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博古通今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传统音乐也随着九千多年前第一支乐器的诞生而不断的发展,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现在,现代化的进程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接不暇的商品和各国之前文化交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同时,极富个性的异国音乐元素在生活中也被慢慢的接纳并喜爱,各种音乐风格的出现让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世界潮流,但我们在更多的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便渐渐对我们传统的音乐文化变得陌生,随着社会进程的逐渐加快,传统音乐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就需要我们发掘各种渠道来传承保护它。
  钢琴这一乐器之王虽在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乐器,它有着比传统单旋律乐器更为丰富的和声效果,有着比任何一件乐器都广阔的音域,有着丰富的音色,这使钢琴既能成为独奏乐器也能成为合奏、伴奏乐器,既能与西洋乐器结合,也能与中国的民族乐器融合。练习钢琴不仅可以接触到世界音乐,了解各国人类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大大拓展知识领域;同时,演奏钢琴需要孩子的脑、眼、手、耳、脚以及全身心的配合与协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等等,练习钢琴具有这么多优点,这也正是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可以走进越来越多家庭的原因。所以,如何能将发展传统音乐与钢琴结合起来,利用钢琴来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既能推广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又能有更多的机会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虽然钢琴在中国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最初的单一的模仿,到后来独立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能有如此的发展,除了钢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外,还离不开我国音乐创作者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钢琴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0年-1930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一批海外留学归子的推动之下,中国钢琴乐曲的创作蹒跚起步,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成为中国钢琴史上的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曲,但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十分的单一,但是这些作品开创性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就进入了1930-1949年,创作的探索时期。1934年,俄国的音乐家齐尔品在中国举办了一场名为“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创作大赛”,我国的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凭借一首《牧童短笛》拔得头筹,这首乐曲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齐尔品在欧洲亲自演奏这首作品,并且在日本出版,成为了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乐曲之一。肖友梅、黄自等人也都创作了一些好的钢琴作品,中国钢琴乐曲的民族化风格在这一时期就初步形成了。
  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就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成为中国钢琴作品的高产时期,代表作有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欢饮鼓舞、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生机勃勃的社会面貌。桑桐以内蒙民歌为主题创作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作曲家陈培勋创作了一批传统广东音乐为元素的作品《卖杂货》《旱天雷》《思春》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大多以现成的民间曲调为动机,配上变化的节奏和织体,创作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四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复杂的历史环境,钢琴受到极大限度的约束。一些钢琴家不甘心钢琴就此败落,他们用钢琴在天安门弹奏《白毛女》,改编冼星海的《黄河》成为钢琴协奏曲,成为了这一灰暗时期最经典,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改编传统音乐作品成为主流,例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浏阳河》《绣金匾》、黎海英《夕阳箫鼓》,储望华《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之下,中国钢琴乐曲的创作进入了多元化的第五阶段,既有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改编,也有对民族器乐作品的改编,还有全新创作的钢琴作品。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景象。钢琴创作与中国传統文化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关系,慢慢碰撞出了创作的灵感和火花,并越来越多的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佳作,例如《皮黄》《中国画意》《山晚》《黄河之子》等,钢琴创作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文化,但中国的作曲家将它赋予了传统音乐文化,让它有了新的音乐内涵和审美,中国钢琴音乐在中国广阔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片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的土地上,让世界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我国的作曲家们掌握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巧,他们结合我国各地民族丰富的民歌,舞蹈,戏曲等资源,再融入我国的民族乐器等元素,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变的更加的新颖和丰富,更加地符合我们民族情感的审美需求,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就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民歌与戏曲为例,钢琴是如何对它们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呢?
  首先来看钢琴创作与民歌的融合,民歌是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是一种民间文学。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各地的“花灯”、“花灯戏”、曲牌、琴书、杂曲类中都有很多的民歌,“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等都是又民歌发展改编而来。因此,对民歌素材的汲取是发掘民族文化的一种音乐创作形式,由此而来的钢琴音乐必然会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我国民歌文化形式多元、风格多变、常被钢琴改编的就经常有山歌这种体裁形式。
  山歌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渔村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王怀健《赣风组曲.山歌》就是汲取了广西山歌的素材,进行了多样的调性处理,使质朴的民歌又充满了新颖的音响效果;朱践耳的《南国印象》系列由《花之歌》、《摇篮曲》《童嬉》《情歌》《阿哩哩》五首独立小曲组成,依次取材于布依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和纳西族民歌。著名的《黄河》协奏曲,由钢琴家殷承宗等人创作,就是根据劳动号子改编而来的,而由陈培勋改编的钢琴曲《思春》,就是改编自小调。   再来看钢琴乐曲与中国戏曲的融合,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地区戏曲种类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多样性,为我国优秀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与素材。在我国已有的钢琴作品中,对戏曲的借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戏曲音调的应用。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对戏曲音调的运用非常的灵活自如。作曲家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偏爱和喜好,结合自己的心境,与创作技巧的自由融合。例如,对大段的戏曲唱腔、曲牌音调进行直接的应用,通过中西音乐的碰撞而产生的巨大的张力,或对戏曲音调进行改编和处理,将中西音乐做到无缝衔接。早在1936年,江文也先生就在其《断章小品十六首》的第11首“午后胡琴”中借用了京剧的“二黄”音调,左手持续重复re 和la两个音,与二胡的内外空弦十分的相似。朱晓宇《戏曲组曲.京剧小段》的第一主题以跳音构成旋律,具有京剧西皮腔的旋律特点,第二主题又表现出了二黄腔的腔调特点。
  将传统戏曲的曲式结构应用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板式变奏”与“曲牌连缀”是我国传统音乐常见的曲式结构,也被音乐家创作到了钢琴音乐当中。板式变奏体具有渐变型的形式特点,著名钢琴作品《夕阳箫鼓》就采用此种结构创作而成,作曲家在改编时为了让钢琴曲更加的简洁,在主题旋律的创作上按照板式变奏体的结构原则将其变奏发展。“曲牌连缀体”是指多种不同小曲的连缀,所以曲调比较复杂多变,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等。
  将板式、节奏运用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不同的板式体现不同的唱腔风格,散板的应用就打破了西方固定时值的音乐特点,让音乐节奏更加的富有弹性,也给予表演者一定的二度创作的空间。谭盾钢琴小品《看戏》取材于湖南花鼓戏的唱腔,表现了热辣的高腔与锣鼓笙管的竟唱场面,和声多变节奏跳跃,让人感受到新旧元素碰撞的火花。
  传统音乐元素与钢琴艺术的融合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首先,钢琴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变化,传统音乐的生存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戏曲音乐要不断的变化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钢琴与传统文化的结果,为传统音乐的提供了新的发展舞台,戏曲的独特魅力通过钢琴音乐呈现、继承和发展,让听众们重新认识传统音乐文化。
  其次,传统音乐同样也在推动钢琴藝术民族化发展和融合。不仅可以保持传统音乐的特点,还能让钢琴发挥多声思维的优势,在汲取传统音乐养分的同时,还能拓展自身的艺术空间,从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让钢琴更好的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让教师意识到钢琴教学对传播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将会从事教琴教学的工作,所以,要增强传道受业者的使命感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钢琴音乐创作者进行更多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上千首的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但是现在已然不是钢琴音乐的高产期,而且很多的音乐作品都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其音乐含义,所以,呼吁更多的音乐创作以形成系统的中国钢琴作品教材。
  社会各界要重视中国钢琴音乐的推广。例如在重大赛事曲目安排上,要给予中国作品一定的比例支持,以及鼓励中国钢琴原创音乐,这些都会成为很好的推广途径,让世界各国都有机会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卞萌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华乐出版社  1996
  魏廷格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音乐研究   1983
  辛丰年 钢琴文化三百年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5
其他文献
摘要:法国艺术家丹纳曾在他的《艺术哲学》里这样描述教堂的彩绘玻璃,“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 ,变做紫石英与英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 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由此可见,玻璃花窗在中世纪时期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哥特式 教堂 玫瑰花窗  在巴黎圣母院教堂的正门上方,有一扇大圆形的窗子,窗子整体为玫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与继承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 文人水墨画 青绿山水画
期刊
摘要:文水方言属于晋方言核心地域并州片。本文以文水县城区为调查地点,以文水方言里的时间副词为调查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分类分析的方法并结合文水方言的实际情况,  从位置角度对文水方言时间副词进行归类,描述了不同位置下文水方言时间副词的语义语用特征,以试图找出影响时间副词位置的因素。  关键词:文水方言;时间副词;位置;语义;语用  一、文水方言时间副词的位置  文水方言中的时间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大致有
期刊
摘要:朴素美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审美倾向, 决定一幅绘画作品是否具有朴素美的审美特征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关键词:朴素绘画艺术内容形式  从绘画艺术的内容来看, 如果绘画作品的题材是朴素的, 那么这幅绘画作品大多会体现出朴素美的特征;另外, 主题的选择也会影响到绘画艺术, 画家大多会在社会环境与社会艺术思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内心世界来选择绘画作品的主题。  从绘画作品的形
期刊
摘要:本论文通过进出口贸易特化指数查明特定商品的比较优势;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两国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关系;并通过出口市场强度指数说明两国间贸易结构的依赖度;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说明两国产业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得到以下结果:1.中国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韩国则是在重工业产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较强; 另外韩国在资源型产业上竞争力较弱,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附加值型产 业的竞
期刊
摘要:合唱是声乐表演表现形式之一,合唱训练要从声音练习开始。可见,声音练习对于合唱是多么的重要。合唱要想要达到“调节歌唱状态”的目的,大多数声音练习训练都是横向“模唱”发声与单声部“声音练习曲”一起来作为歌唱之前的一个预备训练。可是,所谓合唱,也就是除了唱是比较重要经外,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合唱中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声音更加的“谐和”、“均衡”、“协调”等,这也是对合唱的最基本的要求。本
期刊
摘要: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摇曳的嫣然,体现了剪纸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夸张性,也让剪纸神话般的走进我的世界,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刻骨的情怀,已经凝成生命。  关键词:剪纸;传承;创新;剪纸创作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一)细致观察,才能下剪有神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它的线条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又可如大笔挥抹。细心观察生活,才能体会一花一世
期刊
摘要:矛盾无处不在,《水浒传》中的唐牛儿和郓哥虽然所占篇幅不多,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小说两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为了能够衬托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这些小人物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被放大化,正确分析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从矛盾本身去分析人物。  关键词:阶级矛盾;阶层矛盾;利益矛盾;唐牛儿;郓哥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部《水浒传》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王朝专制之
期刊
摘要: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突出的民族风格,与西方绘画共同组成了全球两大绘画体系。两者具有较大差异,也存在一定相同点,通过两者交互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绘画艺术体系。因此,本文以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差异为入手点,阐述了中国画色彩发展及演变,分析了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差异。并对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融合发展路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西方绘画  前言  西方绘画艺术主要
期刊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文本教什么上的不确定,本文从教什么角度出发,基于作者自然美的营构与自然美的特征,从文本语言形式入手解读语言形式背后的情感表达,从而确定《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为情感与表达的匹配与同构。  关键词:自然美;教学内容;语言形式;情感表达  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篇目。关于《荷塘月色》的作品主旨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