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培养教育资源。本文从“适应环境、直面挫折”,“自省自律、追求和谐”、“豁达心胸、积极乐观”、“孝悌仁义、珍爱生命”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约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 “更难就业季”称号。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由此带来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现象也引起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思想,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华,实施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是值得我们广泛探讨的问题。
一、适应环境、直面挫折
当代高职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生活条件优越,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他们往往表现出难以适应,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更会出现不安、焦虑、压抑甚至自残等行为问题。中國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善于适应环境、直面挫折、随遇而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认为一个人必须要先经过种种的磨难与痛苦,才能成就一番打的事业。因此,在挫折面前奋起的人是值得让人尊敬的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屈原流放始做《离骚》;苏武牧羊得以封侯;司马迁膑腿以成《史记》。
高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新环境与挫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鼓励人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直面逆境的挑战。儒家思想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面对小挫折要懂得忍让与忍耐,顾全大局。所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说的就是君子不是器皿,而是具有特定用途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管在什么时间与环境下遇到何种情况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从容应对任何意料之中与之外的事情,随遇而安,并且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心不受到任何的伤害。
二、自省自律、追求和谐
高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各类困惑的背后即千百年来哲人思想家尝试并寻找答案的自我认知问题,能否对自我进行正确认知也是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准之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儒家思想强调自省自律,探究自我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有的高职学生因为自己的家庭经济贫困或身体的缺陷而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没有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求诸己”思想就是对自我的检验,探究自我深层次内心的方法,让高职学生时刻保持头脑的清晰,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认识一个真实的自我,积极接纳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
控制情绪,追求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都不同,同时他们又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薄弱,遇到问题都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为他人考虑较少。有的学生进入校园生活后即出现不适,在行为上表现为不能融入新的环境,有的学生与同学交往困难,这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思想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强调了人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之间要有“仁爱”之心,既要正视差距,又要相互包容;既要关怀、支持、照顾,又要谅解、谦让、克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家关系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三、豁达心胸、积极乐观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升学而升学,对于人生的目标与价值都缺少思考,没有理想与追求。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的航向,更加迷茫,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更有甚者悲观厌世,长此以往导致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与人群,性格行为孤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而载物”,意思是天地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君子应该树立自己的意志与人格尊严,如日月星辰一般自强不息。《论语》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拥有宽广的胸怀与刚毅的品格的人才能够担当大任,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对当代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通过这些思想的灌输能够帮助学生拜托消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刻苦学习、努力生活。
四、孝悌仁义、珍爱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古代奉养父母的准则。“孝”在先秦经典中被视为“德之根本”。“孝”是对于我们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敬;“悌”是顺着同样的生命根源而来的一种横向展开,讲“孝悌”而讲“仁义”。《弟子规》中:“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与家人的相处中,高职学生更要把“孝悌”作为根本的原则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上的皮肤毛发来自于父母,不敢有所毁伤,爱惜自我,珍爱生命,这是孝敬父母的基础。高职学生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时选择自残、轻生等极端过激的行为,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应正确对待,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黄勤岭.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7)
[2]周华,童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J],2011,(7)
[3]袁庆德.论语通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14G303
课题名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约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 “更难就业季”称号。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由此带来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现象也引起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思想,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华,实施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是值得我们广泛探讨的问题。
一、适应环境、直面挫折
当代高职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生活条件优越,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他们往往表现出难以适应,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更会出现不安、焦虑、压抑甚至自残等行为问题。中國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善于适应环境、直面挫折、随遇而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认为一个人必须要先经过种种的磨难与痛苦,才能成就一番打的事业。因此,在挫折面前奋起的人是值得让人尊敬的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屈原流放始做《离骚》;苏武牧羊得以封侯;司马迁膑腿以成《史记》。
高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新环境与挫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鼓励人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直面逆境的挑战。儒家思想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面对小挫折要懂得忍让与忍耐,顾全大局。所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说的就是君子不是器皿,而是具有特定用途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管在什么时间与环境下遇到何种情况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从容应对任何意料之中与之外的事情,随遇而安,并且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心不受到任何的伤害。
二、自省自律、追求和谐
高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各类困惑的背后即千百年来哲人思想家尝试并寻找答案的自我认知问题,能否对自我进行正确认知也是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准之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儒家思想强调自省自律,探究自我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有的高职学生因为自己的家庭经济贫困或身体的缺陷而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没有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求诸己”思想就是对自我的检验,探究自我深层次内心的方法,让高职学生时刻保持头脑的清晰,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认识一个真实的自我,积极接纳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
控制情绪,追求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都不同,同时他们又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薄弱,遇到问题都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为他人考虑较少。有的学生进入校园生活后即出现不适,在行为上表现为不能融入新的环境,有的学生与同学交往困难,这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思想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强调了人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之间要有“仁爱”之心,既要正视差距,又要相互包容;既要关怀、支持、照顾,又要谅解、谦让、克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家关系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三、豁达心胸、积极乐观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升学而升学,对于人生的目标与价值都缺少思考,没有理想与追求。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的航向,更加迷茫,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更有甚者悲观厌世,长此以往导致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与人群,性格行为孤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而载物”,意思是天地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君子应该树立自己的意志与人格尊严,如日月星辰一般自强不息。《论语》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拥有宽广的胸怀与刚毅的品格的人才能够担当大任,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对当代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通过这些思想的灌输能够帮助学生拜托消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刻苦学习、努力生活。
四、孝悌仁义、珍爱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古代奉养父母的准则。“孝”在先秦经典中被视为“德之根本”。“孝”是对于我们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敬;“悌”是顺着同样的生命根源而来的一种横向展开,讲“孝悌”而讲“仁义”。《弟子规》中:“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与家人的相处中,高职学生更要把“孝悌”作为根本的原则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上的皮肤毛发来自于父母,不敢有所毁伤,爱惜自我,珍爱生命,这是孝敬父母的基础。高职学生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时选择自残、轻生等极端过激的行为,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应正确对待,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黄勤岭.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7)
[2]周华,童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J],2011,(7)
[3]袁庆德.论语通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14G303
课题名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