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历来都是统一战线最基础的、长期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高校汇集了大量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高校党外干部培养工作规律,加强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高校在党外干部培养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干部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学校内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给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带来一些新情况,提出了一些新课题。从高校实际出发,及时研判和思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于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新形势下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得更好将是高校统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管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在党外干部培养问题上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也存在许多共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高校内部干部制度的改革,竞聘上岗方式的实行,导致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带来新问题。高校党外人士中的优秀者,往往是某一学科的知名学者、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有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工作的背景,他们往往学历高、见识广、学识丰富、学术能力强、思维活跃、联系面广,从他们中选拔合适的同志进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有助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民主的决策能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对校级领导班子比较注重结构的优化,吸收党外同志进入校级领导班子;而在院一级的领导班子中,则没有完全做到班子结构的优化,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党外干部的职数。
二是在一些合并院校中,由于机构设置没有大的改变,干部总量严重“超员”,给现有的干部安排带来困难,客观上使党外干部的安排遇到新情况。在这些合并院校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学校各有一支自己的干部队伍。合并后,为了适应教育发展改革,有些合并院校机构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有所缩减。干部队伍的建设也从精干、高效原则出发,数量一减再减。在合并后干部队伍的重建过程中,党外干部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安排上存在一些困难。
三是党外知识分子观念上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一些变化,亦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党外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明显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有些党外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上的追求、对于党外干部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误区,由此势必会增加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任工作的难度。同时,我们原有的某些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合新的情况,而一些新的工作领域和空间却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拓展。
四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趋势,对党外干部任职的标准、特别是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如何,将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党外干部而言,如果不具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包括正确处理与中共组织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与单位一把手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中共副职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下属关系的能力,都将影响其是否具备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评价问题。
五是对党外干部这一群体特别是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党外干部是一支特殊的群体,由于党外干部总量不足,担任实职领导和正职的党外干部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够。党外干部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少数人对党外干部的安排及使用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产生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党外干部这一群体特别是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宣传力度偏弱,没有从正面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让更多的人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培养措施
党外干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高校培养选任党外干部的工作机制,高校党委及组织、统战部门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任工作,深化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研究,努力搭建各种联系和培养党外干部的工作平台,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为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加大在党政领导班子中多党合作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党校开设统战理论课程,加大党政领导的统战理论培训,强化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意识、党外有人才的意识和党外干部同样是党的干部的意识。积极宣传党外干部在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等方面好的做法和典型,加大对党外干部优秀事迹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党员和干部认识到,党外干部参政议政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对党外领导干部政治上充分信任,大胆放手使用,支持他们的工作,使党外干部有职、有责、有权。
二是重视基础建设,培养储备一批层次高、数量足的党外后备干部。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基础建设,制定详细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工作规划要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已经安排了多少,缺多少,什么时间配备,在哪些岗位上配备,要做到有明确的计划,提出具体的要求。还要注重抓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动态建设,开展经常性的调查、摸底,采用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公开竞聘、党委讨论决定等多种形式,及时选拔出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党外优秀人士,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特别是对处在第一线中的青年、有发展潜力的党外知识分子,要看本质、看主流。还要统筹安排、合理分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以保证有充足的党外干部后备来源。
三是优化党外干部的工作环境,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尊重党外干部,关心爱护党外干部,用好党外干部和对待好党外干部是直接关系到党与党外合作共事,调动党外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要充分信任党外人士和干部,对党外领导干部分管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决定和人事任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党外人士的培训,提高党外人士政治上的坚定性。要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纳入视线的后备培养人选的教育、引导工作,力争早日使他们成为对学校发展的有用人才。
四是积极探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外干部成长的成功路径,避免走弯路。高校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只是一个认识提高的问题。只有从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外干部成长成才的规律,从中探寻一条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成功路径,从而建立健全科学的培养选拔制度和机制,才能使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在更高的水平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成功路径主要有三条:组织培养、个人努力和群众认可。组织培养是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前提,个人努力是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群众认可是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把组织培养、个人努力和群众认可三者有机结合,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结束语
高校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工作。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高地和先进文化传播阵地的高等院校,担负着十分重大的历史责任,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高校能否实现自身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而加强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积极发挥党外干部的聪明才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将会对高校的发展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高校在党外干部培养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干部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学校内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给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带来一些新情况,提出了一些新课题。从高校实际出发,及时研判和思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于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新形势下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得更好将是高校统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管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在党外干部培养问题上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也存在许多共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高校内部干部制度的改革,竞聘上岗方式的实行,导致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带来新问题。高校党外人士中的优秀者,往往是某一学科的知名学者、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有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工作的背景,他们往往学历高、见识广、学识丰富、学术能力强、思维活跃、联系面广,从他们中选拔合适的同志进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有助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民主的决策能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对校级领导班子比较注重结构的优化,吸收党外同志进入校级领导班子;而在院一级的领导班子中,则没有完全做到班子结构的优化,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党外干部的职数。
二是在一些合并院校中,由于机构设置没有大的改变,干部总量严重“超员”,给现有的干部安排带来困难,客观上使党外干部的安排遇到新情况。在这些合并院校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学校各有一支自己的干部队伍。合并后,为了适应教育发展改革,有些合并院校机构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有所缩减。干部队伍的建设也从精干、高效原则出发,数量一减再减。在合并后干部队伍的重建过程中,党外干部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安排上存在一些困难。
三是党外知识分子观念上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一些变化,亦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党外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明显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有些党外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上的追求、对于党外干部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误区,由此势必会增加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任工作的难度。同时,我们原有的某些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合新的情况,而一些新的工作领域和空间却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拓展。
四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趋势,对党外干部任职的标准、特别是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如何,将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党外干部而言,如果不具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包括正确处理与中共组织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与单位一把手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中共副职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下属关系的能力,都将影响其是否具备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评价问题。
五是对党外干部这一群体特别是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党外干部是一支特殊的群体,由于党外干部总量不足,担任实职领导和正职的党外干部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够。党外干部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少数人对党外干部的安排及使用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产生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党外干部这一群体特别是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宣传力度偏弱,没有从正面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让更多的人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培养措施
党外干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高校培养选任党外干部的工作机制,高校党委及组织、统战部门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任工作,深化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研究,努力搭建各种联系和培养党外干部的工作平台,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为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加大在党政领导班子中多党合作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党校开设统战理论课程,加大党政领导的统战理论培训,强化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意识、党外有人才的意识和党外干部同样是党的干部的意识。积极宣传党外干部在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等方面好的做法和典型,加大对党外干部优秀事迹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党员和干部认识到,党外干部参政议政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对党外领导干部政治上充分信任,大胆放手使用,支持他们的工作,使党外干部有职、有责、有权。
二是重视基础建设,培养储备一批层次高、数量足的党外后备干部。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基础建设,制定详细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工作规划要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已经安排了多少,缺多少,什么时间配备,在哪些岗位上配备,要做到有明确的计划,提出具体的要求。还要注重抓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动态建设,开展经常性的调查、摸底,采用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公开竞聘、党委讨论决定等多种形式,及时选拔出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党外优秀人士,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特别是对处在第一线中的青年、有发展潜力的党外知识分子,要看本质、看主流。还要统筹安排、合理分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以保证有充足的党外干部后备来源。
三是优化党外干部的工作环境,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尊重党外干部,关心爱护党外干部,用好党外干部和对待好党外干部是直接关系到党与党外合作共事,调动党外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要充分信任党外人士和干部,对党外领导干部分管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决定和人事任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党外人士的培训,提高党外人士政治上的坚定性。要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纳入视线的后备培养人选的教育、引导工作,力争早日使他们成为对学校发展的有用人才。
四是积极探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外干部成长的成功路径,避免走弯路。高校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只是一个认识提高的问题。只有从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外干部成长成才的规律,从中探寻一条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成功路径,从而建立健全科学的培养选拔制度和机制,才能使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在更高的水平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成功路径主要有三条:组织培养、个人努力和群众认可。组织培养是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前提,个人努力是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群众认可是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把组织培养、个人努力和群众认可三者有机结合,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结束语
高校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工作。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高地和先进文化传播阵地的高等院校,担负着十分重大的历史责任,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高校能否实现自身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而加强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积极发挥党外干部的聪明才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将会对高校的发展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