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德育微课落实班级常规管理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改变目前的德育现状,中山火炬开发区香晖园小学开发了校本德育微课程,对学生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德育微课程遵循了德育原则,整合了资源,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德育微课程立足于“微小”形式新,立足于“生活”理念新,立足于“当下”内容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德育;微课程;班级管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中山市火炬开发区香晖园小学秉承“幸福,让你我幸福”的核心教育追求,用心思考,潜心探索,精心实施,开展校园德育微课程,为生命的自由、快乐绽放,培育一方沃土。这一微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是“关怀教育”理念下让德育变得有效的新举措,符合现实教育发展的需求,与国家的教育课程改革一脉相承。
  一、以课程为依托,构建德育新平台
  (一)课程的演变
  微课程的前身,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小结。当时,学校每天由德育主管、值日老师、值日生对各班学生每天在校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内容包括学生仪容仪表、班级内务、好人好事等,每天检查的结果向全体老师公布,在周一升旗仪式后由值周行政将全校一周情况做口头的小结,并将评分情况在先进班评比公布栏公布。
  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查的目标是学生,但最终评价的结果指向班级,降低了学生个体的感受;在全校性的小结过程中,师生人数多,内容简短,涵盖面小;一周一次,反馈滞后,缺少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内容比较单一;口头的传递容易造成部分信息的缺失;如果时间过长,学生感到不耐烦,更容易起反效果等。
  综合考虑,应寻找更合适的做法,让学校的德育有更新的形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活。于是,将升旗后的总结转移到课前,将主要阵地从操场转移到教室,将教育过程分解到各个班级,让教育者从主要的行政转变成各班老师、干部甚至普通学生;随后,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让教育的内容变得更鲜活,开始在语言上下功夫,将单纯的指示性语言转变向图文并茂的解说引导,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诗意的感受。而后,又结合“校园之星”评选、“班级风采”展示、创建文明城市热点话题等内容,将单一的常规工作变成多元的教育活动。
  (二)课程研发的现实意义
  1. 是基于改变德育现状的需要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虽然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不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有许多,如社会环境、育人者的价值观、德育阵地建设等。
  在日常的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随意”的尴尬局面,存在着“教育时间随意性”“教育内容分散性”“教育方法单一性”等弊端。
  老师们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时间得不到保证,空间狭小,方式方法单一。很多时候只是匆匆忙忙地对孩子进行观念的灌输,在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中,往往只能触及“知”的层面,学生只是懂得什么是“德”,但是学生却没有对这些认知产生认同,形成动力,转化为行动。
  基于此,香晖园小学开展了德育微课程,努力改变上述德育弊端,使学校德育定时、定点、定向,从而让学生具有“定力”。
  2. 是基于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的需要
  近十年,我国德育理念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些理念都“更加重视彰显人的主体价值和生命意义,突出德育的生活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道德主体对道德的理解、体验、建构与践履。”
  在这些研究的引导下,众多学校也纷纷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目标,制定本校的办学策略,提出各自的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营造学校特色。
  为了落实学校“关怀教育”理念。香晖园小学在经过四年的孕育和发展后,确立了“关怀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学会关怀,让你我幸福”为核心追求,以“培养会学习、懂关怀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试图通过德育微课程的研究,从侧面落实这一价值目标。
  3. 是基于新时期育人的需要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意味着现代人清晰地认识到育人的根本在课程。
  从西方教育史来看,人们把课程看作是教育运行的通道、跑道。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主要产品,是学校联结学生的纽带,是学校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手段。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而展开。
  虽然也有诸如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课程,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学校而言,开发、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实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育须与时俱进。微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具备新时代特征的产物。其区别于传统课程的地方既在于能以短小精简的内容更高效合理地安排教育时间,又在于以图文并茂甚至加上声音的组合创新了形式,更在于与信息技术平台的紧密结合。这些,显然更符合信息传递科学化的特点、现代教育需要走向信息化的现状。
  基于此,香晖园小学开展的德育微课程,力图为孩子的成长铺就一条可触可摸的道路。
  (三)微课程内容
  微课程以2010年版PPT的视频格式为主要形式,设置了“今日大事”“爆料大搜寻”“校园之星”等栏目。各栏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今日大事:报道国内外以及校内外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关注时事,关注身边的大事。
  爆料大搜寻:对各类现象进行捕捉,既有节约用水的学生榜样,又有辛勤工作的老师身影。既有反映优良品质的个人典型,也有反映集体风貌的班级展示。既有正面积极的行为,也会曝光不良行为。
  校园之星:各班推荐表现优秀的学生,分设“读书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助人之星”等各类校园之星,介绍先进事迹,聚集正能量。   班级风采:展示先进班集体的风貌风采。
  负责编辑的老师在各个栏目之后或进行适当点评,进行正向引导;或进行提问,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
  (四)微课程的实施
  1. 课程研发:由学校德育处组织研讨,制定规则,设定栏目,每天由值周行政、值日教师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来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视频。
  2. 实施策略:每周根据实际情况由年级组长将当天制作完成的微课上传到学校服务器公共文件夹,每周三早读的晨会由班主任在教室网络终端上登录服务器,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向全体学生授课。
  3. 实施时间:固定的时间是课程实施的保证。为了确保微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规定每周三早读时间作为本课程实施的时间。
  4. 课程对象:全校所有的学生为课程实施对象。
  5. 课程监测: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德育处每天安排相应的行政到班级进行监测督促,保证此项课程的真正有效开展。
  6. 课程评价:把微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星级文明班级评比相结合,有效促进课程评价,保证了课程的效果。
  (五)微课程的实施效果
  实施微课程两年来,班级常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5年5月28日上午,香晖园小学面向全市举行了主题为“关怀入微,香晖满园”德育亮点展示活动。与会领导及各校教师代表欣赏了《我们一起来读书吧》、《今天我值日》、《正确佩戴红领巾》、《做好课前准备》、《人无信不立》等微课程。新颖的形式、突出的效果让大家赞叹不已。中山市教育体育局德育科廖诚科长认为香晖园小学的“微”课程德育一言一行总关情,一事一景皆育人,是中山的创新之作、开拓之举。
  这一微课程在师生中也同样受欢迎。班主任老师都表示在各个方面有了抓手,在教育过程中不再是单一枯燥地强调道理,学生能自行对照相关内容进行同伴间的自我教育,认为常规管理工作中方方面面的教育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主要原因是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学习,好看,有目标,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榜样,而且学生们也反映自己能出现在课程中,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二、以科学为基础,力求可持续发展
  任何教育都应遵循科学,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因此,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皆以科学为基础。
  (一)遵循德育原则
  本课程遵循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知行统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原则。
  如以《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为纲要,正面说理,循循善诱,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同时,注意抓典型,在学生集体中树立榜样,为周围学生提供学习、模仿和赶超的目标。遵循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既用事实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和说理教育,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又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向正确、健康的方向转化。
  (二)注重资源整合,形成合力
  1. 结合时代热点,建设精神文明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上级的工作要求,将全国好人评选、道德楷模、志愿服务、环境保护、主题月活动等内容与学校的好人好事、一日大事等内容结合,通过微课程的跟踪报道、编辑点评,进行全面的教育。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过后,利用镜头进行回顾,让学生评议,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 结合常规工作,促进行为养成
  在微课程中,设置报料大搜索栏目,发动老师、学生对身边的各类现象进行捕捉,每天一报,长抓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常规工作进行督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引导“内化”,转变行为
  课程不只反映事件,还配有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的评论,引导学生弘扬、践行“真善美”的美德,有的时候还提出互动式的要求,如“和你身边的同学一起谈谈你做过的好事吧”“向帮助过你的同学说场谢谢吧”等。经过学生内心的体验、感悟,心灵的碰撞,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感动,着力把融于心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升华为道德的选择、行为。
  老师和学生捕捉微型真实的道德现象,并反思、解答这些道德现象,让学生的心智活动和内在情感、信念通过身边的小事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四)为全员育人提供可能
  全员育人,是德育工作取得突破的重大方向性原则。但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职务不同,观念差异,水平不一,其参与教育的效果也不一样。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分工,调动了非班主任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德育的素材,参与微课程的制作,不但减轻了部分行政、班主任教师的工作,也更大程度上提升了非班主任老师的成就感。在值日工作检查中,明显发现这部分教师在课间对学生的教育更主动更积极。
  更有意思的是,当常态化的微课程开展以后,部分班主任老师创造性地使用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与评价,既培养了学生干部甚至普通学生的能力,更将许多被教育者都变成了参与实施教育的引导者。长期发展下去,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德育的主体、主导,真正地实现全员育人。
  三、以创新为追求,打造德育新特色
  微课程的创新之处可归纳为“三新”。
  1. 立足于“微小”形式新
  此课程每个栏目的设置:多幅图配50字内的解说,语言要求平白易懂得,提倡富有诗意。如赞美身边的礼仪队员,以图配上一首小诗,而非简单的“你真棒”。每周用短短的10—15分钟时间开展,可以齐读共诵编辑老师写下的优美文字,学生参与拍摄的精彩瞬间可以形象地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灵。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可以形式多样,一改德育只是片面地、枯燥地灌输大道理的不足。
  2. 立足于“生活”理念新
  “立足生活”是德育课程有效性的出发点。德育微课程反映的是发生在学生中的人和事,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会有陌生感,这有利于产生共鸣,增强了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如在课程中选用各班国旗手训练的“你是身边的一道彩虹”来推行爱国主义教育。选材着眼点虽小,但内涵深刻,让学生愉悦、主动地关注、反思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彰显主体道德实践的魅力、人性的光辉和人生价值的肯定,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命气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 立足于“当下”内容新
  教育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点:一是针对性,二是时效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有着很深的体会:如果及时批改学生练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辅导,并当堂解决问题,其效果远比广撒网、多作业要好。德育工作其实也如此。德育的内容相当广泛,而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普遍存在,有针对性的教育显然能更省时、省力、省心。因此,在微课程中采用的是每天学生生活当中出现的材料,无论是张丽莉事迹介绍,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复兴的讲话摘要,又或是本校志愿服务队慰问孤寡老人,学校体育节上的道德风尚奖等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关心的素材,具有很强的即时性、适合性、针对性。
  德育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德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清晰化,使德育不再游离生活,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材资源、网络资源、校本资源、校外资源等等,一草一木皆资源。走进数学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内容丰富多彩,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教育只有加强同社会生活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充分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关注课程资源的生命力,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
【摘 要】从教学实践中可知,道德行为存在“问题”的三大类典型的学生都有着自身的身心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依据其心理外部和内部的特征,施教者可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讲究批评方法这三方面判定策略。坚信教育本身就无立竿见影之效,而具有迟效性。作为教育者,应发挥自身人格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始终如一,诲人不倦,坚信教育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问题;人格;教育  一、背景分析  陕西省安
【摘 要】当下是高科技数码时代,如何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更有趣、更生动、更可爱,值得每位英语教师深思和探究。多媒体应成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激情中掌握知识,获得学习英语的技能。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英语;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
【摘 要】 本文结合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数学学习领域》对康轩版教材内容编排与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康轩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具有如下特色:设置动手操作环节加强学生自身体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突出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连结;例题习题安排合理;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充分开发网络资源,注重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科书栏目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这些特色对大陆地区数学课程发展与教师教学提供了
【摘 要】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资源,引导课堂氛围,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动态资源;生成;利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将品德教育课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
【摘 要】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学校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举足轻重。教师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课堂内以及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中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言传身教;家校合作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向来十分推崇一个“礼”字,这使得在中国的教育中,礼仪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
【摘 要】我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和市、区、镇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番禺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统领,以《福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为蓝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广州市番禺区“上品教化”教育理念,以深化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努力提高学校的教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它,让数学文化去滋润我们的课堂,把数学学习与文化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生活经验
【摘 要】拓展性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语文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教学目标和偏离学科特点的问题,审视剖析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拓展性阅读立足于语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学科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