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今后对世界的认知与数学思想的建立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前题。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思考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观察、体验,教师设计“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活动,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认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3.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步骤地一个接一个提出问题,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揭示一个问题,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以下问题:
⑴谁能完整地叙述题意;
⑵说一说,题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⑶运用哪些信息,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⑷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⑸说一说,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一组问题,前一问是解决后一问的基础,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下一问,它们之间逐步引申,环环有联系。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知识串联起来,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情绪高涨,达到了“一题问出多题来”的效果,而且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⑴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⑵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400717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前题。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思考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观察、体验,教师设计“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活动,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认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3.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步骤地一个接一个提出问题,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揭示一个问题,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以下问题:
⑴谁能完整地叙述题意;
⑵说一说,题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⑶运用哪些信息,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⑷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⑸说一说,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一组问题,前一问是解决后一问的基础,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下一问,它们之间逐步引申,环环有联系。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知识串联起来,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情绪高涨,达到了“一题问出多题来”的效果,而且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⑴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⑵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400717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