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读中的几点反思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教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多元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体体验固然重要。但是,面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偏激的认识。教师是否可以置若罔闻?教师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始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淡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误读、断章取义、偏激、偏颇的认识都要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巧于点拨。下面几种情况值得反思:
  
  一、过分尊重“独特体验”。而忽视了“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缠,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让我们来看一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狐狸和乌鸦》——“狐狸真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麻雀》——“老麻雀太冒险了,可以用其他办法吓退猎狗。再说,保存了自己还可以孵出另一窝小麻雀呀!”老师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说:“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呜呼!对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能置之不理吗?任其蔓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怎能不迷失方向?体验的主观差异并不能改变文章本身的基本性质!这种“尊重”究其实质是一种非理性的迁就!若再称之为“创新”,颔首赞许,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了语文教学本身。
  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的,问题是语文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必须清楚,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隐患,语文教育的根底就在于提携生命的韵味。因而,教师对学生由于误读生成的“反德育体验”要给予正确的纠缠和引导,不能撒手不管。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二、纵容个性。忽视主导作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广大教师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一大进步,但好多教师在策略上纵容了个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请看《我家住在大海边》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学了课文后,你觉得家住在大海边怎么样?
  生:很快乐,很幸福,可以打鱼,还可以听故事。
  生:环境很好,天蓝蓝,海蓝蓝,多美啊!
  师: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呢?
  生:家住海边很潮湿。
  生:经常去赶潮挺有意思的。
  生:大海退潮后海滩上留下许多脏东西。
  生:在海滩上晒鱼时,沙滩可热了。
  孩子的话匣子打开后,谁也不甘示弱,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完了还想说,什么在海边住有危险,什么海水很成,什么海边的土壤不易长庄稼,什么渔民的生活很辛苦,什么渔民的养殖场还经常有人去偷东西……老师表扬了孩子敢于发表看书的见解,说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长期的“多样化”、“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大胆地说,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说,编造着说,不负责地说.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难道没有矛盾吗?
  
  三、无度开放,走入了“误区”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筋,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管子喝水多方便。
  生: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面的四种意见大加赞赏)这种开放已经走入了误区。开放性的思维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在于对问题本身的深化与提升,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前三种意见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经越来越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了,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与引导。一篇课文有公认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坚持这一点,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很有必要。如果教师在肯定文本“动手动脑、实践创造”价值取向的同时,再让孩子发散思维,如让孩子说说“乌鸦要喝水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
  阅读教学如同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阅读是一种吸引,一种感觉,一种情怀;阅读就是阅读人生,阅读快乐;阅读就是关照生命,爱怜自然,倾听音乐;阅读就是走近名人,心灵对话,斟酒小酌。在实施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阅读教学的方向,要引导学生理解性读,感悟性读,个性化读。不仅“读进去”,而且“读出来”,读出文中的意境,读出文中的神采,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其他文献
在2007年6月的早些时候,一份白宫报告草稿被泄漏给媒体。本该一年前送交联合国的报告说,美国2020年释放的温室气体几乎比2000年多出20%,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会逐渐加大,而不是急剧或逐渐下降。正如科学家们已经确认其必然如此的那样。情况怎么会是这样呢?面对人类迄今为止给自己造成的最大危机,我们怎么还能继续安之若素呢?  挪威极地研究院的主任金·霍尔曼说,最近几年他在北极新奥勒松观测点目睹了冰川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懂得,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学生的表率    1、要做到亦师亦友  对待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待进生,都要以真诚待之。让他们感觉到在老师的眼里和心里,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是均等的。平时,应当以朋友的身份教育、引导、帮助、关心他们。和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让他们在朋友式的交谈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同时,明白班主任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需要音乐教学的刨新,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在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创新    音乐教育以其丰富的多变的表现手法,强烈的情感意识,鲜明的音乐形象,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创造意识及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应试教育的下,音乐教学方法简单、生硬,素质
期刊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是“创设情景”。此种流行,我想不仅与近几十年来教育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有关,表明教师已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中来了,可喜可贺、可褒可奖。但是,据我观察,尽管有不少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吸引了学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攀爬支架,课堂有活力有效率,可也有不少教师只把它视为点缀甚至因此迷失了教学方向。以我2008年收集到的赛课教案为例:同执教
期刊
【摘要】细节描写是通讯的生命,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深度。三言两语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整篇文章散发神韵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值得一写,必须有目的的进行选择,紧扣主题、展现人物个性,给文章增添感染力的细节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通讯;细节描写    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忘了,可其中的一两个生动的画面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读一部小说,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其中的
期刊
我们知道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学生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丝毫不见任何感染力。我感到学生作文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实在是一个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所以,在写作实践中应加强学生细节描写的练习,让作者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
期刊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还使用初三旧教材来复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的需要    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
期刊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人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期刊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这是新课程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其实早已超出了学科课程的范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所谓的课程。不仅是指以知识为主的“文本课程”,而且包括在活动过程中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亦即“体验课程”。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且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由此而言,师生不能只是执行课程计划,而且要共同参与
期刊
提到差生,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学生什么都不好。无非表现在:不遵守纪律,学习不认真,成绩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如何转化差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头疼的一件事情。一个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对差生的转化尤为重要,可谓是“困难重重”。笔者做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差生,本人体会有两点:一是友善,充分了解学生,把工作做细;二是尊重学生人格,关心他,爱护他,特别是未成年的初中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