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阅读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bey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育专家也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思维是阅读的核心与主体,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语文学习就是阅读思维的旅行,一方面是“读得懂”,就是用思维去释义;另一方面是“说得明”,就是用思维去表达。
  有质量的思维是真正阅读的前提,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才能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透彻,学有所得。因此,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以思維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必然追求。
  一、定位引起思维波动的起始点,选择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
  学习的真正发生是指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这里的已有基础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学习策略、情感体悟等各方面的现实基础。充分把握学生的现实基础就可以避开学生已懂的,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了学生也不懂的内容,就可以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能引起学生思维波动的起始点。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为例,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学生有阅读这类散文的初步基础。从阅读策略上来看,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听其言、看其貌、观其行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写作策略上看,学生也有过多次写人习作的练习,知道写人要通过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去描写,知道要通过事例去刻画人。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学内容的定位就显得较浅,学生的思维也没有进一层的深入,学习的有效度自然是不够的。
  那么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应该学习什么呢?通过钻研教材就会发现,学生能掌握的是:抓住人物主要特点进行外貌描写,但把外貌置入情境,随着情节的发展进行多次外貌描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写人文章中对话描写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用的,但根据要表现的人物特点有选择地呈现对话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基于这个学习起点,我们就可以建构“作者描写外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扫路人把作者请进屋里,沏了一壶茶,应该谈了很长时间,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三句对话”这两个话题。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要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因为有需要,教学才有存在的必要。明确学习的真正起点,就是探到了学习的真实“坐标”,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使目标更加集中,内容更加简明扼要,学习就会真正发生。
  二、捕捉激发思维跳跃的兴趣点,组织学习需要的实践活动
  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捕捉汉语言文字本身所独有的文化张力和艺术魅力,从而唤醒儿童学习的兴趣。要研究儿童,就要用贴近儿童的方式去激发儿童学习思维。教师应将“深入”的内容“浅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软着陆”,努力把一个个“学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有趣,用简单的方式,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感悟扫路人“享受工作”“豁达开朗”的心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是否真的累这一观点学生产生了分歧,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于是笔者就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从文中找根据进行辩论。认为老人应该累的学生不仅从文中找出了形容峰高、峰险的句子,还找出了作者和游人的表现来加以说明;而认为老人不累的学生则找出了扫路人“轻轻松松”“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的内容来说明,并且说老人因为天天扫路身体得到了锻炼,已经适应了扫路生活。
  随着辩论不断地深入,学生明白了老人感觉不累的原因在于他喜爱这份工作,在老人眼里这是工作又是一种享受,最终得出了“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累的是一个人的心态”的结论。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每找到书上的句子证明老人应该累时,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引读老人说自己“不累”的句子进行比较。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活动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人对话,与同学对话,在文字之中经历了几个来回,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准确地领会了文本的主旨。
其他文献
今年8月,我又迎来了一批新学生。接过了一年级二班,再次面对6岁的一群“娃娃”,我有了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我深深觉得,陪伴一伙“叽叽喳喳”的娃娃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情。  小慧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小女孩,有着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小手,能说会道的小嘴,特别招人喜欢。但不经意间会出现和她年龄的不相称的一丝愁容——她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好几年了,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在学习《菜园里》一课,讲到“
期刊
内容提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它的价值所在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性格差异、成绩的差异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效果不好。怎样才能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生
期刊
四、生活态度的矫正  部分学生的文章不是写小学时与同学的矛盾冲突,就是写自己的体育之前有多厉害,而现在有多狼狈,或如何讨厌体育老师、如何为跑步及仰卧起坐而烦恼。这些事或许都是真实的,但是字里行间满是“孩子气”。小林无知、可恶、没胸襟,我们可不可以一笑置之,或者以德报怨,相信炉火可以融化坚冰,大度可以包容小肚鸡肠呢?曾经体育好,就代表以后好、永远好吗?跑步真的“没有技术含量”吗?还是自己抱着以前的荣
期刊
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终成为差生,究其原因,多是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下列“拦路虎”:  一、缺乏学习热情  學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少,失败的体验都很强烈,因此往往表现出厌烦学习,对做作业、听课提不起精神。他们在学习中投入的热情很低,自身智慧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不是因为自身智力水平低,而是由于其智力活动缺少“发动机”,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只要
期刊
随着多媒体、电子白板、微信、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不可阻挡之势来到了我们面前。那么,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静止的文字及呆板的板书式传统课堂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
期刊
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如果接一年级的学生直到他们毕业,那就要整整六年。这就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大循环。目前许多学校根据师资情况及教师特点,这种大循环带班的教师并不多。有的教师喜欢教低段学生,有的教师擅长带高段学生,有的教师因为学校师资的变动,一年就变动一个班级。于是,不少教师都会面临接“班”教学(即接其他教师的班级教学)。  接班教学,许多教师往往会不适应(其实学生也很不适应教师),常常会“横挑鼻子竖挑眼
期刊
我们从小就学习语文,小时候只知道语文重要,但是从没有深入思考过什么是语文,更没有深入思考过学好语文有什么作用。在过去,我们没有“语文”,但有“语文学”,这个“语文学”与现在的“语文”有很大不同,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语文”这一词语由叶圣陶先生首次提出。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在这一文件里,叶
期刊
我想,只要以耐心和爱心浇灌,学生就会开出灿烂之花。  2010年8月31号下午,我迎接了“四大天王”之首的萧润情,他集逃课、串班、抽烟、打架于一身。那天下午,我正在班上清点新生人数,忽然班上传来了几声窃笑,我猛一抬头,发现一个身穿牛仔服,口叼棒棒糖,头顶蘑菇云,眼里冒杀气的大男孩斜靠着教室门。本来我想给他个下马威,但见此人来者不善,应该就是那个“大人物”,我立马改变策略,笑道:“你很准时,刚好两点
期刊
有些教师盲目地崇拜名家,喋喋不休地吹捧名家:一提起王勃,就猛赞他为“才子”;一提起王维,就狂颂他为“诗佛”;一提起白居易,就感叹他“早慧”,是“神童”,是“诗王”。其实王勃还是一个杀人犯,曾残忍地杀害了一个仆人;王维曾投降安禄山作伪官,是唐玄宗时代的“叛徒”;白居易曾公然在家养了两个妓女,且不以为耻,反而经常吟诗赞颂她们。我们对名人名著都应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盲目崇拜名家、名作不仅容易扼杀学生独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甚至是令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学生一到写作文时就无话可说,咬笔杆、干瞪眼,或是东拼西凑、废话连篇。写出来的作文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中心不明确、文不对题,没用或是乱用标点符号,胡乱分自然段,没有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头痛,好在许多一线的教师都不曾停下探寻作文教学改革的脚步。许多小学教师认为,学生要想写出作文来,首先要模仿,于是就让学生背大量的范例作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