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改进方面提出几点认识,使高中教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素养;几点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人文素养是人们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所反映在自身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人文素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知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其中知识修养是通过比较系统的人文学科学习掌握的,而精神素养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高中语文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从语文教学中教学改进方面提出几点方法和认识,使高中教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1.人文知识缺乏。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有着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对于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导致许多中学生人文知识缺乏。高中学习正是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在高中没有很好的学习人文知识,高中学生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补充人文知识。费时又费力,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目标单一。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少老师和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除了背诵一些要考的诗词外就是熟记句式和用法,考试时以套用格式,有的学生还甚至出现在考前死背作文的情况。高中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而在这种以考试为第一目的的教学中,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活力和朝气。
3.教学缺乏灵活性。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例如,讲解一些古诗词时,教师似乎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时间的思维定式训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机械的思考,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得情景,整个教学过程也完全背离教学的意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个性压抑,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提高。
4.语文课堂缺乏实效性。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授内容未进行精简设计,组成完美合理的课堂结构,上课时将课本知识大量的堆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整个课堂显得零散,内容繁杂。老师自认为该讲的都讲到位了,可是学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基本内容、基本结构都没有把握,更不要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较多的问题环节,缺少组织引导,不考虑文章要体现的价值趋向。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和认识
1.高中语文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例如,不少学生在自己朗读文言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速过快”、“没有情感”,鉴于这种情况,我在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中:文章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我在课文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基调,在朗诵秦朝荒淫无道导致亡国之处时,语调中应当带有一种悲愤慷慨之感,在朗诵到阿房宫化作废墟之处时,语调中应当带着惋惜和落寞之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情景性教学促进学生自身感受。为学生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章,这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很大。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要考虑到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自我体验,但同时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在教授《雨霖铃》时,仅仅只是通过直白的翻译,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诗人与有人把酒送别时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flash或者视频展示等,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分别时的场景,通过切身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人也会有更高层次的体会。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设计场景表演,户外教学等方法,更能使学生感情触动,增加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娱乐,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这种情景性教学不但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巨大作用,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体现、一种乐趣。
3.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只有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二是课堂互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这样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授之以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學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素养;几点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人文素养是人们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所反映在自身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人文素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知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其中知识修养是通过比较系统的人文学科学习掌握的,而精神素养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高中语文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从语文教学中教学改进方面提出几点方法和认识,使高中教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1.人文知识缺乏。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有着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对于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导致许多中学生人文知识缺乏。高中学习正是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在高中没有很好的学习人文知识,高中学生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补充人文知识。费时又费力,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目标单一。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少老师和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除了背诵一些要考的诗词外就是熟记句式和用法,考试时以套用格式,有的学生还甚至出现在考前死背作文的情况。高中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而在这种以考试为第一目的的教学中,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活力和朝气。
3.教学缺乏灵活性。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例如,讲解一些古诗词时,教师似乎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时间的思维定式训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机械的思考,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得情景,整个教学过程也完全背离教学的意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个性压抑,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提高。
4.语文课堂缺乏实效性。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授内容未进行精简设计,组成完美合理的课堂结构,上课时将课本知识大量的堆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整个课堂显得零散,内容繁杂。老师自认为该讲的都讲到位了,可是学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基本内容、基本结构都没有把握,更不要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较多的问题环节,缺少组织引导,不考虑文章要体现的价值趋向。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和认识
1.高中语文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例如,不少学生在自己朗读文言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速过快”、“没有情感”,鉴于这种情况,我在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中:文章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我在课文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基调,在朗诵秦朝荒淫无道导致亡国之处时,语调中应当带有一种悲愤慷慨之感,在朗诵到阿房宫化作废墟之处时,语调中应当带着惋惜和落寞之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情景性教学促进学生自身感受。为学生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章,这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很大。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要考虑到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自我体验,但同时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在教授《雨霖铃》时,仅仅只是通过直白的翻译,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诗人与有人把酒送别时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flash或者视频展示等,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分别时的场景,通过切身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人也会有更高层次的体会。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设计场景表演,户外教学等方法,更能使学生感情触动,增加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娱乐,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这种情景性教学不但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巨大作用,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体现、一种乐趣。
3.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只有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二是课堂互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这样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授之以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學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