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分析
教材简析:八年级下册《地理》第9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从教材结构看,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研究学习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是对“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同时,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青藏地区的内部区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从内容上看,本节分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中华水塔”的含义;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法、讨论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了解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通过实验理解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确定三江源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实验理解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手拿一瓶水问)里面装的什么?
生:水。
师:人能离开水吗?
生:不能。
师: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水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哪些水?(生:略)
师:它主要来自于大自然的江、河、湖等,你能否随口说出我国的大江大河?(生:略)
师:水是生命之源,化万物,生万象,人类文明在奔腾不息的水流中孕育传承,这节课就来探秘我国大江之源。
视频:探秘三江源。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震撼,让学生感受三江源的自然环境,提高学习热情。
师:三江源是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江源头,是哪三江?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三条河流的发源地很接近,地理环境相似,合称三江源地区,请在地图上找到它们。
师:从以下几方面描述三江源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90°E~100°E,30°N~35°N;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省区位置:青海省南部,相邻省区内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地理位置”的要求。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判读三江源地区的经纬度,描绘三江源地区的轮廓,进而说出其在中国、青藏地区、青海省等不同尺度区域内的位置特点。
承转:这里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引导: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够高吗?(学生读图分析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概况)
师:从我国三级阶梯看,它位于哪一级阶梯?位于哪个地形区?海拔大致多少?
生: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海拔大致在4 000米以上。
师: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可以通过读图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形状况。图上这一片都是青藏高原,可以看到一条条山脉,如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昆仑山脉、可可西里山脉、阿尼玛卿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海拔更高,从地形上看是高大的山地地带,所以三江源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师:作为江河发源地的“高”,它是完全符合条件的。水从哪里来?看看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状况。读气候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该地的降水情况。该地属什么气候?
生:高原山地气候。
师:为什么会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生:海拔高。
师: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从干湿地区看,这里大部分处于什么区?降水多还是少?
生:大部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
师:大气降水为其提供水源十分有限。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此处?水自何处来?
生:再次读图,找水源。
师:河流源头指向紫色和白色区域,这些地方海拔如何?山上有什么?
生:海拔高,有积雪。
师:不仅有积雪,还有冰川。如长江源头的格拉丹东雪山上就横卧着70多条冰川,在整个三江源地区,冰川资源总量达到2 000亿立方米。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才10立方米,可想而知三江源冰川有多少。
师:夏季来临时,这些冰雪融水成为江河最初的水源,冰雪融水点滴汇聚成涓涓細流,所以在河流的源头是小溪,取名时喜欢带曲字,以表示它的蜿蜒曲折和细小。
承转:但是,当夏季过去,温度越来越低,冰川不再融化,却依然能够看到三江源的潺潺流水,没有断流,水又来自于哪里?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沼泽广布,它们与河流的关系如何?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
设计意图: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条课程标准,突破理解“中华水塔”含义的知识难点,通过分析“水塔”由来,串联该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在认识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师:假设这是一瓶来自三江源的冰雪融水,夏季来临,冰雪融水缓缓注入高原的沼泽与湖泊中,手中的海绵好比沼泽和湖泊,现在慢慢将水倒入这个“湖泊”,会有什么现象? 生:有水流出。
师:这就相当于自然界的河流。
师(慢慢停止倒水):夏天过去,冰雪融水渐渐消失,还有水流吗?
生:有。
问:水来自哪里?
生:海绵(湖泊)。
师:湖泊和沼泽是天然的蓄水体,在夏季像海绵一样吸纳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枯水期又成为河流的重要水源补给,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作用,继续实验。
师:当雨季来临和冰雪融水丰盈之时,注入湖泊和沼泽的水也会较多,快速多倒些水进入“湖泊”,有什么现象?
生:水流变大。
师:如果没有湖泊的储蓄调节,河流水会怎么样?
生:水量大且流得更急。
师:所以这些湖泊沼泽还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积雪、冰川、河流、湖泊、沼泽等一系列自然事物相互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湿地系统,坐落在世界屋脊上,像一个取之不尽的水库,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补给,使它们川流不息,奔向大海。所以三江源的源头就是这片高原湿地。
设计意图:理解三江源地区湖泊、沼泽与河流的关系是本节重难点,通过现场科学实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总结出湖泊、沼泽与河流三者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相互补给关系。
师:请看“源”这个字的写法,河流最初的水源来自高原之巅的皑皑白雪,这是第一“点”,冰雪融水注入湖泊沼泽,湖泊沼泽在枯水期成为河流重要的水源补给,这是第二“点”,湖泊沼泽水蒸发到空气中转化为大气降水(包括植物蒸腾的水),大气降水又补给积雪冰川湖泊沼泽,因为大气降水少,所以是三点中最后一“点”,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小溪,形成我国三江最初的源头,这个“源”就是高原湿地。
设计意图:将“说文解字”引入地理课堂,突破理解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增强人文气息,地理课也可以上得诗情画意。
承转:虽然三江源的流域面积占三条河总流域面积并不大,但是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这片湿地,就像生活中的巨大蓄水塔,处在高处,通过三条大河的输水管道向下游地区不断送水,因此这片高原湿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承转:正是有了这片中华水塔,才有了长江黄河,才有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湖泊星罗、小溪潺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这里是珍稀动物的天堂,孕育着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珍稀动物。
设计意图:伴着空灵的“三江源之歌”欣赏精美的三江源图片,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
师:通过对三江源的学习,能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找到黄河真正的源头?
活动:黄河探源。
师:寻找黄河正源的读图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生:支流太多。
师:设想科学家们在实地考察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遇到很多沼泽,还会碰到许多来自高原的现实困难,如缺氧、煮饭不易熟、昼夜温差大等。
师:而且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这为源头的确定带来更多困难。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收集了各种数据。读数据确定哪条河才是黄河的正源。
生:约古宗列曲。
设计意图:本活动围绕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设置问题情境,体验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源头的,从中感受科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探究精神的教育。特别是不同时期源头的变化,突出科考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
承转:近些年,科考队员再次踏上三江源时,看到一些现象让人痛心不已,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主要有哪些问题?请看短片“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师:视频中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生:冰川消融、水土流失、草场退化。
图片展示:这是同一地点的冰川,分别拍摄于1972年和2009年,可以明显看出冰川消退,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对三江源地区产生什么影响?
生: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使这里不能再继续放牧,人们被迫搬迁,离开家园。
师:长此以往,对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生:略)
总结:如果长江、黄河发源地的水源不断萎缩、枯竭,就会使黄河中下游出现断流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旱灾。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流含沙量增加,造成中下游河道淤积,给航运、排洪等带来困难,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断流时间增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可见,影响的不仅是源区的生存环境,对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严重影响。
师:除了这三个生态问题外,还有哪些问题?请在课本第95页找一找。
生: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
圖片展示:据统计,曲麻莱县麻多乡每公顷有近1 000个鼠洞。三江源地区30%以上地区有鼠害,近4%地区有虫害,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
师: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怎么办?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分任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后备发言人。
生分组展示:略。
总结:冰川消融,原因在于全球变暖,措施为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废气排放,植树造林等。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主要原因是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过度放牧、淘金挖矿、乱采滥挖使得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严禁乱采滥挖。虫鼠猖獗,原因是缺少天敌,天敌被猎杀或因缺少食物被饿死,措施,开展大面积的鼠害防除工作;全面禁猎,恢复生态链。野生动物锐减,原因为盗猎,措施是设立自然保护区,全面禁猎。 师: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早在2000年国家就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通过一系列措施,三江源的生态恶化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前面大美三江源形成鲜明对比,冲击学生大脑,激发学生探寻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原因,探讨应对措施,小组合作讨论,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承转:乌鲁木齐的城市水源主要来自乌鲁木齐河,穿城而过的河段叫和平渠。一位老人说,他的童年曾在和平渠中快乐地游泳嬉戏,但是现在……老人看着眼前的河,不禁黯然神伤,河去哪里了?
生:没有水。
师:为什么没水?(生:略)
图片展示:乌鲁木齐河主要水源来自天山的1号冰川,这是1982年的1号冰川,这是2012年的1号冰川。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川消融严重,什么原因?
生:全球气候变暖。
师:随着气候变暖,由1962至今冰川面积已缩小17%,冰川末端厚度减薄40多米。与此同时,人口增多、冬季取暖、工厂废物的排放、频繁的游客进入等,加速冰川消融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污染。
师:这里是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地,大家能为水源地的保护做些什么?(生:略)
总结: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旅游、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搬迁工厂等
师:通过努力,和平渠的水一定还会流起来。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三江源终有一天会恢复它当初的模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实例,让地理知识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结语:也许有一天,曾经的美丽和丰饶将不复存在。希望,是生命的阳光;行动,是希望的翅膀。保护三江源水资源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從你我做起,从点滴开始。
专家点评:本节课为2016年乌鲁木齐市中学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特等奖,首届“乌鲁木齐—昌吉中学地理教研联动”展示课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在“探秘三江源”环节,通过地图阅读和叠加的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中华水塔”的由来,串联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第二,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地理实践力。教师用科学实验形象演示了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提升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也成为这次赛课最大的亮点。第三,立足家乡,回归生活——人地关系。对“一号冰川和乌鲁木齐河”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建立“人地和谐”发展观具有积极意义。第四,浓郁的文化气息——地理学科的美。教师选用的素材精美实用;语言优美严谨,特别是对“源” 的“说文解字”,让地理课充满诗情画意。(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李秋玲地理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李秋玲)▲
教材简析:八年级下册《地理》第9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从教材结构看,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研究学习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是对“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同时,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青藏地区的内部区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从内容上看,本节分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中华水塔”的含义;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法、讨论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了解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通过实验理解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确定三江源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实验理解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手拿一瓶水问)里面装的什么?
生:水。
师:人能离开水吗?
生:不能。
师: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水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哪些水?(生:略)
师:它主要来自于大自然的江、河、湖等,你能否随口说出我国的大江大河?(生:略)
师:水是生命之源,化万物,生万象,人类文明在奔腾不息的水流中孕育传承,这节课就来探秘我国大江之源。
视频:探秘三江源。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震撼,让学生感受三江源的自然环境,提高学习热情。
师:三江源是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江源头,是哪三江?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三条河流的发源地很接近,地理环境相似,合称三江源地区,请在地图上找到它们。
师:从以下几方面描述三江源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90°E~100°E,30°N~35°N;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省区位置:青海省南部,相邻省区内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地理位置”的要求。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判读三江源地区的经纬度,描绘三江源地区的轮廓,进而说出其在中国、青藏地区、青海省等不同尺度区域内的位置特点。
承转:这里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引导: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够高吗?(学生读图分析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概况)
师:从我国三级阶梯看,它位于哪一级阶梯?位于哪个地形区?海拔大致多少?
生: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海拔大致在4 000米以上。
师: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可以通过读图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形状况。图上这一片都是青藏高原,可以看到一条条山脉,如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昆仑山脉、可可西里山脉、阿尼玛卿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海拔更高,从地形上看是高大的山地地带,所以三江源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师:作为江河发源地的“高”,它是完全符合条件的。水从哪里来?看看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状况。读气候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该地的降水情况。该地属什么气候?
生:高原山地气候。
师:为什么会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生:海拔高。
师: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从干湿地区看,这里大部分处于什么区?降水多还是少?
生:大部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
师:大气降水为其提供水源十分有限。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此处?水自何处来?
生:再次读图,找水源。
师:河流源头指向紫色和白色区域,这些地方海拔如何?山上有什么?
生:海拔高,有积雪。
师:不仅有积雪,还有冰川。如长江源头的格拉丹东雪山上就横卧着70多条冰川,在整个三江源地区,冰川资源总量达到2 000亿立方米。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才10立方米,可想而知三江源冰川有多少。
师:夏季来临时,这些冰雪融水成为江河最初的水源,冰雪融水点滴汇聚成涓涓細流,所以在河流的源头是小溪,取名时喜欢带曲字,以表示它的蜿蜒曲折和细小。
承转:但是,当夏季过去,温度越来越低,冰川不再融化,却依然能够看到三江源的潺潺流水,没有断流,水又来自于哪里?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沼泽广布,它们与河流的关系如何?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
设计意图: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条课程标准,突破理解“中华水塔”含义的知识难点,通过分析“水塔”由来,串联该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在认识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师:假设这是一瓶来自三江源的冰雪融水,夏季来临,冰雪融水缓缓注入高原的沼泽与湖泊中,手中的海绵好比沼泽和湖泊,现在慢慢将水倒入这个“湖泊”,会有什么现象? 生:有水流出。
师:这就相当于自然界的河流。
师(慢慢停止倒水):夏天过去,冰雪融水渐渐消失,还有水流吗?
生:有。
问:水来自哪里?
生:海绵(湖泊)。
师:湖泊和沼泽是天然的蓄水体,在夏季像海绵一样吸纳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枯水期又成为河流的重要水源补给,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作用,继续实验。
师:当雨季来临和冰雪融水丰盈之时,注入湖泊和沼泽的水也会较多,快速多倒些水进入“湖泊”,有什么现象?
生:水流变大。
师:如果没有湖泊的储蓄调节,河流水会怎么样?
生:水量大且流得更急。
师:所以这些湖泊沼泽还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积雪、冰川、河流、湖泊、沼泽等一系列自然事物相互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湿地系统,坐落在世界屋脊上,像一个取之不尽的水库,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补给,使它们川流不息,奔向大海。所以三江源的源头就是这片高原湿地。
设计意图:理解三江源地区湖泊、沼泽与河流的关系是本节重难点,通过现场科学实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总结出湖泊、沼泽与河流三者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相互补给关系。
师:请看“源”这个字的写法,河流最初的水源来自高原之巅的皑皑白雪,这是第一“点”,冰雪融水注入湖泊沼泽,湖泊沼泽在枯水期成为河流重要的水源补给,这是第二“点”,湖泊沼泽水蒸发到空气中转化为大气降水(包括植物蒸腾的水),大气降水又补给积雪冰川湖泊沼泽,因为大气降水少,所以是三点中最后一“点”,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小溪,形成我国三江最初的源头,这个“源”就是高原湿地。
设计意图:将“说文解字”引入地理课堂,突破理解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增强人文气息,地理课也可以上得诗情画意。
承转:虽然三江源的流域面积占三条河总流域面积并不大,但是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这片湿地,就像生活中的巨大蓄水塔,处在高处,通过三条大河的输水管道向下游地区不断送水,因此这片高原湿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承转:正是有了这片中华水塔,才有了长江黄河,才有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湖泊星罗、小溪潺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这里是珍稀动物的天堂,孕育着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珍稀动物。
设计意图:伴着空灵的“三江源之歌”欣赏精美的三江源图片,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
师:通过对三江源的学习,能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找到黄河真正的源头?
活动:黄河探源。
师:寻找黄河正源的读图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生:支流太多。
师:设想科学家们在实地考察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遇到很多沼泽,还会碰到许多来自高原的现实困难,如缺氧、煮饭不易熟、昼夜温差大等。
师:而且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这为源头的确定带来更多困难。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收集了各种数据。读数据确定哪条河才是黄河的正源。
生:约古宗列曲。
设计意图:本活动围绕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设置问题情境,体验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源头的,从中感受科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探究精神的教育。特别是不同时期源头的变化,突出科考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
承转:近些年,科考队员再次踏上三江源时,看到一些现象让人痛心不已,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主要有哪些问题?请看短片“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师:视频中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生:冰川消融、水土流失、草场退化。
图片展示:这是同一地点的冰川,分别拍摄于1972年和2009年,可以明显看出冰川消退,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对三江源地区产生什么影响?
生: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使这里不能再继续放牧,人们被迫搬迁,离开家园。
师:长此以往,对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生:略)
总结:如果长江、黄河发源地的水源不断萎缩、枯竭,就会使黄河中下游出现断流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旱灾。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流含沙量增加,造成中下游河道淤积,给航运、排洪等带来困难,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断流时间增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可见,影响的不仅是源区的生存环境,对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严重影响。
师:除了这三个生态问题外,还有哪些问题?请在课本第95页找一找。
生: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
圖片展示:据统计,曲麻莱县麻多乡每公顷有近1 000个鼠洞。三江源地区30%以上地区有鼠害,近4%地区有虫害,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
师: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怎么办?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分任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后备发言人。
生分组展示:略。
总结:冰川消融,原因在于全球变暖,措施为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废气排放,植树造林等。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主要原因是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过度放牧、淘金挖矿、乱采滥挖使得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严禁乱采滥挖。虫鼠猖獗,原因是缺少天敌,天敌被猎杀或因缺少食物被饿死,措施,开展大面积的鼠害防除工作;全面禁猎,恢复生态链。野生动物锐减,原因为盗猎,措施是设立自然保护区,全面禁猎。 师: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早在2000年国家就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通过一系列措施,三江源的生态恶化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前面大美三江源形成鲜明对比,冲击学生大脑,激发学生探寻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原因,探讨应对措施,小组合作讨论,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承转:乌鲁木齐的城市水源主要来自乌鲁木齐河,穿城而过的河段叫和平渠。一位老人说,他的童年曾在和平渠中快乐地游泳嬉戏,但是现在……老人看着眼前的河,不禁黯然神伤,河去哪里了?
生:没有水。
师:为什么没水?(生:略)
图片展示:乌鲁木齐河主要水源来自天山的1号冰川,这是1982年的1号冰川,这是2012年的1号冰川。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川消融严重,什么原因?
生:全球气候变暖。
师:随着气候变暖,由1962至今冰川面积已缩小17%,冰川末端厚度减薄40多米。与此同时,人口增多、冬季取暖、工厂废物的排放、频繁的游客进入等,加速冰川消融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污染。
师:这里是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地,大家能为水源地的保护做些什么?(生:略)
总结: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旅游、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搬迁工厂等
师:通过努力,和平渠的水一定还会流起来。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三江源终有一天会恢复它当初的模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实例,让地理知识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结语:也许有一天,曾经的美丽和丰饶将不复存在。希望,是生命的阳光;行动,是希望的翅膀。保护三江源水资源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從你我做起,从点滴开始。
专家点评:本节课为2016年乌鲁木齐市中学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特等奖,首届“乌鲁木齐—昌吉中学地理教研联动”展示课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在“探秘三江源”环节,通过地图阅读和叠加的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中华水塔”的由来,串联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第二,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地理实践力。教师用科学实验形象演示了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提升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也成为这次赛课最大的亮点。第三,立足家乡,回归生活——人地关系。对“一号冰川和乌鲁木齐河”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建立“人地和谐”发展观具有积极意义。第四,浓郁的文化气息——地理学科的美。教师选用的素材精美实用;语言优美严谨,特别是对“源” 的“说文解字”,让地理课充满诗情画意。(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李秋玲地理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李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