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82-02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在金华某小学一年级当班级辅导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一直都和我的学生们相处融洽,感情深厚。一次去学校看他们练习跳绳时我发现,大家跳绳的水平参差不齐,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奇怪的是,跳得好,跳得快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左手臂上佩带着少先队队标的学生。在和他们班的班主任聊天时,她告诉我,这个班还有十个左右的学生不会跳绳,这些孩子都是平时读书成绩比较差的。而那些跳得好的同学平时成绩比较优秀,又是班级里的小干部。
经过询问同学如何学习跳绳后得知,由于体育老师没有教过跳绳,大家都是自学的。所以,跳绳跳得好的同学的学习能力一般都比跳得不好的同学高,而且跳绳跳得好的同学学习成绩也同样比较好。但是,我又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班级里的干部呢?换句话说,为什么班干部一定要挑学习优秀的同学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便从班长那儿询问到了有关这个班级班委选举的全过程:首先由老师就每个职位选出几个优秀的候选人名单,然后再让候选人上台讲话,最后,同学们投票选出其中的一位来担任该职务。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班长指出,选举班长时,名单上的候选人都是男生。同样,我也问过其他班的同学,他们给我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班级里的班干部都是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
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学里,班干部的确定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一个一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活泼机灵,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得到老师的喜欢,也就很有可能当选上班干部。而其他成绩一般的同学就可能会失去竞选班委的机会(除了那些成绩一般但体育能力很强的同学可能会当上班体育委员)。这样,就算是有能力的同学,也会因为成绩不突出而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是可悲的!如果孩子在求学生涯中,一开始就是因为学习好而当班委的话,那么他以后很有可能会因为当过班委有过很丰富的经验而再次连任,只要他在当班委期间不犯大的错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而事实上,年龄小的孩子一般是非观都很强,工作积极性也很高,能很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公正地处理问题。这样一来,等孩子们上初中时,老师会依据他们在小学时的档案来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再定他们为班委,从小当班长的可能在初中又会当班长,而新的初中老师也会因此而给学生贴上标签,来区分哪些是好同学,哪些是差同学。然后再到高中,老师又会去看学生初中时的档案,来定班委。这样下来,有的人就一直都在当班委,积累经验,而有的人却一直默默无闻。或者换一种情况来说,到了初、高中,选定班委的方法可能不是老师来定,而是采取大家公平竞争的形式。想当班委的同学先上台进行演讲,然后大家来投票选出班委。但是如果是这种方法来选班委的话,结果可能也还是一样。因为刚升初中或高中的同学之间都不认识,也不清楚对方的工作能力是好是坏,那么在选班委时会因为该同学在以前有当过干部而把票投给他,而没有工作经历的人就可能不被选上。还有,当过班委的人自信心都相对而言比较强,有胆上台演讲和别人竞争,而没有当过的人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肯定当选不上,或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别人竞争不了而放弃机会。这样,然后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时,当过的又可能继续连任。等到今后找工作时,就会出现有人因为简历漂亮,经验丰富而被录用,有人却应聘了很多单位还是没有找到工作这样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情况。
在心理学中,这种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容易使该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贴标签效应”,其一是因为标签的暗示作用可以影响人的“个体意识的自我认同”。如有的老师认为成绩好的同学就该当班干部,成绩差的就不行,这就等于在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这样日子久了,因为成绩差而没有当过班委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信心不足、主动性缺乏等不良个性,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环境适应能力,最终标签的预言便成了现实。其二是标签的“角色行为”导向作用。当学生自我意识到工作能力强时,就会按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反之没有机会当班委的就会按“我没有工作能力”的标准要求自己……其结果亦是像标签上所喻示的一切发展。其三是社交行为的偏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是成绩好的同成绩好的一起玩,成绩差的同成绩差的一起玩。这样一来,成绩差的同学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成绩差,没有能力。所以,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坏标签,而要从各个方面去观察,看到他们的不同能力。这样,你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可是,虽然新课程提出了学生评价的三维目标,即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上全面发展,但事实上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挑选班委的依据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一直是学生智力水平的代名词。所以我认为,我们学校从小学生开始就不应该挑选成绩好的来当班级里的干部,因为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会因为标签效应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在选举班委这个问题上,应该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当过的人在第二次改选班委时应该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不要再当,除非全班同学都一致认为之前的某位同学做得很好,大家都希望他连任。当然,像学习委员这样的职务还是应该考虑一下该同学的学习成绩的,毕竟要在学习上带头做好榜样,而像体育委员这样的职务也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的体育能力。
如果真的在选举班委上调整方法,重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话,我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小学生是祖国的幼苗,从小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当下十分重要关键的事情。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高楼就必须在平地上打好结实的基础。人也是一样,从小打好心理基础,培养良好的素质,才能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6.
[2]警惕给孩子“贴标签效应”[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在金华某小学一年级当班级辅导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一直都和我的学生们相处融洽,感情深厚。一次去学校看他们练习跳绳时我发现,大家跳绳的水平参差不齐,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奇怪的是,跳得好,跳得快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左手臂上佩带着少先队队标的学生。在和他们班的班主任聊天时,她告诉我,这个班还有十个左右的学生不会跳绳,这些孩子都是平时读书成绩比较差的。而那些跳得好的同学平时成绩比较优秀,又是班级里的小干部。
经过询问同学如何学习跳绳后得知,由于体育老师没有教过跳绳,大家都是自学的。所以,跳绳跳得好的同学的学习能力一般都比跳得不好的同学高,而且跳绳跳得好的同学学习成绩也同样比较好。但是,我又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班级里的干部呢?换句话说,为什么班干部一定要挑学习优秀的同学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便从班长那儿询问到了有关这个班级班委选举的全过程:首先由老师就每个职位选出几个优秀的候选人名单,然后再让候选人上台讲话,最后,同学们投票选出其中的一位来担任该职务。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班长指出,选举班长时,名单上的候选人都是男生。同样,我也问过其他班的同学,他们给我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班级里的班干部都是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
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学里,班干部的确定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一个一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活泼机灵,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得到老师的喜欢,也就很有可能当选上班干部。而其他成绩一般的同学就可能会失去竞选班委的机会(除了那些成绩一般但体育能力很强的同学可能会当上班体育委员)。这样,就算是有能力的同学,也会因为成绩不突出而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是可悲的!如果孩子在求学生涯中,一开始就是因为学习好而当班委的话,那么他以后很有可能会因为当过班委有过很丰富的经验而再次连任,只要他在当班委期间不犯大的错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而事实上,年龄小的孩子一般是非观都很强,工作积极性也很高,能很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公正地处理问题。这样一来,等孩子们上初中时,老师会依据他们在小学时的档案来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再定他们为班委,从小当班长的可能在初中又会当班长,而新的初中老师也会因此而给学生贴上标签,来区分哪些是好同学,哪些是差同学。然后再到高中,老师又会去看学生初中时的档案,来定班委。这样下来,有的人就一直都在当班委,积累经验,而有的人却一直默默无闻。或者换一种情况来说,到了初、高中,选定班委的方法可能不是老师来定,而是采取大家公平竞争的形式。想当班委的同学先上台进行演讲,然后大家来投票选出班委。但是如果是这种方法来选班委的话,结果可能也还是一样。因为刚升初中或高中的同学之间都不认识,也不清楚对方的工作能力是好是坏,那么在选班委时会因为该同学在以前有当过干部而把票投给他,而没有工作经历的人就可能不被选上。还有,当过班委的人自信心都相对而言比较强,有胆上台演讲和别人竞争,而没有当过的人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肯定当选不上,或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别人竞争不了而放弃机会。这样,然后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时,当过的又可能继续连任。等到今后找工作时,就会出现有人因为简历漂亮,经验丰富而被录用,有人却应聘了很多单位还是没有找到工作这样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情况。
在心理学中,这种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容易使该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贴标签效应”,其一是因为标签的暗示作用可以影响人的“个体意识的自我认同”。如有的老师认为成绩好的同学就该当班干部,成绩差的就不行,这就等于在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这样日子久了,因为成绩差而没有当过班委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信心不足、主动性缺乏等不良个性,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环境适应能力,最终标签的预言便成了现实。其二是标签的“角色行为”导向作用。当学生自我意识到工作能力强时,就会按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反之没有机会当班委的就会按“我没有工作能力”的标准要求自己……其结果亦是像标签上所喻示的一切发展。其三是社交行为的偏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是成绩好的同成绩好的一起玩,成绩差的同成绩差的一起玩。这样一来,成绩差的同学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成绩差,没有能力。所以,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坏标签,而要从各个方面去观察,看到他们的不同能力。这样,你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可是,虽然新课程提出了学生评价的三维目标,即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上全面发展,但事实上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挑选班委的依据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一直是学生智力水平的代名词。所以我认为,我们学校从小学生开始就不应该挑选成绩好的来当班级里的干部,因为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会因为标签效应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在选举班委这个问题上,应该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当过的人在第二次改选班委时应该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不要再当,除非全班同学都一致认为之前的某位同学做得很好,大家都希望他连任。当然,像学习委员这样的职务还是应该考虑一下该同学的学习成绩的,毕竟要在学习上带头做好榜样,而像体育委员这样的职务也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的体育能力。
如果真的在选举班委上调整方法,重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话,我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小学生是祖国的幼苗,从小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当下十分重要关键的事情。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高楼就必须在平地上打好结实的基础。人也是一样,从小打好心理基础,培养良好的素质,才能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6.
[2]警惕给孩子“贴标签效应”[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