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进入21世纪,阅读已从传统阅读走向现代阅读、后现代阅读。本文结合中学教学的实践,分析了青少年阅读倾向与人生观关系并分析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倾向;人生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25-02
叶圣陶曾指出:“担当这件大事的不仅是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作报告的,发表演说的,广播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写稿子登在报上的,写稿子登在杂志上的,写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翻译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全都担负着语言教育的责任,就影响范围看,语文教师的影响限于学校里,其他的人的影响普遍到整个社会。”如果说叶圣陶先生在这里论及的是“大语文教材”的话,那么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大阅读观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青少年的阅读倾向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略作探讨。
一、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
语文科和其他科不同,更大容量的知识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交流中获得的。朱自清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学生的成就“大部分从课外阅读和课外联系得来;他们读著译的小说,读各种杂志,文艺的,非文艺的。”那么,我们青少年目前除了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外,课外又在进行什么样的主流阅读呢?首先,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的阅读越来越趋于感性化、时尚化:
1.言情、武侠类作品。现行的“校园文学”百分之七八十都与这类题材有关。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这样的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萌生,但世界观又不很清晰,容易产生幻想,去设想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言情、武侠类小说正和他们的这种心理相吻合。这类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都带理想色彩,而人的心理往往是越跟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越能诱发追求欲,青少年尤其如此。
2.漫画、卡通类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大众化、通俗化。但学生常常看不到这类作品为迎合人的感官而带来的庸俗化、粗俗化,某些作品以嘲笑长辈为乐,以逆反社会为乐,甚至还极尽曲解经典名著之能事。青少年们在一笑了之的同时有谁去对比思考一下大师们笔下的笑的内涵和深意呢?咸亨酒店里的四次哄笑,与卡通漫画里的笑能同日而语吗?
3.快餐、网络类作品。认真地用心阅读是一件必须耐得住寂寞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加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地位的淡化,正如赫尔曼?黑塞说的,“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可以借用这些话对我国目前青少年乐于快餐式、网络式阅读作一个绝好的注释。其次是阅读的质量和深度不够。因为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多,让青少年耐不下心研读名著;又因为经典名著不像时髦读物那么富有刺激性,所以很多青少年不乐于拜读;再因为数理化的巨大压力和速效性,又使他们急功近利,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慢工出细活的”阅读。冯骥才曾说过:“我从未把书当作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可见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内化人文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航标,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二、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包括了对各类文体的阅读。从新课标的阅读目标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阅读的重要任务是立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阅读的指导精神就是让青年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走进大师们的心灵世界,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成果,感悟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日本能在二次大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它的教育思想带来的民族精神是功不可没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阅读目标:“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加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新课标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让青少年领略大师们所思的深刻与广阔,这样,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他们心智成长、独立阅读能力强化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会越来越宽广。如通过阅读,对《史记选读》中刘邦、项羽的形象、《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他们就会拿出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立体地审视,而不会以各类参考上的样板化模式去僵化人物形象。
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策略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孔子为例的诸子经典。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就中学阶段入选教材的《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著作中的篇章,我们不能光让学生研读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要启迪他们探寻其中的人格精神、求真精神,看到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荀子的唯物辩证眼光、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此为基点阅读一系列与先秦诸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后继作品,因为阅读经典本来就要有“史”的概念。如韩愈的《师说》(韩愈信奉儒家思想,《师说》最后赞扬李氏子蟠“好古文”,这里的古文即先秦散文)、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本身就是新课标的诵读篇目建议。同时要兼顾阅读选修课程举例八的“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和举例十一的“中华文化寻根”类作品。我想经过大量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大概大学生再不会给父母写出只有“爸,钱,快,儿”这样缺少人情味而充满功利性的书信了吧?他们的人生会由贫乏而充实,由淡漠而洒满爱的阳光。我们其次要带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举例部分也罗列了十二类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阅读建议。认真研读教材例文又不囿于教材,显然是当代阅读的特点。只有这样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使阅读真正起到新课标所说的“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倾向;人生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25-02
叶圣陶曾指出:“担当这件大事的不仅是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作报告的,发表演说的,广播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写稿子登在报上的,写稿子登在杂志上的,写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翻译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全都担负着语言教育的责任,就影响范围看,语文教师的影响限于学校里,其他的人的影响普遍到整个社会。”如果说叶圣陶先生在这里论及的是“大语文教材”的话,那么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大阅读观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青少年的阅读倾向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略作探讨。
一、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
语文科和其他科不同,更大容量的知识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交流中获得的。朱自清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学生的成就“大部分从课外阅读和课外联系得来;他们读著译的小说,读各种杂志,文艺的,非文艺的。”那么,我们青少年目前除了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外,课外又在进行什么样的主流阅读呢?首先,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的阅读越来越趋于感性化、时尚化:
1.言情、武侠类作品。现行的“校园文学”百分之七八十都与这类题材有关。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这样的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萌生,但世界观又不很清晰,容易产生幻想,去设想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言情、武侠类小说正和他们的这种心理相吻合。这类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都带理想色彩,而人的心理往往是越跟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越能诱发追求欲,青少年尤其如此。
2.漫画、卡通类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大众化、通俗化。但学生常常看不到这类作品为迎合人的感官而带来的庸俗化、粗俗化,某些作品以嘲笑长辈为乐,以逆反社会为乐,甚至还极尽曲解经典名著之能事。青少年们在一笑了之的同时有谁去对比思考一下大师们笔下的笑的内涵和深意呢?咸亨酒店里的四次哄笑,与卡通漫画里的笑能同日而语吗?
3.快餐、网络类作品。认真地用心阅读是一件必须耐得住寂寞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加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地位的淡化,正如赫尔曼?黑塞说的,“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可以借用这些话对我国目前青少年乐于快餐式、网络式阅读作一个绝好的注释。其次是阅读的质量和深度不够。因为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多,让青少年耐不下心研读名著;又因为经典名著不像时髦读物那么富有刺激性,所以很多青少年不乐于拜读;再因为数理化的巨大压力和速效性,又使他们急功近利,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慢工出细活的”阅读。冯骥才曾说过:“我从未把书当作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可见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内化人文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航标,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二、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包括了对各类文体的阅读。从新课标的阅读目标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阅读的重要任务是立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阅读的指导精神就是让青年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走进大师们的心灵世界,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成果,感悟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日本能在二次大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它的教育思想带来的民族精神是功不可没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阅读目标:“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加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新课标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让青少年领略大师们所思的深刻与广阔,这样,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他们心智成长、独立阅读能力强化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会越来越宽广。如通过阅读,对《史记选读》中刘邦、项羽的形象、《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他们就会拿出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立体地审视,而不会以各类参考上的样板化模式去僵化人物形象。
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策略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孔子为例的诸子经典。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就中学阶段入选教材的《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著作中的篇章,我们不能光让学生研读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要启迪他们探寻其中的人格精神、求真精神,看到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荀子的唯物辩证眼光、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此为基点阅读一系列与先秦诸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后继作品,因为阅读经典本来就要有“史”的概念。如韩愈的《师说》(韩愈信奉儒家思想,《师说》最后赞扬李氏子蟠“好古文”,这里的古文即先秦散文)、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本身就是新课标的诵读篇目建议。同时要兼顾阅读选修课程举例八的“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和举例十一的“中华文化寻根”类作品。我想经过大量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大概大学生再不会给父母写出只有“爸,钱,快,儿”这样缺少人情味而充满功利性的书信了吧?他们的人生会由贫乏而充实,由淡漠而洒满爱的阳光。我们其次要带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举例部分也罗列了十二类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阅读建议。认真研读教材例文又不囿于教材,显然是当代阅读的特点。只有这样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使阅读真正起到新课标所说的“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