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肢体对侧迁移是学习迁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肢体对侧迁移的前期研究和发生机制。
关键词 肢体 对侧迁移 发生机制
一、早期的实验研究
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在生理学上由于某一侧肢体肌肉训练的结果,使得未经训练的对侧肢体相应肌肉群的力量也得到增加。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韦伯、德国的费希纳就发现辨别距离的能力可以从训练过的一只手迁移到未训练的一只手。伍德沃斯1899年在其经典的专著“自主运动的精确性”中采用景像星际追踪实验研究了手动瞄准的两侧不对称性迁移。伍德沃斯的结果是:右手运动方面的准确性比左手运动方面的准确性具有鲜明的优势,在划直线的能力中,显示了这种能力可以在肢体之间发生迁移。Swift(1903)是第一个以运动技能进行肢体对侧迁移研究的实验者,他证实了运动技能对侧性迁移的存在。在1933至1936年之间,最著名的肢体对侧迁移研究者库克(Cook,T.W.)连续出版和发表了5部与肢体对侧迁移有关的论著。库克用迷津试验(1933)在早期相继出现肢体对侧迁移(bilateral transfer),且发现不但手对手可以产生迁移,甚至手对脚、脚对脚、脚对手也可以产生技能的迁移。在这一时期,其它学者也发现相似的肢体对侧迁移效应。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有关技能学习的肢体对侧性迁移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在过去几十年间,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技能的肢体对侧迁移的实验:如镜画实验、杯子与抓球、迷津实验、目标定位实验、景像星际追踪实验、反应选择实验等。据统计,从1890年至2000年间约有100部论著对肢体对侧迁移现象进行了论述。
二、肢体对侧迁移的发生机制
(一)肢体对侧迁移的认知假说。
这一假说被称为“适宜的信息处理”(TPA)。一些学者认为相似的认知处理过程是决定迁移是否发生的关键。Rose和Clark(1995)进一步提出了对这个观点的支持:他们对一组有平衡困难的老年人进行了实验。这些老年人进行了三个月的训练,在特别的计算机平衡练习仪器上进行变化广泛的动态平衡练习,以调查他们训练所获得的平衡能力是否可以迁移。实验将受试者在实验前、后走过特定的实验通道的表面的步态摄影下来,发现受试者在肢体内部之间和四肢肢体之间的协调以及在全部的运动模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认为,在计算机平衡练习仪器上进行的动态平衡练习使受试者获得了如何在运动过程中调节自身姿势平衡的策略,而这种习得的技能在动态过程中进行自身姿势平衡调节的策略,使受试者在后来走过特定的实验信道的表面步态维持平衡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果是受试者表现出良好的维持步态平衡的能力。即两种条件下相似的认知处理过程是发生平衡能力迁移的重要条件。
有的学者认为肢体对侧性迁移是中枢信息的处理过程而不是外周神经肌肉传导的效果。Kohl(1980)提出了一系列的实验支持肢体对侧性迁移的认知假说。在他设计的三个实验中,通过大脑想象研究了旋转追踪技能从右手向左手的迁移。这是第一个对“肢体对侧性迁移是大脑想象功能”的实验。实验证实了大脑想象练习也可以促进运动技能肢体对侧性迁移的发生,这阐明了运动技能肢体对侧性迁移的认知本质特征。
(二)肢体对侧迁移的神经肌肉激活假说。
第二个发生两侧性迁移的可能原因是运动控制解释。Hicks(1983)强调:某些技能的肢体对侧性迁移至少需要考虑运动任务结构在大脑半球之间的迁移。他认为:在潜运动水平发生的运动冲动为非练习肢体进行随后的肢体运动提供了进行同一运动技能练习时肌肉运动知觉的感知信息。研究发现在练习过程中,非练习侧的肢体出现一定数量的运动冲动脉冲(overflow impulses)。Edwards(1987)对运动冲动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运动冲动是一种伴随着随意运动而在其它肢体部位发生的无意识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的现象。研究表明这种运动冲动或许与学习的迁移有关。在他的研究中,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快速的手指排序任务练习,当一侧手在练习时,观察到在保持被动的另一侧手出现非意识运动。他认为任务功效在非随意运动发生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实际上,通过肌电图所读到的在非练习手的神经活动迹象足以说明出现了肢体之间特殊任务的运动成份的迁移,这种运动成份的肢体对侧性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又促进了控制非练习侧肢体学习的运动程序的发展。
在最近的研究中,使用了放射线先进技术研究大脑不同区域的代谢活动。正电子发射扫描仪(PET)的出现,成为了过去几十年间研究了解大脑功能令人最兴奋和最有希望的技术。它可根据脑皮层的血流量(CBF)来评估大脑不同区域的激活状况。PET技术在数个“运动技能学习”研究中扫描了学习者的大脑,发现了大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流量和代谢活动变化。大脑所有的这些部分组成了网络的形式,显示了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活动。研究发现这个网络在学习中比以前学过的或现有的一成不变的“自动化”运动程序有更多的活动(Thach1996引用Brindley1964)。由于大脑的血流量与突触活动呈比例关系,大脑皮层在那些控制执行任务的区域有更高的活动。PET对人体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为肢体对侧性迁移神经肌肉激活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Seitz (1990) 的PET研究特别地阐述了人的运动技能学习。PET的扫描研究显示当一只手进行执行任务时,大脑两半球会出现同时的两侧性神经活动。因此,在运动技能的练习中的确存在着神经肌肉的活动。
三、肢体对侧迁移的不对称性
据资料显示,肢体对侧迁移具有不对称性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对肢体对侧迁移不对称性的方向问题目前还有很大分歧。
以埃利特为代表的认为:即使有视觉的参与,不对称性的方向也是从非优势肢体到优势肢体。在一些早期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果。泰勒(1980)的研究显示非优势侧的最初练习导致向优势侧的迁移量大于对侧的练习产生的肢体对侧迁移。Hart(1997)进行了手指的配对练习,由于左手的练习,右手的反应时提高了6.95%,左手也提高了6.8%。这些研究者认为迁移的不对称性与大脑左半球在运动的组织和连续性运动中起的作用有关。特别指出的是:迁移不对称性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左手的练习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共同参与,而右手的运动控制只需要左半球的参与。已有许多事实证实,当保持左手的主动运动时,在右手所反映的运动冲动大于保持右手的主动时,在左手发生的运动冲动。
而以拜勒德为代表的研究结果认为:从优势侧肢体向非优势侧肢体出现的迁移大于相反方向发生的迁移。并计算出从优势侧到非优势侧的迁移量是23%,相反方向的迁移量是5%。沃德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中则指出:左手学习需要练习的次数较少,而右手学习所需的时间较短。Parlow(1989)进行了对左手和右手所做的两个试验,认为由于对侧的练习是左手获得比相反侧练习更多的效益。Parker(1989)提出:考虑到反映的特殊性和感知的重要性,用优势手进行最初的练习将提供更好的反馈结果,从而使学习的迁移效果从优势手向非优势手方向更大。我国学者刘江南所做的上手投飞镖技能实验,证实了运动技能肢体对侧迁移存在不对称性,且迁移量是从优势手向非优势手比从非优势手向优势手的迁移量大。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学出版社,1998,5:264-275.
[2]刘江南,宁自衡.运动技能两侧性迁移机制及迁移不对称性的国外研究学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7-12.
[3]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8-62.
[4]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46-53.
[5]丁俊武.迁移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教学含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61-63.
[6]李亦菲,朱新明.迁移的四因素理论:一种解释技能之间迁移机制的整合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113-117.
[7]谢红光,莫冬丽.认知结构的迁移与运动技能学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58-61.
关键词 肢体 对侧迁移 发生机制
一、早期的实验研究
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在生理学上由于某一侧肢体肌肉训练的结果,使得未经训练的对侧肢体相应肌肉群的力量也得到增加。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韦伯、德国的费希纳就发现辨别距离的能力可以从训练过的一只手迁移到未训练的一只手。伍德沃斯1899年在其经典的专著“自主运动的精确性”中采用景像星际追踪实验研究了手动瞄准的两侧不对称性迁移。伍德沃斯的结果是:右手运动方面的准确性比左手运动方面的准确性具有鲜明的优势,在划直线的能力中,显示了这种能力可以在肢体之间发生迁移。Swift(1903)是第一个以运动技能进行肢体对侧迁移研究的实验者,他证实了运动技能对侧性迁移的存在。在1933至1936年之间,最著名的肢体对侧迁移研究者库克(Cook,T.W.)连续出版和发表了5部与肢体对侧迁移有关的论著。库克用迷津试验(1933)在早期相继出现肢体对侧迁移(bilateral transfer),且发现不但手对手可以产生迁移,甚至手对脚、脚对脚、脚对手也可以产生技能的迁移。在这一时期,其它学者也发现相似的肢体对侧迁移效应。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有关技能学习的肢体对侧性迁移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在过去几十年间,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技能的肢体对侧迁移的实验:如镜画实验、杯子与抓球、迷津实验、目标定位实验、景像星际追踪实验、反应选择实验等。据统计,从1890年至2000年间约有100部论著对肢体对侧迁移现象进行了论述。
二、肢体对侧迁移的发生机制
(一)肢体对侧迁移的认知假说。
这一假说被称为“适宜的信息处理”(TPA)。一些学者认为相似的认知处理过程是决定迁移是否发生的关键。Rose和Clark(1995)进一步提出了对这个观点的支持:他们对一组有平衡困难的老年人进行了实验。这些老年人进行了三个月的训练,在特别的计算机平衡练习仪器上进行变化广泛的动态平衡练习,以调查他们训练所获得的平衡能力是否可以迁移。实验将受试者在实验前、后走过特定的实验通道的表面的步态摄影下来,发现受试者在肢体内部之间和四肢肢体之间的协调以及在全部的运动模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认为,在计算机平衡练习仪器上进行的动态平衡练习使受试者获得了如何在运动过程中调节自身姿势平衡的策略,而这种习得的技能在动态过程中进行自身姿势平衡调节的策略,使受试者在后来走过特定的实验信道的表面步态维持平衡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果是受试者表现出良好的维持步态平衡的能力。即两种条件下相似的认知处理过程是发生平衡能力迁移的重要条件。
有的学者认为肢体对侧性迁移是中枢信息的处理过程而不是外周神经肌肉传导的效果。Kohl(1980)提出了一系列的实验支持肢体对侧性迁移的认知假说。在他设计的三个实验中,通过大脑想象研究了旋转追踪技能从右手向左手的迁移。这是第一个对“肢体对侧性迁移是大脑想象功能”的实验。实验证实了大脑想象练习也可以促进运动技能肢体对侧性迁移的发生,这阐明了运动技能肢体对侧性迁移的认知本质特征。
(二)肢体对侧迁移的神经肌肉激活假说。
第二个发生两侧性迁移的可能原因是运动控制解释。Hicks(1983)强调:某些技能的肢体对侧性迁移至少需要考虑运动任务结构在大脑半球之间的迁移。他认为:在潜运动水平发生的运动冲动为非练习肢体进行随后的肢体运动提供了进行同一运动技能练习时肌肉运动知觉的感知信息。研究发现在练习过程中,非练习侧的肢体出现一定数量的运动冲动脉冲(overflow impulses)。Edwards(1987)对运动冲动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运动冲动是一种伴随着随意运动而在其它肢体部位发生的无意识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的现象。研究表明这种运动冲动或许与学习的迁移有关。在他的研究中,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快速的手指排序任务练习,当一侧手在练习时,观察到在保持被动的另一侧手出现非意识运动。他认为任务功效在非随意运动发生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实际上,通过肌电图所读到的在非练习手的神经活动迹象足以说明出现了肢体之间特殊任务的运动成份的迁移,这种运动成份的肢体对侧性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又促进了控制非练习侧肢体学习的运动程序的发展。
在最近的研究中,使用了放射线先进技术研究大脑不同区域的代谢活动。正电子发射扫描仪(PET)的出现,成为了过去几十年间研究了解大脑功能令人最兴奋和最有希望的技术。它可根据脑皮层的血流量(CBF)来评估大脑不同区域的激活状况。PET技术在数个“运动技能学习”研究中扫描了学习者的大脑,发现了大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流量和代谢活动变化。大脑所有的这些部分组成了网络的形式,显示了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活动。研究发现这个网络在学习中比以前学过的或现有的一成不变的“自动化”运动程序有更多的活动(Thach1996引用Brindley1964)。由于大脑的血流量与突触活动呈比例关系,大脑皮层在那些控制执行任务的区域有更高的活动。PET对人体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为肢体对侧性迁移神经肌肉激活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Seitz (1990) 的PET研究特别地阐述了人的运动技能学习。PET的扫描研究显示当一只手进行执行任务时,大脑两半球会出现同时的两侧性神经活动。因此,在运动技能的练习中的确存在着神经肌肉的活动。
三、肢体对侧迁移的不对称性
据资料显示,肢体对侧迁移具有不对称性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对肢体对侧迁移不对称性的方向问题目前还有很大分歧。
以埃利特为代表的认为:即使有视觉的参与,不对称性的方向也是从非优势肢体到优势肢体。在一些早期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果。泰勒(1980)的研究显示非优势侧的最初练习导致向优势侧的迁移量大于对侧的练习产生的肢体对侧迁移。Hart(1997)进行了手指的配对练习,由于左手的练习,右手的反应时提高了6.95%,左手也提高了6.8%。这些研究者认为迁移的不对称性与大脑左半球在运动的组织和连续性运动中起的作用有关。特别指出的是:迁移不对称性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左手的练习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共同参与,而右手的运动控制只需要左半球的参与。已有许多事实证实,当保持左手的主动运动时,在右手所反映的运动冲动大于保持右手的主动时,在左手发生的运动冲动。
而以拜勒德为代表的研究结果认为:从优势侧肢体向非优势侧肢体出现的迁移大于相反方向发生的迁移。并计算出从优势侧到非优势侧的迁移量是23%,相反方向的迁移量是5%。沃德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中则指出:左手学习需要练习的次数较少,而右手学习所需的时间较短。Parlow(1989)进行了对左手和右手所做的两个试验,认为由于对侧的练习是左手获得比相反侧练习更多的效益。Parker(1989)提出:考虑到反映的特殊性和感知的重要性,用优势手进行最初的练习将提供更好的反馈结果,从而使学习的迁移效果从优势手向非优势手方向更大。我国学者刘江南所做的上手投飞镖技能实验,证实了运动技能肢体对侧迁移存在不对称性,且迁移量是从优势手向非优势手比从非优势手向优势手的迁移量大。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学出版社,1998,5:264-275.
[2]刘江南,宁自衡.运动技能两侧性迁移机制及迁移不对称性的国外研究学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7-12.
[3]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8-62.
[4]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46-53.
[5]丁俊武.迁移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教学含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61-63.
[6]李亦菲,朱新明.迁移的四因素理论:一种解释技能之间迁移机制的整合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113-117.
[7]谢红光,莫冬丽.认知结构的迁移与运动技能学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