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而学生几乎成了课堂的“奴隶”,我深深地感受到,要使语文教学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只靠教师的讲解是绝对不够的。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讀书的时间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时间来指导学生朗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切不可用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就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教师便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普罗米修斯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再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写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哪段写了普罗米修斯的机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而学生自读又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还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等。总之,教师尽量扩大学生读的范围,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普罗米修斯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对他产生了敬佩与感激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积累的对象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才使积累有内驱力。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学生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生读了文章以后,教师问学生:“黄山有迷人的奇松、还有著名的怪石和令人心旷神怡的云海,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一读、背一背。”话音刚落,学生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让学生说说从黄山奇松那里学到了一种什么精神,从中反映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尽可能广地为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1)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叶圣陶说过:“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应该像平常集会那样,教师只扮演集会组织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得到了树立。同时,学生在讨论时要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越王勾践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国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中,教师在一旁倾听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教师又让学生讨论:越王勾践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在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学生即兴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哪吒、龙王、三太子和夜叉的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我校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做到了这一观点。他们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责编侯艳星)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讀书的时间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时间来指导学生朗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切不可用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就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教师便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普罗米修斯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再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写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哪段写了普罗米修斯的机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而学生自读又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还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等。总之,教师尽量扩大学生读的范围,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普罗米修斯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对他产生了敬佩与感激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积累的对象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才使积累有内驱力。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学生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生读了文章以后,教师问学生:“黄山有迷人的奇松、还有著名的怪石和令人心旷神怡的云海,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一读、背一背。”话音刚落,学生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让学生说说从黄山奇松那里学到了一种什么精神,从中反映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尽可能广地为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1)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叶圣陶说过:“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应该像平常集会那样,教师只扮演集会组织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得到了树立。同时,学生在讨论时要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越王勾践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国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中,教师在一旁倾听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教师又让学生讨论:越王勾践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在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学生即兴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哪吒、龙王、三太子和夜叉的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我校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做到了这一观点。他们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