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29-01
语文课同美育有不解之缘,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把学习中获得得美的感受用于实践,如果经常地、持之以恒地赏美、析美、表现美,心灵就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陶冶而美化起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兴趣为中心,注意融美育于教育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愉快满意,赞赏幸福的感受,这不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益处,而且对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也有一定的作用。下面谈谈我一点肤浅认识。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美”
职高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加上对专业课的偏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厌学情绪高涨。怎样才能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呢?这就要在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导语。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唱几句歌:“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叫什么?《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而是我们国家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故都。这样导入,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又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
二、注意诱导,以美育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应该涌动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力,可以说,语文课一旦离开美,将会显得枯燥无味。那么教师要实施美育教育必须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加深对美得感受和理解。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学生步入情境中,就难有深切的感受,尤其是哪些基础较差的职高生。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气氛,借助有关听觉和视觉形象将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拨动学生的情弦,引发学生开展想象与联想,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得到享受美。
例如,在学习古诗时,为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讲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歌的情景描繪出来:在深远的黄昏,苍凉的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西风,艰难独行,旁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树梢上即将归巢的暮鸦在盘旋,远处小溪上有座桥,小溪旁有几户人家,西边一轮落日正在下沉,而流落在他乡的游子还没找到他的投宿之地,而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漫长之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通过这个画面,把“断肠人”的秋思之情表达出来。这其中,景中有情,情融入景。景与情密切结合,由诗人漂泊天涯的秋思,把一个个画面贯穿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收到了以美育美的功效。
三、完善自己,追求美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往往是巨大的。《教育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们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应义不容辞的担当这个任务,要在职高语文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基本功,还应该兴趣爱好尽可能广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塑造学生起很大作用,美好的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总之,语文课的美育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心田。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撼动学生心灵,对人的素质的塑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课堂实施美育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用音乐传感,多媒体再现美等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
语文课同美育有不解之缘,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把学习中获得得美的感受用于实践,如果经常地、持之以恒地赏美、析美、表现美,心灵就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陶冶而美化起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兴趣为中心,注意融美育于教育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愉快满意,赞赏幸福的感受,这不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益处,而且对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也有一定的作用。下面谈谈我一点肤浅认识。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美”
职高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加上对专业课的偏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厌学情绪高涨。怎样才能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呢?这就要在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导语。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唱几句歌:“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叫什么?《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而是我们国家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故都。这样导入,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又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
二、注意诱导,以美育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应该涌动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力,可以说,语文课一旦离开美,将会显得枯燥无味。那么教师要实施美育教育必须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加深对美得感受和理解。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学生步入情境中,就难有深切的感受,尤其是哪些基础较差的职高生。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气氛,借助有关听觉和视觉形象将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拨动学生的情弦,引发学生开展想象与联想,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得到享受美。
例如,在学习古诗时,为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讲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歌的情景描繪出来:在深远的黄昏,苍凉的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西风,艰难独行,旁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树梢上即将归巢的暮鸦在盘旋,远处小溪上有座桥,小溪旁有几户人家,西边一轮落日正在下沉,而流落在他乡的游子还没找到他的投宿之地,而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漫长之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通过这个画面,把“断肠人”的秋思之情表达出来。这其中,景中有情,情融入景。景与情密切结合,由诗人漂泊天涯的秋思,把一个个画面贯穿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收到了以美育美的功效。
三、完善自己,追求美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往往是巨大的。《教育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们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应义不容辞的担当这个任务,要在职高语文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基本功,还应该兴趣爱好尽可能广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塑造学生起很大作用,美好的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总之,语文课的美育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心田。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撼动学生心灵,对人的素质的塑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课堂实施美育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用音乐传感,多媒体再现美等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