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通过进出口贸易特化指数查明特定商品的比较优势;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两国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关系;并通过出口市场强度指数说明两国间贸易结构的依赖度;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说明两国产业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得到以下结果:1.中国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韩国则是在重工业产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较强; 另外韩国在资源型产业上竞争力较弱,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附加值型产 业的竞争力较弱。2.两国在出口产品竞争上越来越强。3.两国在化学工业产品、非金属制品、染料、铝及其制品产业在2000年-2015年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而在针织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衣类等产业的互补性一直不强。4.两国具有较强的相互依存度,但是相互依存度越来越低。
In this paper basis of TSI(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ESI(Export Similarity Index) II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and EMI (Export Market Intensity Index)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finds ou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specific commodities through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The export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the third country market is analyzed by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The export market intensity index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dependence of the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is illustra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1.And South Korea in the resources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while China is a high technology value-added typ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2. The two countries on the export competition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3.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products and non-metallic products, and aluminum dyes products industry in 2000-2015 has stro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 the knitwear organic chemicals in plastics and its products garment industries such as strong complementarity has not . 4. Strong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it's less and less interdependence.
關键词:贸易特化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出口市场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Export Market Intensity Index
Ⅰ. 绪论
从2003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2006年开始也成为继日本后的第二大进口对象国。1992年中韩建交后的经济交流和贸易量持续增加,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进口也将持续增加。中韩贸易增长率大大超过了韩国总贸易量的增长率,韩国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度也迅速上升。
对中韩贸易关系中竞争力的研究结果如下,韩胜权和崔章宇(2018年)以中国市场为中心分析了韩国化妆品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关亮、刘宝剑(2018年)根据韩国政府的外交文件,对中国的非政治战略进行了分析。姜尚求(2017年)利用韩中日三国在东盟的贸易特化指数、市场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市场占有率扩张比率-出口类似性深化比率等分析,对韩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启示。在韩中贸易关系中,对农产品的研究可列举李丙勋、欧明根(2014)在中国市场上的农产品进出口现况和出口条件,以及扩大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方案。本研究针对最近韩中两国的出口结构逐渐接近相似并分析竞争关系的研究还不完善这一点,试图进行完善的分析。同时,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实证分析,利用贸易特化指数、出口竞争指数、出口市场密度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分析韩中各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出增进中韩贸易关系合作的可能性。
Ⅱ. 中韩贸易关系
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从1992年中韩建交的63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114亿美元,24年内增加34倍,年均增加率40%以上,但从2005年开始增加率大幅下降,从2006年开始达到年均略高于10%的水平,平均增加率达到23%。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进口增长更快,年均增长26%,而进口年均增长20%。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从2003年和2004年开始逐渐呈现出较高的比率。韩国对华进口自2002年以后持续保持30%的高增长率,超过2007年以后的对华出口增长率。所以中韩贸易增长率大大超过了韩国总贸易的增加率。 1995年和2000年分别占总出口的7.3%和10.7%的对华出口到2006年达到69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1.3%。进口方面1995年和2000年的对华进口为总收入的5.7%和8.0%,2006年为48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5.7%。中国从2003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而且进口也于2007年上半年韩国的对华进口同比增加了34%,占总进口的17.6%的299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进口国。从1995年到2007年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进口国之后,韩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37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韩贸易中方收支为-65亿美元。但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中存在尚未统计的追加部分,主要是经由香港的间接出口的部分。2016年韩国对香港的出口额为36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7%,但其中大部分已重新向中国出口。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实际上是吸收韩国总出口25%以上份额的最大出口市场。
2016年我国对韩国进口1589亿美元,占总进口的10.0%,对韩出口93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4.5%。韩国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5年的7.8%持续上升到2000年的10.3%,而在中国出口中韩国所占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保持在4.5%左右。但贸易国中,韩国的排名在持续上升,2008年韩国超过台湾成为中国第二位进口国。出口方面,排在香港、美国、日本之后的第4位。另外在双边贸易收支方面韩国自1993年以后持续出现顺差,据韩方统计,韩国贸易顺差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达到数十亿美元。但2002年以后大幅增加,2005年达到233亿美元的顶点。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分别为209亿美元和80亿美元呈现减少趋势。中国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貿易顺差国。根据中国的统计中国的贸易对象国贸易赤字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450亿美元。韩国是继台湾后名列第二的贸易赤字国。据中方统计2007年以来,对韩贸易收支出现减少。从2007年到2013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收支有所增加,但到2015年和2016年再次呈现减少趋势。
20世纪90年代韩国主要出口钢铁、石化而不是农产品、矿物燃料(煤炭等)和纤维等;截至2015年两国进出口在产业用电子产品和电子零部件、钢铁、家用电子产品等方面所占比重较高。以电子工业为中心,向以广泛范围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为中心的结构转变。只是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与其说是以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之间出现的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水平产业内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不如说是以同一产业内的质量、技术水平或价格存在差异的商品交易“垂直产业内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产品所体现的技术水平整体上明显提高,其上升幅度在韩国进口商品中更大。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中间材料的比重很高,特别是在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中,中间材料所占的比为80%。这比中间材料在中国总收入中占60%左右的水平还要明显,这说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特点。该比重一度呈下降趋势,但最近随着中间材料出口的剧增正在反弹。中间材料出口中半成品的比重下降配件的比重上升,从而支撑了中国国内附加值的上升现象。此外逐渐上升的最终材料的比重随着最近中间材料出口的剧增有所下降。截至2015年占总出口20%左右的最终材料出口中,资本产品的比重正在进一步提高,而消费品的比重则逐渐下降略高于3%,处于较低水平。
在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中,中间材料所占的比重较高,这表明中韩贸易与全球生产网络相连。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和通过WTO等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许多跨国公司把细分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布局到最佳状态的过程中,中国拥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工业用地,加上这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优惠等基础上的传统因素,近10多年来外商投资达到7000亿美元,在中国主要地区形成了众多外企及相关中国企业组成的产业集聚区。他指出,由此产生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的“集中效应”。因此,中国不仅在纺织、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在集中利益较大的组装型电器电子产业上,具备了世界级的出口竞争力。成为面向世界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基地。与此相关,韩国、日本、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将最终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的同时,起到了提供核心中间材料的作用。因此,中国对美国、欧洲等世界的出口剧增,韩国等周边国家能向中国增加中间材料的出口。韩国对华进口商品中,中间材料的比重最高,但不到60%;最终消费材料的比重2015年虽然下降但超过17%。以农水产品为中心的初级产品进口超过30亿美元,绝对额不少但比重持续下降为6%左右。
在中韩贸易中包括在中国投资韩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中国贸易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对韩国进口的72.8%来自外资企业,对韩出口55.5%也是外企推动,而且这一比重持续上升,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上述在中国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其中由韩国企业投资的当地法人从母企业进口核心原材料,并在中国进行最终加工后出口到美国等第三国市场或再向韩国出口的企业内贸易(intra-firm trade)占了很高的比重。
另外,最近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通过国内生产的韩国产进口的替代正在持续扩大,特别是纺织品、钢铁、电子等行业的进口正表现这一特点。这与最近韩国对中国的出口相比进口的增加更快,贸易顺差也在减少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确认这一点。
Ⅲ. 中韩产业别竞争力比较分析
1. 贸易特化指数
以下是对2000年至2015年韩国前30位进出口商品贸易特化指数的分析结果。从韩国的情况来看,出口商品中造船产业是非常突出的。HS89(船舶)的贸易特化指数在2000年是0.9541显示为第1位,2005年-2015年期间一直是第2位总的来说贸易特化指数是比较大的。 从表<3>可以看出韩国进出口产品中89(船舶)、60(针织品)、87(铁路,轨道以外的车辆及其零件和零件)、54(人造纤维)、39(塑料及其制品)等产品在2000年到2015年间一直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59(工业用纺织品)产品在2000年到2010年间具有很高的竞争力,但是到了2015年就跌出了30大进出口商品的范围,这说明到2015年该产业的竞争力变得很弱了。然而韩国在27(矿物燃料,矿物油,它们的蒸馏物,沥青物质,矿物蜡)、3(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71( 珍珠,贵石,镀金,镀金,镀金,仿真身边装饰用品,铸币)、72(钢铁)、70(玻璃及玻璃制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数值为负数,也就是说韩国在这几种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弱。<表4>中国30大进出口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到2015年间中国在63(纺织品,布景,中高档纺织品)、61(针织衣物品),95(玩具),69(陶瓷)、89(船舶)产品具有很高的竞争力,16产品只是在2000年的数值很高,在以后的顺位中就消失了。这是因为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在WTO规则下16产品原本的价格优势没有了。
<表4>的下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27(矿物燃料,矿物油,它们的蒸馏物,沥青物质,矿物蜡)、29(有机化学品)、90(光学机器,照相器械等)、39(塑料及其制品)、85(电器及其零件)等产品的数值均为负值或很小,这说明这几种产品的竞争力很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87产品和85产品。87产品在2000年和2005年的数值均表现为正值,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就变成了负值,是因为中国对该产品的巨大内需的导致的。而85产品则相反,该产品在2000年和2005年的数值均为负,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就變成了正值,而且逐年增加,这是因为中国该产业的技术进步,使得85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比如63(其他纺织品,布景,中高档纺织品),62(衣类),95(玩具,运动器械及其零件)产品。而韩国在89(船舶),60(针织品),87(铁路,轨道以外的车辆及其零件和零件),54(人造纤维),39(塑料及其制品)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产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较强。同时两国的89产业的数值都比较高,说明两国的船舶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强,可以初步看出两国在船舶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另外韩国在资源型产业上竞争力较弱,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附加值型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2. 出口相似度指数
<表5>数据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5年的ESI数值逐年增长,这说明两国的产品出口相识度越来高,也就是说两国在出口产品竞争上越来越强。通过观察表3和表4中61(针织衣物)、54(人造纤维)、89(造船)产品可以得到证实,两国的针织衣物产品在2000年和2005年都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针织衣物产品就消失在韩国前30进出口商品的序列中,同时中国的针织衣物产品2000年到2015年的竞争力却没有太大变化。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人造纤维产品的竞争力也在逐渐的接近和超越韩国。同样,中韩两国造船产业的竞争力在2000年和2005年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和2015年的数据基本一样了。也就是说韩中两国的出口产业相识度增加了,竞争力增强了。
3. 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韩前30贸易产品占中韩贸易额的93.6%,通过分析中韩30大进出口产品来了解中韩产业的互补性具有代表意义。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6>所示,总的来看2000年到2015年两国在38(各种化学工业产品)、83(非金属制品的各种制品)、55(人造纤维)、32(染料,颜料,油漆,粉刷和墨)、76(铝及其制品)等产品的互补性较强,其中76产品的互补性逐年增强。在60(针织品)、33(精油、类脂醇、配方香精、化妆品和化妆品)、39(塑料及其制品)、62(衣类)、29(玻璃化学制品)产业上互补性较差,其中62产业逐年减弱。单独从时间轴上看,有些产品在2000年具有很强互补性但是到了2015年互补性变弱甚至跌出了前30的顺位,例如71(珍珠,贵石。镀金,镀金,镀金,仿真身边装饰用品,铸币)、72(钢铁)产品等。反过来也有一些产业2000年互补性较弱,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的互补性变强了,例如48(纸和纸板,造纸纸浆,或纸板制品)产业。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韩两国在38(各种化学工业产品)、83(非金属制品的各种制品)、32(染料,颜料,油漆,粉刷和墨)、76(铝及其制品)产业在2000年-2015年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而在60(针织品)、29(有机化学品)、39(塑料及其制品)、62(衣类及其原料)等产业的互补性一直不强。
4. 出口市场强度指数
中韩两国的出口市场强度指数2000年-2015年全部大于1,这说明两国的贸易相互依存,2000年-2015年的出口市场强度指数韩国比中国的更大,这个结果说明中国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赖韩国。从<表7>的数值可以看到,从2000年-2015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市场密度指数是逐年减少,中国也一样。这说明两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低。
Ⅳ. 结论
本文通过进出口贸易特化指数查明特定商品的比较优势,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两国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关系。并通过出口市场强度指数说明两国间贸易结构的依赖度,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说明两国产业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得到以下结果:1. 中国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韩国则是在重工业产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较强; 另外韩国在资源型产业上竞争力较弱,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附加值型产业的竞争力较弱。2. 两国在出口产品竞争上越来越强。3. 两国在化学工业产品、非金属制品、染料、铝及其制品产业在2000年-2015年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而在针织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衣类等产业的互补性一直不强。 4. 两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低。 而从2000年到2015年的发展轨迹来看,韩中贸易总体上不断增长,贸易结合程度不断提高,韩中两国已经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韩中双边贸易则是产业间互补为主,2000年-2015年间韩国则是以贸易顺差为主。韩中间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也在逐年增加,主要有89造船业,54人造纤维,而在大范围的金属制品和化学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都具有很高的互补性。
基于韩中贸易中存在互补性也有一些竞争性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对于双方竞争力较为激烈的产品中国需要调整贸易结构和扩大内需市场,避免产业内竞争,导致两国福利降低。同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韩中两国应该继续根据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加强本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如韩国的60针织品产品、中国的61针织衣物产品,充分利用双边贸易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李谷成·卢毓·尹朝静,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期第110期 2014年第2期(2014), pp.61-67.
徐啸琼·蔡冬梅, 「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33卷第1期(2016), pp.15-22.
王三兴, 「基于Probit模型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2012年 第2期(2012), pp.72-80.
朱荃·蔡武, 「两岸双边贸易互补性强弱及其性质的动态研究」, 『首都經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2014), pp.50-57.
???, 「ASEAN?? ?? ????? ??」, 『??????』, ?15? ?2?(2007). pp.119-143.
??·???, 「??? ??? ???? ?? ??」, 『?????』, ?48?(2018), pp.647-668.
???·???, 「??? ?? ??? ???? ?? ??」,『??????』, ?4? ?1?(2018), pp.125-150.
中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韩国贸易协会 http://www.kita.net/
In this paper basis of TSI(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ESI(Export Similarity Index) II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and EMI (Export Market Intensity Index)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finds ou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specific commodities through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The export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the third country market is analyzed by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The export market intensity index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dependence of the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is illustra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1.And South Korea in the resources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while China is a high technology value-added typ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2. The two countries on the export competition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3.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products and non-metallic products, and aluminum dyes products industry in 2000-2015 has stro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 the knitwear organic chemicals in plastics and its products garment industries such as strong complementarity has not . 4. Strong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it's less and less interdependence.
關键词:贸易特化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出口市场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Export Market Intensity Index
Ⅰ. 绪论
从2003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2006年开始也成为继日本后的第二大进口对象国。1992年中韩建交后的经济交流和贸易量持续增加,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进口也将持续增加。中韩贸易增长率大大超过了韩国总贸易量的增长率,韩国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度也迅速上升。
对中韩贸易关系中竞争力的研究结果如下,韩胜权和崔章宇(2018年)以中国市场为中心分析了韩国化妆品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关亮、刘宝剑(2018年)根据韩国政府的外交文件,对中国的非政治战略进行了分析。姜尚求(2017年)利用韩中日三国在东盟的贸易特化指数、市场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市场占有率扩张比率-出口类似性深化比率等分析,对韩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启示。在韩中贸易关系中,对农产品的研究可列举李丙勋、欧明根(2014)在中国市场上的农产品进出口现况和出口条件,以及扩大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方案。本研究针对最近韩中两国的出口结构逐渐接近相似并分析竞争关系的研究还不完善这一点,试图进行完善的分析。同时,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实证分析,利用贸易特化指数、出口竞争指数、出口市场密度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分析韩中各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出增进中韩贸易关系合作的可能性。
Ⅱ. 中韩贸易关系
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从1992年中韩建交的63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114亿美元,24年内增加34倍,年均增加率40%以上,但从2005年开始增加率大幅下降,从2006年开始达到年均略高于10%的水平,平均增加率达到23%。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进口增长更快,年均增长26%,而进口年均增长20%。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从2003年和2004年开始逐渐呈现出较高的比率。韩国对华进口自2002年以后持续保持30%的高增长率,超过2007年以后的对华出口增长率。所以中韩贸易增长率大大超过了韩国总贸易的增加率。 1995年和2000年分别占总出口的7.3%和10.7%的对华出口到2006年达到69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1.3%。进口方面1995年和2000年的对华进口为总收入的5.7%和8.0%,2006年为48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5.7%。中国从2003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而且进口也于2007年上半年韩国的对华进口同比增加了34%,占总进口的17.6%的299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进口国。从1995年到2007年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进口国之后,韩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37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韩贸易中方收支为-65亿美元。但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中存在尚未统计的追加部分,主要是经由香港的间接出口的部分。2016年韩国对香港的出口额为36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7%,但其中大部分已重新向中国出口。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实际上是吸收韩国总出口25%以上份额的最大出口市场。
2016年我国对韩国进口1589亿美元,占总进口的10.0%,对韩出口93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4.5%。韩国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5年的7.8%持续上升到2000年的10.3%,而在中国出口中韩国所占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保持在4.5%左右。但贸易国中,韩国的排名在持续上升,2008年韩国超过台湾成为中国第二位进口国。出口方面,排在香港、美国、日本之后的第4位。另外在双边贸易收支方面韩国自1993年以后持续出现顺差,据韩方统计,韩国贸易顺差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达到数十亿美元。但2002年以后大幅增加,2005年达到233亿美元的顶点。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分别为209亿美元和80亿美元呈现减少趋势。中国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貿易顺差国。根据中国的统计中国的贸易对象国贸易赤字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450亿美元。韩国是继台湾后名列第二的贸易赤字国。据中方统计2007年以来,对韩贸易收支出现减少。从2007年到2013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收支有所增加,但到2015年和2016年再次呈现减少趋势。
20世纪90年代韩国主要出口钢铁、石化而不是农产品、矿物燃料(煤炭等)和纤维等;截至2015年两国进出口在产业用电子产品和电子零部件、钢铁、家用电子产品等方面所占比重较高。以电子工业为中心,向以广泛范围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为中心的结构转变。只是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与其说是以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之间出现的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水平产业内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不如说是以同一产业内的质量、技术水平或价格存在差异的商品交易“垂直产业内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产品所体现的技术水平整体上明显提高,其上升幅度在韩国进口商品中更大。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中间材料的比重很高,特别是在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中,中间材料所占的比为80%。这比中间材料在中国总收入中占60%左右的水平还要明显,这说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特点。该比重一度呈下降趋势,但最近随着中间材料出口的剧增正在反弹。中间材料出口中半成品的比重下降配件的比重上升,从而支撑了中国国内附加值的上升现象。此外逐渐上升的最终材料的比重随着最近中间材料出口的剧增有所下降。截至2015年占总出口20%左右的最终材料出口中,资本产品的比重正在进一步提高,而消费品的比重则逐渐下降略高于3%,处于较低水平。
在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中,中间材料所占的比重较高,这表明中韩贸易与全球生产网络相连。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和通过WTO等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许多跨国公司把细分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布局到最佳状态的过程中,中国拥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工业用地,加上这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优惠等基础上的传统因素,近10多年来外商投资达到7000亿美元,在中国主要地区形成了众多外企及相关中国企业组成的产业集聚区。他指出,由此产生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的“集中效应”。因此,中国不仅在纺织、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在集中利益较大的组装型电器电子产业上,具备了世界级的出口竞争力。成为面向世界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基地。与此相关,韩国、日本、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将最终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的同时,起到了提供核心中间材料的作用。因此,中国对美国、欧洲等世界的出口剧增,韩国等周边国家能向中国增加中间材料的出口。韩国对华进口商品中,中间材料的比重最高,但不到60%;最终消费材料的比重2015年虽然下降但超过17%。以农水产品为中心的初级产品进口超过30亿美元,绝对额不少但比重持续下降为6%左右。
在中韩贸易中包括在中国投资韩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中国贸易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对韩国进口的72.8%来自外资企业,对韩出口55.5%也是外企推动,而且这一比重持续上升,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上述在中国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其中由韩国企业投资的当地法人从母企业进口核心原材料,并在中国进行最终加工后出口到美国等第三国市场或再向韩国出口的企业内贸易(intra-firm trade)占了很高的比重。
另外,最近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通过国内生产的韩国产进口的替代正在持续扩大,特别是纺织品、钢铁、电子等行业的进口正表现这一特点。这与最近韩国对中国的出口相比进口的增加更快,贸易顺差也在减少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确认这一点。
Ⅲ. 中韩产业别竞争力比较分析
1. 贸易特化指数
以下是对2000年至2015年韩国前30位进出口商品贸易特化指数的分析结果。从韩国的情况来看,出口商品中造船产业是非常突出的。HS89(船舶)的贸易特化指数在2000年是0.9541显示为第1位,2005年-2015年期间一直是第2位总的来说贸易特化指数是比较大的。 从表<3>可以看出韩国进出口产品中89(船舶)、60(针织品)、87(铁路,轨道以外的车辆及其零件和零件)、54(人造纤维)、39(塑料及其制品)等产品在2000年到2015年间一直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59(工业用纺织品)产品在2000年到2010年间具有很高的竞争力,但是到了2015年就跌出了30大进出口商品的范围,这说明到2015年该产业的竞争力变得很弱了。然而韩国在27(矿物燃料,矿物油,它们的蒸馏物,沥青物质,矿物蜡)、3(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71( 珍珠,贵石,镀金,镀金,镀金,仿真身边装饰用品,铸币)、72(钢铁)、70(玻璃及玻璃制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数值为负数,也就是说韩国在这几种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弱。<表4>中国30大进出口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到2015年间中国在63(纺织品,布景,中高档纺织品)、61(针织衣物品),95(玩具),69(陶瓷)、89(船舶)产品具有很高的竞争力,16产品只是在2000年的数值很高,在以后的顺位中就消失了。这是因为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在WTO规则下16产品原本的价格优势没有了。
<表4>的下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27(矿物燃料,矿物油,它们的蒸馏物,沥青物质,矿物蜡)、29(有机化学品)、90(光学机器,照相器械等)、39(塑料及其制品)、85(电器及其零件)等产品的数值均为负值或很小,这说明这几种产品的竞争力很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87产品和85产品。87产品在2000年和2005年的数值均表现为正值,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就变成了负值,是因为中国对该产品的巨大内需的导致的。而85产品则相反,该产品在2000年和2005年的数值均为负,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就變成了正值,而且逐年增加,这是因为中国该产业的技术进步,使得85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比如63(其他纺织品,布景,中高档纺织品),62(衣类),95(玩具,运动器械及其零件)产品。而韩国在89(船舶),60(针织品),87(铁路,轨道以外的车辆及其零件和零件),54(人造纤维),39(塑料及其制品)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产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较强。同时两国的89产业的数值都比较高,说明两国的船舶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强,可以初步看出两国在船舶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另外韩国在资源型产业上竞争力较弱,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附加值型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2. 出口相似度指数
<表5>数据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5年的ESI数值逐年增长,这说明两国的产品出口相识度越来高,也就是说两国在出口产品竞争上越来越强。通过观察表3和表4中61(针织衣物)、54(人造纤维)、89(造船)产品可以得到证实,两国的针织衣物产品在2000年和2005年都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针织衣物产品就消失在韩国前30进出口商品的序列中,同时中国的针织衣物产品2000年到2015年的竞争力却没有太大变化。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人造纤维产品的竞争力也在逐渐的接近和超越韩国。同样,中韩两国造船产业的竞争力在2000年和2005年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和2015年的数据基本一样了。也就是说韩中两国的出口产业相识度增加了,竞争力增强了。
3. 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韩前30贸易产品占中韩贸易额的93.6%,通过分析中韩30大进出口产品来了解中韩产业的互补性具有代表意义。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6>所示,总的来看2000年到2015年两国在38(各种化学工业产品)、83(非金属制品的各种制品)、55(人造纤维)、32(染料,颜料,油漆,粉刷和墨)、76(铝及其制品)等产品的互补性较强,其中76产品的互补性逐年增强。在60(针织品)、33(精油、类脂醇、配方香精、化妆品和化妆品)、39(塑料及其制品)、62(衣类)、29(玻璃化学制品)产业上互补性较差,其中62产业逐年减弱。单独从时间轴上看,有些产品在2000年具有很强互补性但是到了2015年互补性变弱甚至跌出了前30的顺位,例如71(珍珠,贵石。镀金,镀金,镀金,仿真身边装饰用品,铸币)、72(钢铁)产品等。反过来也有一些产业2000年互补性较弱,但是到了2010年和2015年的互补性变强了,例如48(纸和纸板,造纸纸浆,或纸板制品)产业。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韩两国在38(各种化学工业产品)、83(非金属制品的各种制品)、32(染料,颜料,油漆,粉刷和墨)、76(铝及其制品)产业在2000年-2015年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而在60(针织品)、29(有机化学品)、39(塑料及其制品)、62(衣类及其原料)等产业的互补性一直不强。
4. 出口市场强度指数
中韩两国的出口市场强度指数2000年-2015年全部大于1,这说明两国的贸易相互依存,2000年-2015年的出口市场强度指数韩国比中国的更大,这个结果说明中国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赖韩国。从<表7>的数值可以看到,从2000年-2015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市场密度指数是逐年减少,中国也一样。这说明两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低。
Ⅳ. 结论
本文通过进出口贸易特化指数查明特定商品的比较优势,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两国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关系。并通过出口市场强度指数说明两国间贸易结构的依赖度,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说明两国产业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得到以下结果:1. 中国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韩国则是在重工业产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较强; 另外韩国在资源型产业上竞争力较弱,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附加值型产业的竞争力较弱。2. 两国在出口产品竞争上越来越强。3. 两国在化学工业产品、非金属制品、染料、铝及其制品产业在2000年-2015年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而在针织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衣类等产业的互补性一直不强。 4. 两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低。 而从2000年到2015年的发展轨迹来看,韩中贸易总体上不断增长,贸易结合程度不断提高,韩中两国已经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韩中双边贸易则是产业间互补为主,2000年-2015年间韩国则是以贸易顺差为主。韩中间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也在逐年增加,主要有89造船业,54人造纤维,而在大范围的金属制品和化学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都具有很高的互补性。
基于韩中贸易中存在互补性也有一些竞争性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对于双方竞争力较为激烈的产品中国需要调整贸易结构和扩大内需市场,避免产业内竞争,导致两国福利降低。同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韩中两国应该继续根据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加强本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如韩国的60针织品产品、中国的61针织衣物产品,充分利用双边贸易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李谷成·卢毓·尹朝静,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期第110期 2014年第2期(2014), pp.61-67.
徐啸琼·蔡冬梅, 「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33卷第1期(2016), pp.15-22.
王三兴, 「基于Probit模型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2012年 第2期(2012), pp.72-80.
朱荃·蔡武, 「两岸双边贸易互补性强弱及其性质的动态研究」, 『首都經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2014), pp.50-57.
???, 「ASEAN?? ?? ????? ??」, 『??????』, ?15? ?2?(2007). pp.119-143.
??·???, 「??? ??? ???? ?? ??」, 『?????』, ?48?(2018), pp.647-668.
???·???, 「??? ?? ??? ???? ?? ??」,『??????』, ?4? ?1?(2018), pp.125-150.
中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韩国贸易协会 http://www.ki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