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与非官方媒体疫情报道框架的对比研究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媒体扮演着沟通信息、坚定信心、监督建议、安稳人心等多方面的角色,报道框架的选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于疫情的认知。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新华社与三联生活周刊两家媒体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探究其报道分别使用了什么框架,探究两者的框架运用有何不同之处。
  【关键词】框架理论 新冠肺炎 新华社 三联生活周刊
  一、引言
  2020年初,名为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在重大灾害性事故面前,主流媒体准确和全面的新闻框架有利于受众正确地对待现实;否则,则会引发广泛的社会混乱。新闻媒体在传播与疫情有关的信息、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发现与监督应对疫情的不足之处和为战胜病毒提供建议等方面扮演了关键的作用。
  新闻媒体在反映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某些部分,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流行疾病会影响到受众对于疾病本身的认知以及受众在疫情期间的行动。因此,从框架理论角度,探讨新闻媒体在报道流行疾病时使用了什么框架,并且比较不同媒体之间使用的框架有何不同具有意义。
  二、文献综述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著作《框架分析》第一个将“框架”一词带入到学术视野。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陈阳总结了框架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内的三大应用:新闻生产、媒体内容和媒体效果。
  在新闻生产方面,学术界使用“媒介框架”的概念,考察媒体如何生产出特定的新闻框架,认为媒体组织机构的性质、新闻从业人员的活动会影响新闻的生产,关注新闻生产的一整套政治和文化环境,重視权力因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媒体内容方面,学术界使用了“新闻框架”的概念,从内容分析的角度研究媒体如何报道某个特定议题,“选择”和“重组”是建构新闻框架最重要的策略。在效果研究方面,学术界使用了“受众框架”的概念,分析框架对受众个人的认知、态度和信念所产生的影响。
  国内关于新闻文本层面的框架分析的研究对象有社会性事件、政治性事件、争议性事件。但是,关于流行疾病的报道框架研究的探讨还比较少。张楠收集了《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三家新闻媒体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报道,分析三家报纸的新闻框架。同时,把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此文分析对象的传播介质是报纸,但是在此次的新冠疫情中,报纸已经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部分受众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
  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面对流行疾病,新媒体是如何呈现和再现流行疾病的。新媒体设置了哪些报道框架。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在流行疾病报道中的框架设置有什么不同。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新华社与三联生活周刊两家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它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话语框架,而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家杂志媒体在新冠疫情报道中表现出色,其第一时间派多名记者前往疫情一线,持续带来疫情动态和报道。因此,三联生活周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次分析收集了两家媒体2020年1月1日至4月30日共四个月时间内发布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抽样收集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共493篇,其中新华社的文章387篇,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106篇。需要注意的是,三联生活周刊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稍有不完整,有些文章因为违规而被删除,没有留下记录。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每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分析单元,将分析单元逐一按照下列框架进行编码。Shih等人提供了在公共健康危机期间,媒体报道流行病的框架类型学分析的编码表,提出了关于流行疾病报道的结果、不确定性、行动、安慰、冲突和新证据六个框架类型。刘毅、王聿昊在研究医疗议题报纸对社交媒体公众意见的议程设置效果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新加入了“建议倡导”与“质疑”两个框架属性。
  本文根据新冠疫情的属性以及媒体发布在新媒体平台的文章的特性,在两者的基础上,去除了“质疑”框架,新加入了“确定性”“鼓励”和“感动”三个框架。因此,本文一共提出了关于流行疾病报道的10个框架。
  “结果”框架指的是疾病带来的后果,如患病者的生命、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政治问题等。“不确定性”框架以流行病在任何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为特征,包括原因、可能的传播方式等,需要专家或政府进行进一步探索。“确定性”框架包括对有争议的谣言或言论进行解释与回应,增加不确定的信息或有冲突的事件的确定性。“行动”框架强调针对该疾病的行动,包括预防和潜在的解决方案等。“安慰”框架表达了公众不用担心疾病的影响,疾病防治部门的成功经历也包括在内。“冲突”框架重点关注不同的意见以及新闻来源之间的直接争论,该框架被建构为反对意见或立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新证据”框架指的是研究的努力、新发现或结果,有助于促进对疾病的理解或平息疾病。“建议倡导”框架表达了任何主体对于疾病应对和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建议。“鼓励”框架通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口号来鼓舞人们的情绪、支撑人们度过疫情。“感动”框架通过展现疫情期间发生的让人感动故事、事件来勾起人们的感动情绪。
  四、研究发现
  (一)报道框架:行动
  新华社的文章报道框架占比最高的是“行动”框架。新华社着重报道各个主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行动,这与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性质有关。报道中涉及的行动主体多元,既包括国家领导人,也包括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与疫情直接相关的组织,还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组织,还包括医生钟南山等专业人士,还包括志愿者、快递员等为疫情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普通人。   此外,位居新华社报道框架占比第三的“感动”框架大多和“行动”框架一起出现。感动框架的行动主体多为在疫情一线工作的普通人,利用普通人在抗击疫情行动过程中的付出来唤起受众感动的情绪。比如,新华社的文章中多次使用了口罩在医护人员脸上留下的“勒痕”这一符号,来说明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长时间的辛苦与付出。但是,当行动的主体是国家领导人、相关国家组织的时候,报道就不会使用感动框架。而在三联生活周刊中,行动框架虽然占比较高,但在文中多是作为背景出现,文章中使用行动框架为主框架的报道相对比较少。
  (二)报道框架:结果
  在新华社的文章中,报道框架占比位居第二的是“结果”框架。新华社关注疫情期间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以及疫情对经济、粮食安全、教育、交通等多方面的影响。从2020年1月22日开始,新华社每天都会发布一篇关于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文章,满足受众对于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的具体情况的认知需求,确保受众知晓新冠疫情的严重性,这既能增强民众保护自我身体健康的意识,也能为国家颁布相应的措施的落地实行赢得理解和支持。
  但是,在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如果过分聚焦于结果框架,就会使受众产生焦虑、无力等等的情绪,所以,新华社采用了“行动”框架的使用多于“结果”框架的使用的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了安抚受众的情绪,新华社还采用了“安慰”框架。比如,新华社的报道提到:“钟南山表示,有信心能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不会重复17年前的非典。”通过权威的专家发布的言论来安抚公众的情绪,使公众相信疫情是可以抵抗的。此外,当部分受众关注的人物好转或痊愈之后,新华社也会发布一篇文章,比如“看夕阳老爷爷”“英国首相约翰逊”和“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等。有时,结果框架会和安慰框架一起出现,比如,在名为《最新通报:确诊830例,治愈34例!》的文章中,新华社既强调了确诊的人数,同时也强调了治愈的人数,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在流行疾病的报道期间,如何在唤起民众对于疾病的严重性的认知以提高防护意识,以及缓解民众的心理焦虑之间做出平衡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疫情报道的后半期,新华社的文章中开始涉及到国外的疫情状况,文章大多先使用结果框架,再使用行动框架。新华社的文章既涉及到了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法國等国家的感染人数,也涉及到了各个国家针对疫情采取的措施与行动。比如,伊朗专门拨款并成立排查小组,意大利总理签署防控法令。新华社没有仅仅强调国外疫情的严重性,也注重报道其他国家面对疫情的行动。但是,当提及美国的疫情的时候,新华社的文章中并没有同时采用结果框架与行动框架,而是单独使用结果框架,强调美国在疫情期间的确诊人数。这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期间的中美关系并不融洽,美国在疫情期间多次将矛头指向中国,甚至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美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行动并无太大的效果,以至于美国成为国外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采用结果框架时,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会对新冠病毒对病人造成的影响进行更加详细的细节性报道,比如强调症状是“浑身没劲,没有食欲,爬楼梯回家都做不到”。对比新华社采用结果框架的报道,三联生活周刊对于新冠肺炎造成的影响描述更细致,而新华社为了降低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并没有涉及到某个具体的受到感染的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只是用数据的形式来客观地报道伤亡人数。但是,三联生活周刊却把新冠肺炎造成的影响聚焦到了个人,用个体的生命故事而不是数字来进行报道,比如,报道提及了2019年12月22日就“中招”的年仅23岁的在汉口火车站附近做销售小吴。
  此外,三联生活周刊还涉及到了病人看病困难、病人的情感伤害、武汉人被污名化的困难、一线医务人员的精神压力等等。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提到:“1月11日那几天她去打针,从挂号到输液完成只需要三个小时,现在光挂号就要排很久,算下来一天得7个小时耗在医院里。”三联生活周刊也更加关注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提到:“医院很难接受新来的病人了,因为现有病人已经使得医院在超负荷运转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人数并不少。”
  (三)报道框架:冲突
  使用冲突框架的新华社的文章在抽样的所有文章中占比最少,唯一一篇《美国疫情还有多少谜底待解》质疑了美国新冠病例的数字的准确性以及新冠病毒在美国出现的时间,而在关于本国疫情的报道中,新华社没有使用冲突框架。
  而三联生活周刊中使用冲突框架的报道较多,占比排名第四。在疫情前期,报道展示了非常多方面的冲突,其中有疾病到底会不会人传人的冲突:“钟南山院士证实了武汉肺炎的人传人现象,且有医护感染。而在此之前,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的通报声称病毒性肺炎未发现人传人现象。”此外,还有针对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的争议。比如,针对前期病人不受隔离可能成为移动感染源的问题:“病人不是该隔离在医院吗?为什么黄昌和老伴仍然在家呢,而且行动也并没有受限制?病人在家和医院之间自由行走,不就是个移动的传染源吗?”还有,针对物资募集的问题:“吴宏说,‘募捐上,应该政府先拿出物资,(不足时)再向社会募集,现在反过来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中采用较多的冲突框架,对在疫情前期出现的应对问题进行展现,有利于使管理层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解决问题,从而度过疫情。
  (四)报道框架:不确定性
  采用不确定性作为报道框架的文章在新华社的文章中占比排名倒数第二,新华社较少使用不确定为框架。并且,新华社对于不确定性框架的使用大多都出现疫情前期,涉及到传染源的不确定性、病毒毒力和毒性的不确定性与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的不确定性。此外,对于采用了不确定性为报道框架的文章来说,不确定性不是主要的框架,不确定性一般会与行动框架和建议倡导框架一起使用。
  相比之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中采用了不确定性为框架的报道占比较高,处于第六位,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提到:“病毒从哪里来?如何传人海鲜市场?是否还有其他环境受到污染?抗病毒治疗多长时间合适?抗病毒治疗能不能降低病死率?潜伏期有没有传染性?痊愈了,不发烧了,还有没有传染性?这些都是待回答的问题。”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文章一般将不确定性框架与冲突框架、建议倡导框架一起使用。
  (五)报道框架:建议倡导
  新华社和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文章中使用建议倡导框架的文章的占比都比较高,分别占据第四和第三的位置。新华社发布的采用建议倡导框架文章的言说对象多是普通民众,用简单、易懂、生动的漫画等形式告知普通民众怎样正确使用口罩,要勤洗手,要分筷等预防措施。
  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采用建议倡导框架的文章多涉及在疾病前期如何从非典中犯过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如何防止人群在医院聚集而产生大规模感染,如何进行分级处理等问题。此外,三联生活周刊还关注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人的心理状况,建议消除歧视,因为武汉人也是病毒的受害者。
  五、结语
  经过比较研究分析发现,新华社与三联生活周刊对于报道流行疾病采取的报道框架有很大的不同,新华社更加注重围绕抗击疫情而展开的行动的报道,注意维护受众情绪的稳定。并且,新华社还较多地使用“鼓励”“安慰”等框架来坚定抗击疫情胜利的信心。相比之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则采用较多的“冲突”与“不确定性”的框架,关注在抗击疫情前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可以发现,两者各自的定位、特点不同,相互补充可以形成合力。在流行疾病盛行期间,不能只有一种新闻话语,也不能只有一家媒体独大,而是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一起为度过疫情提供充分而准确的信息,助力疫情早日过去。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性犯罪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性犯罪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具有“信息敏感性”、“媒体议程设置的优先性”和“易使受害者及家属遭受二次伤害或终身伤害”等特殊性。在两起滴滴顺风车案的相关报道中,一些媒体的价值取向出现偏移。媒体在报道性犯罪新闻时,应遵守不炒作与犯罪事实无关的女性特征,不刺激或诱导犯罪,尊重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提高性犯罪新闻报道的多元化与深度化等伦理规范。  【关
期刊
【内容提要】深化全民阅读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主流纸质媒体承担着策划好文艺报道、引导好阅读风向、宣传好优质作品的文化传播重任。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主流纸媒想要充分彰显自身的文化担当,一是要明确报道基调,塑造正面形象,引领舆论导向;二是要建构报道体系,促进持续关注,激发阅读兴趣;三是要增加报道深度,挖掘文化内蕴,推动理性思考。  【关键词】全民阅读 主流纸媒 文化担当 《文艺报》 茅盾文
期刊
【内容提要】在明末清初文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消费群体显著扩大,通俗作品的创作与消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李渔的多重身份属性促使其能在宏观层面上对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进行思考,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媒介文化传播理论。本研究試以集李渔思想大成的《闲情偶寄》为中心,系统探析其文化传播观念的核心内容。李渔对通俗文化传播功能的总结、对传播伦理问题的警惕以及对受众定位的认识极为敏锐,已经初具现代意义上传播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积极探索,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深入基层增强“四力”,做好重大主题策划,实现传播力全面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舆论导向;主题策划;小切口;基层  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主流媒体,面临着如何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等诸多挑战。许多媒体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做好重大主题策划
期刊
【内容提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大量的军事元素被广泛传播。大阅兵作为一项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也是我国军事形象建构的主要途径。本文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出发,通过对大阅兵仪式中军事元素的梳理分析,研究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军事元素的构成特点,并在文化符号学的视角下阐述了它们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军事元素建构的军队形象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军事元
期刊
【内容提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扶贫主题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在融媒体环境下,新华社《声在中国》栏目创新传统扶贫主题报道形式,联合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杂志社,在腾讯光子工作室的公益支持下打造青春奋斗歌曲《不屈的信仰》,致敬奋斗在一线的青年群体。本文将从精准选题、精心策划、精细传播三个角度分析《不屈的信仰》的亮点特色,为融媒体环境下创新主题报道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扶贫主题报道
期刊
【内容提要】如何正面报道,如何形成正面舆论热点,实现既“正能量”又“有流量”,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螺蛳粉出口量暴涨”这一首发在主流媒体的报道,经过持续推动登上微博热搜的案例,解析将正面报道推动成为正面舆论热点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螺蛳粉 新闻舆论 正面报道  5月14日晚,“央视网”新浪微博发起的#2020前4月螺蛳粉出口量暴涨#微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排名一度高居第二。截至5月16日,阅读
期刊
【内容提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正在融合发展之路上探索前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是一次应用大考。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融媒体中心疫情报道的特点、做法为例,就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提高应急报道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实现路径,旨在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急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急报道 县级融媒体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疫情防控的关键点在基层,作为
期刊
【内容提要】用户的媒介使用状况是传播学学术研究与传媒业实务操作的基础信息,本文是基于喻国明教授领导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团队2019年“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的一项调研成果。一般而言,人们的媒体使用行为是各种社会力量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们的人格特质是一种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性因素。本文首先就用户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聚类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类不同人格特质对于人们媒介使用所造成的影
期刊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主流新闻媒体成为传播主体、责任主体。《广州日报》作为国内著名的主流媒体之一,发挥了它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准确公开报道疫情,积极引导舆论,为打赢疫情防控报道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全球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简称NCP或COVID-19,中文简称新冠肺炎)肆虐的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大地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