有小石子就放一些泥土。”有的更说:“干脆放一些垃圾,旁边有什么就放什么”……这些答案中不一定个个都对,然而学生们各抒己见的言语却闪耀着他们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笔者认为,学生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强求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重要的是,教师应多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这个世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细心呵护学生探究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常鹏.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教育研究·论坛,2011年第24期
[2]李春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教育研究·论坛,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