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发展,以强调实用性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着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挑战,教学体系的深入改革势在必行。而“能力本位”教育观突出了对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强化了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其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性。本文以莆田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索了基于“能力本位”观念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并以三种能力对应的教学模块作为基本框架,阐述了教学模块中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并侧重强调了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并探讨了该专业在教学体系改革中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能力本位 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 改革 模块
一、 “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最早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针对退役人员进行的转业训练,随后这种训练的理念被运用到美国的职业教育当中,并被推广到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等地区。“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通过考核检验是否达到能力要求。?譹?訛一些西方国家根据“能力本位”的教育观优化了高等院校中的教学体系,突出了对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强化了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能力本位”教育观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三种特性:一是针对性,强调制订教学计划时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服务、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梳理,再构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二是实操性,重点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侧重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人性化,突出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注重“学”而非注重“教”。综上所述,由于“能力本位”的观念契合了现代社会中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并展现了针对性、实操性和人性化的特征,转变了传统教学体系的观念,增强了课程设置的市场导向性,因此近年来“能力本位”教育观得到我国教育界广泛的关注,许多院校尝试在这种观念的方针下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阶段性的改革探索。
二、“能力本位”观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启示
視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掌握实践技能为主,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同时,该专业与高新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尤其是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扩大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在当今数字技术,AI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也将面临着深刻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与时俱进,要摒弃本位主义思想,借助交互设计、信息设计、服务体验等因素的融入,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譺?訛因此,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适时优化教学模式,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市场所需的新型设计人才是当下该专业所面临的新问题。总体而言,这些新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点:首先是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市场。目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适时根据时代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实践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的课程教学中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课程中多以理论授课为主,忽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学生未能将所学知识合理转化为职业技能,对企业运行中的设计流程、操作方式、管理机制等依然一知半解,缺乏社会实践的职业素养。最后是对艺术人文涵养的忽视。当下艺术人才培养的通病是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知识的匮乏与思维能力的僵化成为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瓶颈,也导致了设计作品缺乏艺术底蕴与文化价值。
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思,这不仅关乎到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与未来发展。而“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正是在市场环境导向的背景下提出教育观念,较好地回应了当代社会中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对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应针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专家审核与探讨,整合出目前市场人才技能需求。第二,根据调研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依据需求能力对设置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立相关平台,打造专业工作室、实训室,以供相关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第三,深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真实案例的操作融入课堂教学,并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与区域企业的深度合作。第四、改变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突显个人学习能力,采用学校、企业与个人三方共同评估的方式。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启示,“能力本位”教育观为进一步提升设计人才的教育质量,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提供可行的目标与方向。
市场调研——专家研讨——人才定位——教学大纲——模块确立——课程设置
(“能力本位”下的课程设置流程)
三、 案例分析
莆田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建校,并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力图培养作为基层骨干、行业中坚的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在不断寻求改革的发展道路,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对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力求创造出有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依据前期市场调研与专家分析后整合出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确立了两大专业方向:文创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和界面设计方向,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创新与上手”为核心的观念,并依据“能力本位”教育观拟定出三种能力的培养目标:专业实践与理论能力、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艺术人文与思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立了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职业技能”、“艺术人文”互补共进的三大教学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教学可以追溯到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从而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模块化教学采用分解与整合的方式,将庞杂无序的课程内容分解为单独的模块,从而分配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譻?訛 专业实践与理论能力——“专业基础”模块
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模塊
艺术人文与思维表达能力——“艺术人文”模块
(基本能力与对应教学模块)
1. “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以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导,强化专业领域中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关注新兴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势态,并引进前沿设计领域的课程,紧随市场与科技发展的势态,培养具备各项设计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基础”模块以专业必修课程为核心,例如针对文创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专题设计”、“包装结构设计”、“产品容器设计”等;针对界面设计方向开设“网页设计”、“专题设计”、“界面设计”等相关课程。同时通过保持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密切关注,并及时更新专业最新动态以融入教学内容,新增例如多媒体、文创等新兴课程。此外,结合整合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出发点,提高人性化学习为契机,优化趣味性专业课程,例如“书法”、“陶艺”、“手工艺制作”、“视觉语言”、“民间艺术”以及“学科竞赛及专业技能比赛”等。另外,构建教学体系中的实训室平台是在“专业基础”模块下充分利用学校和专业自身的资源搭建一系列的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设施完善、教学功能齐全的印刷工艺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电脑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旨在模仿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流程,更加真实地展示企业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赛代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项目式教学是融入了企业运行模式,依据社会需求来延伸课堂的命题设计,并积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等新媒体了解设计前沿动态,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以赛代练”教学模式是将比赛引入课堂,通过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比赛,用真实商业案例的命题作为课程的作业,促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学校应培养学生建立产权意识,畅通专利申请通道,组织学生参与专利设计大赛,在高校中打造高效、能动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孵化基地。
2.“职业技能”模块
“职业技能”指的事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职业技能”模块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拓宽实践教学路径。目前本专业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来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创新“产学研互动、多层面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已与福建省创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广告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莆田凯特图文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共有实习基地9个,共同承担设计项目,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申报课题,实现资源共享。这些共建企业的商业命题常常被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设计案例,通过实践接触到市场上最新的信息,并了解到市场的真实需求,提升个人在实践技能上的短板,以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人才。
“校企合作”的主要课程为“社会实践”、“技能等级证书”等,学生在一、二年级可以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和设计公司去观摩学习,充分了解行业的运作流程和市场需求,三年级根据课程需要到公司见习,把企业的真实命题布置给学生,做到真题真做。四年级可以让学生到企业或设计公司顶岗实习,转换角色,从“学”到“做”的角色转变,深入了解市场营销、工艺流程、印务知识、成本预算等,以设计师的身份去独立完成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艺术人文”模块
艺术人文模块包括了对于学生人文涵养的培育,以及写作表达与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授课的形式以小组合作模式为主,同时突出个人能力的展现互动。本模块下设文化与创意协同平台与人文设计与区域性特色研究平台,前者侧重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产品融合的表现方式,以师生共同构建传统设计文化资源库为契机,将“工艺美术史”、“传统美学”、“设计概论”以及“区域性文化调研”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的成果相结合,突显了该模块的文化资源优势,增添了设计专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后者则更加突出了对于设计理论的研读与分析,促进学生对于设计文脉的把握与思考,着重以小组阅读与讨论的模式,通过老师给予参考书目,运用设计史个案分析角度、以策展介绍的方式展现。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组织的能力。这部分的相关课程包括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工艺美学”、“妈祖文化概论”、“美术概论”以及“艺术策展”等。
此外,在学校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建构一系列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如开设书法篆刻、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等人文艺术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
4.教学模块间的教学互动与课程衔接
课程设置的宏观目标是创建资源共享、多维互动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不同课程间的衔接与安排,因课程的多为阶段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应对不同课程进行合理衔接关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对教学模块内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统一规划,以保证学生知识系统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模块间的互动与联系,例如文化创意产品方向的课程,将“专业基础”模块就与“艺术人文”模块的课程与知识融合,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同时需要运用到全方面的人文知识,能够以文化的视角将设计和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通过视觉艺术、创意理念、数位娱乐到文创生活等多位角度进行跨界融合,体现了跨学科与跨领域合作的教学理念。
5.教学成果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收获和成果丰硕,我院通过将比赛引入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福建文创奖、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参与了行业内的设计比赛、文创比赛、摄影大赛等。这些赛事及活动不仅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收获了可喜的佳绩。近两年来,学生参赛获奖共54项,其中学院奖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大广赛全国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福建赛区二等奖4项, 福建赛区三等奖8项。在就业方面,这两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还有部分毕业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创业。
6.教学反思
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带动设计平台与教学模块的初步构建,推动了课程之间的交互融合以及能力的深度培养,目前在教学培养上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与反思,在课程设置上仍有需要优化与改进的方面,例如可加强对外交流的课程与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的搭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图像媒体资源仍需完善;未来需采用多方位的学生评估体系,进一步优化反馈机制;应提高“职业技能”模块的比重,侧重研发出合适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等。
结语
莆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通过构建三大教学模块为基本框架,强化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尤其以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课程设置改革的大方向。本文对如何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案,要真正地在教学中践行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尝试,对于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适应设计企业和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各种需求。
注释:
李卫东,等.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教育,2016(6):73.
过宏雷,王安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构[J].装饰,2016(7):136.
师涛.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游戏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装饰,2018(3):134.
注:本文系2018年莆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868。
关键词:能力本位 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 改革 模块
一、 “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最早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针对退役人员进行的转业训练,随后这种训练的理念被运用到美国的职业教育当中,并被推广到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等地区。“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通过考核检验是否达到能力要求。?譹?訛一些西方国家根据“能力本位”的教育观优化了高等院校中的教学体系,突出了对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强化了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能力本位”教育观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三种特性:一是针对性,强调制订教学计划时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服务、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梳理,再构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二是实操性,重点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侧重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人性化,突出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注重“学”而非注重“教”。综上所述,由于“能力本位”的观念契合了现代社会中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并展现了针对性、实操性和人性化的特征,转变了传统教学体系的观念,增强了课程设置的市场导向性,因此近年来“能力本位”教育观得到我国教育界广泛的关注,许多院校尝试在这种观念的方针下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阶段性的改革探索。
二、“能力本位”观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启示
視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掌握实践技能为主,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同时,该专业与高新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尤其是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扩大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在当今数字技术,AI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也将面临着深刻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与时俱进,要摒弃本位主义思想,借助交互设计、信息设计、服务体验等因素的融入,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譺?訛因此,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适时优化教学模式,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市场所需的新型设计人才是当下该专业所面临的新问题。总体而言,这些新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点:首先是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市场。目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适时根据时代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实践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的课程教学中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课程中多以理论授课为主,忽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学生未能将所学知识合理转化为职业技能,对企业运行中的设计流程、操作方式、管理机制等依然一知半解,缺乏社会实践的职业素养。最后是对艺术人文涵养的忽视。当下艺术人才培养的通病是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知识的匮乏与思维能力的僵化成为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瓶颈,也导致了设计作品缺乏艺术底蕴与文化价值。
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思,这不仅关乎到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与未来发展。而“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正是在市场环境导向的背景下提出教育观念,较好地回应了当代社会中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对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应针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专家审核与探讨,整合出目前市场人才技能需求。第二,根据调研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依据需求能力对设置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立相关平台,打造专业工作室、实训室,以供相关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第三,深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真实案例的操作融入课堂教学,并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与区域企业的深度合作。第四、改变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突显个人学习能力,采用学校、企业与个人三方共同评估的方式。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启示,“能力本位”教育观为进一步提升设计人才的教育质量,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提供可行的目标与方向。
市场调研——专家研讨——人才定位——教学大纲——模块确立——课程设置
(“能力本位”下的课程设置流程)
三、 案例分析
莆田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建校,并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力图培养作为基层骨干、行业中坚的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在不断寻求改革的发展道路,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对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力求创造出有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依据前期市场调研与专家分析后整合出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确立了两大专业方向:文创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和界面设计方向,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创新与上手”为核心的观念,并依据“能力本位”教育观拟定出三种能力的培养目标:专业实践与理论能力、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艺术人文与思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立了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职业技能”、“艺术人文”互补共进的三大教学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教学可以追溯到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从而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模块化教学采用分解与整合的方式,将庞杂无序的课程内容分解为单独的模块,从而分配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譻?訛 专业实践与理论能力——“专业基础”模块
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模塊
艺术人文与思维表达能力——“艺术人文”模块
(基本能力与对应教学模块)
1. “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以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导,强化专业领域中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关注新兴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势态,并引进前沿设计领域的课程,紧随市场与科技发展的势态,培养具备各项设计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基础”模块以专业必修课程为核心,例如针对文创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专题设计”、“包装结构设计”、“产品容器设计”等;针对界面设计方向开设“网页设计”、“专题设计”、“界面设计”等相关课程。同时通过保持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密切关注,并及时更新专业最新动态以融入教学内容,新增例如多媒体、文创等新兴课程。此外,结合整合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出发点,提高人性化学习为契机,优化趣味性专业课程,例如“书法”、“陶艺”、“手工艺制作”、“视觉语言”、“民间艺术”以及“学科竞赛及专业技能比赛”等。另外,构建教学体系中的实训室平台是在“专业基础”模块下充分利用学校和专业自身的资源搭建一系列的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设施完善、教学功能齐全的印刷工艺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电脑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旨在模仿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流程,更加真实地展示企业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赛代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项目式教学是融入了企业运行模式,依据社会需求来延伸课堂的命题设计,并积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等新媒体了解设计前沿动态,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以赛代练”教学模式是将比赛引入课堂,通过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比赛,用真实商业案例的命题作为课程的作业,促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学校应培养学生建立产权意识,畅通专利申请通道,组织学生参与专利设计大赛,在高校中打造高效、能动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孵化基地。
2.“职业技能”模块
“职业技能”指的事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职业技能”模块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拓宽实践教学路径。目前本专业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来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创新“产学研互动、多层面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已与福建省创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广告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莆田凯特图文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共有实习基地9个,共同承担设计项目,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申报课题,实现资源共享。这些共建企业的商业命题常常被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设计案例,通过实践接触到市场上最新的信息,并了解到市场的真实需求,提升个人在实践技能上的短板,以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人才。
“校企合作”的主要课程为“社会实践”、“技能等级证书”等,学生在一、二年级可以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和设计公司去观摩学习,充分了解行业的运作流程和市场需求,三年级根据课程需要到公司见习,把企业的真实命题布置给学生,做到真题真做。四年级可以让学生到企业或设计公司顶岗实习,转换角色,从“学”到“做”的角色转变,深入了解市场营销、工艺流程、印务知识、成本预算等,以设计师的身份去独立完成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艺术人文”模块
艺术人文模块包括了对于学生人文涵养的培育,以及写作表达与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授课的形式以小组合作模式为主,同时突出个人能力的展现互动。本模块下设文化与创意协同平台与人文设计与区域性特色研究平台,前者侧重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产品融合的表现方式,以师生共同构建传统设计文化资源库为契机,将“工艺美术史”、“传统美学”、“设计概论”以及“区域性文化调研”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的成果相结合,突显了该模块的文化资源优势,增添了设计专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后者则更加突出了对于设计理论的研读与分析,促进学生对于设计文脉的把握与思考,着重以小组阅读与讨论的模式,通过老师给予参考书目,运用设计史个案分析角度、以策展介绍的方式展现。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组织的能力。这部分的相关课程包括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工艺美学”、“妈祖文化概论”、“美术概论”以及“艺术策展”等。
此外,在学校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建构一系列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如开设书法篆刻、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等人文艺术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
4.教学模块间的教学互动与课程衔接
课程设置的宏观目标是创建资源共享、多维互动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不同课程间的衔接与安排,因课程的多为阶段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应对不同课程进行合理衔接关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对教学模块内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统一规划,以保证学生知识系统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模块间的互动与联系,例如文化创意产品方向的课程,将“专业基础”模块就与“艺术人文”模块的课程与知识融合,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同时需要运用到全方面的人文知识,能够以文化的视角将设计和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通过视觉艺术、创意理念、数位娱乐到文创生活等多位角度进行跨界融合,体现了跨学科与跨领域合作的教学理念。
5.教学成果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收获和成果丰硕,我院通过将比赛引入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福建文创奖、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参与了行业内的设计比赛、文创比赛、摄影大赛等。这些赛事及活动不仅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收获了可喜的佳绩。近两年来,学生参赛获奖共54项,其中学院奖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大广赛全国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福建赛区二等奖4项, 福建赛区三等奖8项。在就业方面,这两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还有部分毕业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创业。
6.教学反思
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带动设计平台与教学模块的初步构建,推动了课程之间的交互融合以及能力的深度培养,目前在教学培养上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与反思,在课程设置上仍有需要优化与改进的方面,例如可加强对外交流的课程与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的搭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图像媒体资源仍需完善;未来需采用多方位的学生评估体系,进一步优化反馈机制;应提高“职业技能”模块的比重,侧重研发出合适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等。
结语
莆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通过构建三大教学模块为基本框架,强化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尤其以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课程设置改革的大方向。本文对如何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案,要真正地在教学中践行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尝试,对于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适应设计企业和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各种需求。
注释:
李卫东,等.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教育,2016(6):73.
过宏雷,王安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构[J].装饰,2016(7):136.
师涛.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游戏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装饰,2018(3):134.
注:本文系2018年莆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