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已经正式颁布了。较之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课标》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更加关注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更加关注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加关注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1],从而实现了五个方面的突破,即:强调外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英语课程开设照顾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减轻学生负担,词汇量由700个减到600个;增加课堂教学案例,体现《课标》实施的可操作性;既倡导任务型教学法,也鼓励其他教学法。[2]
尽管《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微调、修订和完善,但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表述和先后顺序没有变化,“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英语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的地位也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要求,以体现语言与语言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这充分表明,历经了英语学科十年课改的外语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英语学科课程目标的认识已经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透彻,越来越坚定。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坚定英语课程核心目标,切实践行英语课程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全面理解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
首先,《课标》所确立的英语课程核心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3]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换言之,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的基础之上的。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对于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是缺一不可的。离开了语言技能目标,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这个“毛”就会因“皮之不存”而无处附着;离开了语言知识目标,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的达成就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和深刻,学生的英语语言生成能力就难以形成和发展;离开了情感态度目标,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离开了学习策略目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也不利于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并反过来更加有效地改进施教行为和提升施教质量;离开了文化意识目标,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就得不到全面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必然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用语言做事”的质量。
其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互不关联、相互割裂的。
以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的关系为例,笔者一再指出,世界上没有没有文化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文化。学习一门语言,而不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这种学习是极其片面的,也是学不好语言的。英语语言文化是极其丰富的,它并不局限于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也不狭隘地指英语习语、惯用法和英语典故,而是蕴涵于整个英语语言之中的,包括英语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话语表达方式,甚至包括英语的语音语调。因此,英语课程总目标的这五个要素是应该被相互联系地共同作用于追寻课程核心目标达成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
然而,一个较长的时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将英语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篇章结构等若干个互不关联的独立单位进行教学,甚至还有人以为这么做才是“循序渐进”。然而,这种“单兵突进”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恰恰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语言能力目标与其他目标相分离,有碍英语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
请看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组中英文对话。
甲:有一些英国学生下周将来我校参观。
乙:哦,是吗?
A: Some British students will come to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B: Oh. Really?
在汉语中,对话中的应答语“哦,是吗?”一般是用升调来表达的,而这里英语中的应答语“Oh. Really?”则应该用降调来表达。这就是英语语言文化!如果把汉语的语音语调想当然地强加于英语表达之中,就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是整体的(inclusive),是不可割裂的(indivisible),是不可以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句式结构等若干个互不相干的语言单位的,否则就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4]所幸,修订后的《课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高度出发,坚持和巩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先进教学理念,“更注重通过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认知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二、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与《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修订后的《课标》倡导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即: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尽管修订后的《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量上都是六条,但是在内容表述上更加具体和深刻。这主要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标》强调“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这个表述是针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思维活动不能有效地被激活的现象提出的,这个表述对于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质态意义重大。
经过十年课改,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堂确实进步明显,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表象的解读,而不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从而激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活动。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的达成。
这里,以文本Fifty Red Nightcaps[6]为例,对此做进一步讨论。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He had fifty red nightcaps to sell at the fair. It was a long way, so the man was very tired. He stopped and lay down to have a rest by the roadside. He put one of the nightcaps on his head, closed his eyes and soon fast asleep.
But there were monkeys in the trees near him.
After a while a huge old monkey climbed silently out of a tree. He plunged his paw into the bag, pulled out one of the nightcaps and put it on his head. He ran up the tree and sat there chatting away to himself. Another monkey saw him, climbed down the tree to the bag and stole a cap. Then he ran up the tree and sat there chatting with his friend. Their noise brought other monkeys and, one by one, they each stole a cap from the old man’s bag. There were forty-nine of them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in the trees.
尽管《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微调、修订和完善,但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表述和先后顺序没有变化,“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英语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的地位也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要求,以体现语言与语言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这充分表明,历经了英语学科十年课改的外语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英语学科课程目标的认识已经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透彻,越来越坚定。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坚定英语课程核心目标,切实践行英语课程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全面理解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
首先,《课标》所确立的英语课程核心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3]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换言之,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的基础之上的。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对于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是缺一不可的。离开了语言技能目标,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这个“毛”就会因“皮之不存”而无处附着;离开了语言知识目标,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的达成就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和深刻,学生的英语语言生成能力就难以形成和发展;离开了情感态度目标,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离开了学习策略目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也不利于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并反过来更加有效地改进施教行为和提升施教质量;离开了文化意识目标,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就得不到全面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必然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用语言做事”的质量。
其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要素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互不关联、相互割裂的。
以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的关系为例,笔者一再指出,世界上没有没有文化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文化。学习一门语言,而不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这种学习是极其片面的,也是学不好语言的。英语语言文化是极其丰富的,它并不局限于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也不狭隘地指英语习语、惯用法和英语典故,而是蕴涵于整个英语语言之中的,包括英语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话语表达方式,甚至包括英语的语音语调。因此,英语课程总目标的这五个要素是应该被相互联系地共同作用于追寻课程核心目标达成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
然而,一个较长的时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将英语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篇章结构等若干个互不关联的独立单位进行教学,甚至还有人以为这么做才是“循序渐进”。然而,这种“单兵突进”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恰恰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语言能力目标与其他目标相分离,有碍英语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
请看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组中英文对话。
甲:有一些英国学生下周将来我校参观。
乙:哦,是吗?
A: Some British students will come to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B: Oh. Really?
在汉语中,对话中的应答语“哦,是吗?”一般是用升调来表达的,而这里英语中的应答语“Oh. Really?”则应该用降调来表达。这就是英语语言文化!如果把汉语的语音语调想当然地强加于英语表达之中,就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是整体的(inclusive),是不可割裂的(indivisible),是不可以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句式结构等若干个互不相干的语言单位的,否则就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4]所幸,修订后的《课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高度出发,坚持和巩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先进教学理念,“更注重通过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认知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二、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与《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修订后的《课标》倡导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即: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尽管修订后的《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量上都是六条,但是在内容表述上更加具体和深刻。这主要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标》强调“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这个表述是针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思维活动不能有效地被激活的现象提出的,这个表述对于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质态意义重大。
经过十年课改,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堂确实进步明显,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表象的解读,而不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从而激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活动。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的达成。
这里,以文本Fifty Red Nightcaps[6]为例,对此做进一步讨论。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He had fifty red nightcaps to sell at the fair. It was a long way, so the man was very tired. He stopped and lay down to have a rest by the roadside. He put one of the nightcaps on his head, closed his eyes and soon fast asleep.
But there were monkeys in the trees near him.
After a while a huge old monkey climbed silently out of a tree. He plunged his paw into the bag, pulled out one of the nightcaps and put it on his head. He ran up the tree and sat there chatting away to himself. Another monkey saw him, climbed down the tree to the bag and stole a cap. Then he ran up the tree and sat there chatting with his friend. Their noise brought other monkeys and, one by one, they each stole a cap from the old man’s bag. There were forty-nine of them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in the tr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