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复习古典诗歌鉴赏考点时,老师会教给学生一些审题步骤:读题目、知作者、懂诗意、看注释、审题干等;让学生记一些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古代诗歌作者语言风格,古典诗歌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等表达技巧;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但这些做法教给学生后,学生遇到具体鉴赏题时,仍然会茫然困惑,无从下手。这是我多年从事高三备考辅导时遇到的尴尬,也是我多年教学中一直探讨努力解决的问题。
语文试题,尤其古典诗歌鉴赏题,看似杂乱无章,千头千面,各不相同,但如果用心研究会发现,语文试题和数学试题一样,也有典型题型,也可以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就谈一谈我指导学生复习古典诗歌时,帮助学生寻找到的一些答题规律。
典型题型一:炼字(句)题
这种题型在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学生掌握这种题型答题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如(2006年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幽幽,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其中一道题是:这首诗第二局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所给答案是: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诗的字面意思),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诗的 主旨)。引导学生发现本题答案是 从字面和主旨两方面来回答的。又如(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酔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其中一道题是: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所给答案是:“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主旨)。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字面),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切更新颖(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本题答案是不仅包括字面和主旨,又包括了手法和作用。再用其它诗验证,此类题的答案基本包括这四个方面。进而教师指导学生答此类题就可以根据具体的诗词考虑从这几方面来回答。
典型题型二:意境题
这类题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考此类题诗词的特点,学生会发现这些诗词都是写景诗。
其次引导学生研究高考此类题答题方法。如(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是: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两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此题答案是:“片云”、“孤月”(描绘的景物和物象)意境凄凉(营造的氛围特点)流露出作者孤独、寂苦而无知音的烦闷(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落日”、“秋风’(描绘的景物和物象)意境雄壮,开阔(营造的氛围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最后学生会发现此题是从诗中所写的景物和物象、景物和物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三个方面来回答的。又如(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秋夜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所设问题是: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我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此题所给答案是:“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情的孤寂(心凉)(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用的技巧)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描绘的景物和物象),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营造的氛围特点)的意境。此题答案除了上题所给的三个方面外,还有技巧。总结以上两道题的答法,意境题一般要从诗中描绘了什么景物和物象、借助这些景物和物象营造了什么氛围特点,进而作者要展现什么思想感情,有艺术手法的还要答出手法及作用。
典型题型三:修辞效果题
在古典诗歌鉴赏题中会经常考到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这一类题型,教师应给学生答题以规律性指导。如下面一首唐诗: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问题是: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是: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答出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大、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结合诗句具体指出手法),把花的娇艳乃至精神都写出来了(分析手法作用)。“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随风飘落人格化,花嫁给春风不用媒人(结合诗句具体指出手法),写出了日暮落花无奈而又悲惨的结局,含有惋惜之情(分析手法作用)。教师再拿其它同类题让学生做,学生会发现此类题基本上从(1)答出具体运用的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指出手法;(3)分析手法作用三个方面来回答。
以上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不算太成熟的经验中的一些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答题技巧方面起了一些作用,使学生在答题中有了思路,提高了得分率。
语文试题,尤其古典诗歌鉴赏题,看似杂乱无章,千头千面,各不相同,但如果用心研究会发现,语文试题和数学试题一样,也有典型题型,也可以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就谈一谈我指导学生复习古典诗歌时,帮助学生寻找到的一些答题规律。
典型题型一:炼字(句)题
这种题型在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学生掌握这种题型答题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如(2006年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幽幽,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其中一道题是:这首诗第二局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所给答案是: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诗的字面意思),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诗的 主旨)。引导学生发现本题答案是 从字面和主旨两方面来回答的。又如(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酔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其中一道题是: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所给答案是:“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主旨)。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字面),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切更新颖(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本题答案是不仅包括字面和主旨,又包括了手法和作用。再用其它诗验证,此类题的答案基本包括这四个方面。进而教师指导学生答此类题就可以根据具体的诗词考虑从这几方面来回答。
典型题型二:意境题
这类题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考此类题诗词的特点,学生会发现这些诗词都是写景诗。
其次引导学生研究高考此类题答题方法。如(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是: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两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此题答案是:“片云”、“孤月”(描绘的景物和物象)意境凄凉(营造的氛围特点)流露出作者孤独、寂苦而无知音的烦闷(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落日”、“秋风’(描绘的景物和物象)意境雄壮,开阔(营造的氛围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最后学生会发现此题是从诗中所写的景物和物象、景物和物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三个方面来回答的。又如(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秋夜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所设问题是: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我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此题所给答案是:“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情的孤寂(心凉)(作者展现的思想感情)。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用的技巧)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描绘的景物和物象),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营造的氛围特点)的意境。此题答案除了上题所给的三个方面外,还有技巧。总结以上两道题的答法,意境题一般要从诗中描绘了什么景物和物象、借助这些景物和物象营造了什么氛围特点,进而作者要展现什么思想感情,有艺术手法的还要答出手法及作用。
典型题型三:修辞效果题
在古典诗歌鉴赏题中会经常考到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这一类题型,教师应给学生答题以规律性指导。如下面一首唐诗: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问题是: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是: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答出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大、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结合诗句具体指出手法),把花的娇艳乃至精神都写出来了(分析手法作用)。“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随风飘落人格化,花嫁给春风不用媒人(结合诗句具体指出手法),写出了日暮落花无奈而又悲惨的结局,含有惋惜之情(分析手法作用)。教师再拿其它同类题让学生做,学生会发现此类题基本上从(1)答出具体运用的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指出手法;(3)分析手法作用三个方面来回答。
以上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不算太成熟的经验中的一些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答题技巧方面起了一些作用,使学生在答题中有了思路,提高了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