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卫生类职业院校药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应针对地方医药产业发展形势和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按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效培养人才。为更好适应行业发展、学生就业需要,还应深入相关行业一线调研,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9-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诊断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通卫生高职校”)高职药学专业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为南通地区医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使用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3个版本:2010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
(二)“临床诊断”
1.诊断方法。
望——观察。考察三个版本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其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整体上评价,该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与类似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2)缺乏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
闻——听取。通过调研学校近5年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设置的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学科间缺少交叉融合,内容重复且更新不及时;(2)课程缺乏创新,服务地方或行业的特色课程偏少;(3)选修课程占比较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时间偏少。
问——询问。利用定期召开的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征询各企事业专家意见。专家表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如何让企业真正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途径拓展等具体工作中,真正把专业和行业结合起来,还需狠下一番功夫。
切——“把脉”。药学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虽说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开设了包括理论课实验、集中性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在学时或学分比例上都已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实践环节还是以认知性、验证性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践教学偏少;尚未根据地方、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形成围绕并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2.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如下:(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2)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3)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二、施治
(一)明确培养目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从医药行业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定位。目前,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都设有药学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众多求职、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合格 特色”。强调“合格”,不求全优;强调“特色”,不求全才。高职教育不是生产“标准件”的教育,不能像工厂一样按照一个模子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人才,应实施个性化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达到教育层次最低限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挖掘出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
2.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南通市交通发展,区位优势提升,南通市医药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偏生产型的工艺技术员、实验员和技术管理类的医药专业人才。另外,2011年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GMP)已正式颁布实施。南通市所有医药企业将面临挑战,因为在新版GMP认证过程中企业需要增加更多的药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人才。相关卫生职业院校理应“立足南通,服务南通”,按照南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滚动修订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打破“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的“产销对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药学专业技术领域(见图1)主要有药学服务、药品生产及药品经营与管理。本着“以就业为导向”,“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1]探索形成“专业平台课 专业方向课”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此基础上围绕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拓展能力,适时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1.重组化学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打破药学专业过去单一的化学模式,相应减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总学时。适当整合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如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整合为《药学基础化学》课程,《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物分析技术》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为《天然药物学》课程,其目的一是减少重复内容,二是增加学科间的综合渗透性。
2.加大一些专业方向课程比重。以南通市现在紧缺的生产型工艺技术员为例,可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大“制药技术”这一专业方向课程的占比,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变化情况(如对职业能力需求的转变、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等)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此外,更多的国际药企也纷纷落户南通市,在语言沟通方面,药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 3.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当下相关行业企业对药学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能胜任专职岗位要求外,更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等,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增加学生现代社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相关课程,可增设《高效沟通技巧》《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选修课程,或开设一些创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将来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三)强化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为切实提高药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应进一步更新校企合作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1.“订单”培养。如有方国药控股南通有限公司可授权学校在2015级药学专业成立“国药班”,公司高管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国药班”的人才培养目标(能从事药品采购、销售、咨询等岗位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签订“工学交替、4 1”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校学习4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协议,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培养实施过程,完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特色培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取得医药商品购销员证,择优录用“国药班”毕业生作为正式员工,打造就业直通车,实现企业、学校、毕业生的三方共赢。
(2)专业设置得当。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一两个教师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需要由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及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共同参与反复论证。应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2]充分体现“优(优化)、实(实用)、新(更新)”等特点。如以模拟药房为教学平台,依据医院与药店实际工作任务,与医药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医院与药店药品管理技能》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处方审核、药品调配、用药指导等技能,以适应医院与药店岗位一线的需求。
(3)师资建设有力。为合理调整校内师资结构,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学校将合作企事业中来自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纳入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双方又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与企业进一步融合,学校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企业则为学校提高科研经费、基地或在校内投资建立企业实训中心,[3]走产学研全面发展之路。
当然,学校还可与企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带头人;(2)建立校外导师制度和兼职教师资源库;(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硬件建设。学校结合新校区建设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药学实验实训中心,共有实验室20余间,总面积超2000m2,包括基础化学实训室、医学基础实训室、制剂实训车间等。
内涵建设。学校紧紧围绕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总要求,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
1.以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4]。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其中真正在课内做到由学生过渡到员工起衔接作用的是在校内完成带有企业化性质的综合实训。因此,应在校内积极创设与岗位(群)接近的教学环境,如模拟药房、医药商务谈判室、制剂实训车间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2.以素质能力为核心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3]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素质能力表现形式多样,仅仅依靠课内有限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以拓宽学生第二课堂作为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如选修课程、药学专业认知周、药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苏中杯”职业技能大赛(医药企业冠名)、“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3.以专业单项技能考核为核心构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见表1)。[5]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分解成多个专项技能,如西药剂师、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化学检验工等,制定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在校内开展专业单项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从而考核评价学生的多种技能,也进一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
(五)其他方面
1.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淡化严格的学制概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考核与重修、学籍处理、毕业肄业等具体操作办法。[6]学生可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进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设立导师制。为全面贯彻“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快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可聘请具有教学科研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担任导师(被指导学生以10-15人为宜,双向选择),对学生角色定位、学习过程、就业择业等给予专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3.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考核方式,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引入行业、企业作为重要评价主体,把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群)的适应度及行业、企业的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评价标准。
总之,通过紧密对接南通医药产业,学校将继续加强实践中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药学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斌,罗跃娥,王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7(16).
[2][3]彭莉莉.高职教育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沧桑,2010(5).
[4][5]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6]陈荔.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9-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诊断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通卫生高职校”)高职药学专业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为南通地区医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使用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3个版本:2010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
(二)“临床诊断”
1.诊断方法。
望——观察。考察三个版本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其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整体上评价,该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与类似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2)缺乏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
闻——听取。通过调研学校近5年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设置的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学科间缺少交叉融合,内容重复且更新不及时;(2)课程缺乏创新,服务地方或行业的特色课程偏少;(3)选修课程占比较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时间偏少。
问——询问。利用定期召开的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征询各企事业专家意见。专家表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如何让企业真正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途径拓展等具体工作中,真正把专业和行业结合起来,还需狠下一番功夫。
切——“把脉”。药学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虽说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开设了包括理论课实验、集中性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在学时或学分比例上都已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实践环节还是以认知性、验证性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践教学偏少;尚未根据地方、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形成围绕并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2.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如下:(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2)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3)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二、施治
(一)明确培养目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从医药行业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定位。目前,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都设有药学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众多求职、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合格 特色”。强调“合格”,不求全优;强调“特色”,不求全才。高职教育不是生产“标准件”的教育,不能像工厂一样按照一个模子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人才,应实施个性化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达到教育层次最低限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挖掘出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
2.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南通市交通发展,区位优势提升,南通市医药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偏生产型的工艺技术员、实验员和技术管理类的医药专业人才。另外,2011年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GMP)已正式颁布实施。南通市所有医药企业将面临挑战,因为在新版GMP认证过程中企业需要增加更多的药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人才。相关卫生职业院校理应“立足南通,服务南通”,按照南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滚动修订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打破“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的“产销对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药学专业技术领域(见图1)主要有药学服务、药品生产及药品经营与管理。本着“以就业为导向”,“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1]探索形成“专业平台课 专业方向课”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此基础上围绕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拓展能力,适时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1.重组化学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打破药学专业过去单一的化学模式,相应减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总学时。适当整合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如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整合为《药学基础化学》课程,《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物分析技术》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为《天然药物学》课程,其目的一是减少重复内容,二是增加学科间的综合渗透性。
2.加大一些专业方向课程比重。以南通市现在紧缺的生产型工艺技术员为例,可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大“制药技术”这一专业方向课程的占比,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变化情况(如对职业能力需求的转变、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等)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此外,更多的国际药企也纷纷落户南通市,在语言沟通方面,药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 3.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当下相关行业企业对药学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能胜任专职岗位要求外,更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等,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增加学生现代社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相关课程,可增设《高效沟通技巧》《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选修课程,或开设一些创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将来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三)强化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为切实提高药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应进一步更新校企合作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1.“订单”培养。如有方国药控股南通有限公司可授权学校在2015级药学专业成立“国药班”,公司高管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国药班”的人才培养目标(能从事药品采购、销售、咨询等岗位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签订“工学交替、4 1”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校学习4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协议,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培养实施过程,完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特色培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取得医药商品购销员证,择优录用“国药班”毕业生作为正式员工,打造就业直通车,实现企业、学校、毕业生的三方共赢。
(2)专业设置得当。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一两个教师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需要由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及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共同参与反复论证。应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2]充分体现“优(优化)、实(实用)、新(更新)”等特点。如以模拟药房为教学平台,依据医院与药店实际工作任务,与医药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医院与药店药品管理技能》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处方审核、药品调配、用药指导等技能,以适应医院与药店岗位一线的需求。
(3)师资建设有力。为合理调整校内师资结构,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学校将合作企事业中来自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纳入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双方又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与企业进一步融合,学校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企业则为学校提高科研经费、基地或在校内投资建立企业实训中心,[3]走产学研全面发展之路。
当然,学校还可与企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带头人;(2)建立校外导师制度和兼职教师资源库;(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硬件建设。学校结合新校区建设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药学实验实训中心,共有实验室20余间,总面积超2000m2,包括基础化学实训室、医学基础实训室、制剂实训车间等。
内涵建设。学校紧紧围绕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总要求,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
1.以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4]。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其中真正在课内做到由学生过渡到员工起衔接作用的是在校内完成带有企业化性质的综合实训。因此,应在校内积极创设与岗位(群)接近的教学环境,如模拟药房、医药商务谈判室、制剂实训车间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2.以素质能力为核心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3]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素质能力表现形式多样,仅仅依靠课内有限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以拓宽学生第二课堂作为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如选修课程、药学专业认知周、药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苏中杯”职业技能大赛(医药企业冠名)、“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3.以专业单项技能考核为核心构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见表1)。[5]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分解成多个专项技能,如西药剂师、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化学检验工等,制定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在校内开展专业单项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从而考核评价学生的多种技能,也进一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
(五)其他方面
1.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淡化严格的学制概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考核与重修、学籍处理、毕业肄业等具体操作办法。[6]学生可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进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设立导师制。为全面贯彻“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快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可聘请具有教学科研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担任导师(被指导学生以10-15人为宜,双向选择),对学生角色定位、学习过程、就业择业等给予专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3.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考核方式,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引入行业、企业作为重要评价主体,把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群)的适应度及行业、企业的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评价标准。
总之,通过紧密对接南通医药产业,学校将继续加强实践中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药学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斌,罗跃娥,王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7(16).
[2][3]彭莉莉.高职教育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沧桑,2010(5).
[4][5]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6]陈荔.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