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从教材纲要的研究、教学过程的创新、课后拓展的延伸,探讨地理教育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研究教材纲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包括“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两方面内容。教材中,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这部分内容编排如下,首先列表对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比较;然后安排思考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最后配上图5.1、图5.2以及材料“磁悬浮列车”的文字描述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大型化、高速化。对于“交通运输布局”这部分内容,先通过文字简单描述交通运输布局的两个基本要素:点和线;接着以“南昆铁路”为例来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交通运输布局的意义。
《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对本节课可以融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目标分解为:①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发展观。②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分析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和布局的影响因素,树立人地协调观,增强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努力学习、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为能在本节教学中融入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使地理教学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考纲要求,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厦门交通发展和福建交通建设(向莆铁路)为案例展开教学。通过乡土案例,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设计,不仅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当中,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过程,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点
1.引入美丽厦门建设,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教学时播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视频及幻灯片导入,结合厦门热点——建设美丽厦门,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 (“一岛”即厦门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及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创设情境,指出“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建设美丽厦门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主题。本环节选取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的新素材,让学生了解厦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立志成才,为建设美丽厦门做贡献。
2.自主探究交通方式,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展示】厦门交通运输图。
【提问】从图中看出主要有几种交通运输方式?
【展示】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让学生阅读P78表5.1。
【解惑】灵活性、连续性。
【引导】请为下列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表1)。
【追问】你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总结】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依据,①每种运输方式的特点;②货物性质、运量、运距、价格、时间效益。
这一环节通过學生自主学习、分析及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理解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厦门交通发展,树立人地和谐观念
【过渡】为加快建设美丽厦门,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厦门必须树立“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大力进行交通建设,满足美丽厦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展示】厦门交通发展材料。①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主,2013、2014年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在厦门停靠。②厦深铁路建设,3.5小时到达深圳。③快速路网和地铁建设实现市内半小时,厦漳泉一小时交通圈。④建设翔安机场,构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⑤西气东输天然气走进厦门,实现“印尼气”、 “中亚气”双气源供应。
【引导】学生分析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大型化、高速化、网络化。
【过渡】厦门交通发展迅速,不断增设交通运输线路:公路、铁路、地铁、管道、航空、航海线,这些线路相互交织形成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网除了由这些线路组成,还包括点:车站、机场、港口。
【简述】交通运输网的形式与层次。
通过展示厦门交通的发展变化及交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厦门交通的大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后厦门经济的迅速发展,真正体会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树立人地和谐观念,达到地理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统一。
4.探究“向莆铁路”建设,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以“向莆铁路”为案例,展示相关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与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意义。本环节中选取“向莆铁路”进行分析探究,素材具地方性和时代性,学生倍感亲切,易于学习探究。教学时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本省的气候、地质地形、水文水系等特征,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向莆铁路”建设所要克服的不利的自然因素,深刻认识到该铁路建设的难度,只有通过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才能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建成这条铁路,从中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教育。再通过“向莆铁路”建成后对“海峡西岸建设”、“中部崛起”和“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等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树立人地协调观,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具体如下。 【展示】向莆铁路图,简要介绍向莆铁路:西起南昌、东至莆田……
【展示】福建地形图、气候图(厦门气温降水图)。
【提问】①简述福建地形特征;②简述福建气候特征;③简述福建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水文特征(流量、汛期)。
【展示】福建断层图,介绍福建地质特征:地质结构复杂,多断层破碎带、高地温等。
【设问】向莆铁路从2004年提议直至2014年9月底建成通车,历时近十年,分析向莆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追问】向莆铁路建设虽然面对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但仍于2014年建成通车,靠什么攻克难关?
【展示】图片:青云山隧道——“华东第一隧道”、高盖山隧道、雪峰山隧道、闽江特大桥、东新赣江特大桥、福建莆田特大桥。
【追问】向莆铁路建设困难如此之大,为什么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向莆铁路?
【展示】材料:①江西省有丰富的矿产:铜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黑钨储量在全国占第一位。②向莆铁路穿越武夷山、金铙山、大金湖、玉华洞、青云山等七大名胜景区。③向莆铁路经过赣中东部和闽中西部老区,经济相对落后。
【提问】向莆铁路建设对闽赣两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总结】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阻碍作用,技术因素——保障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作用。
三、课后拓展延伸,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亮点
地理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到课外,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亮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通过课后课题的研究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事物,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生感同身受,学以致用。立德树人教育,情景交融。本节课通过厦门交通发展以及向莆铁路建设的探究学习,理解掌握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深切感受到只有国家富强,科技进步,才能构建和谐交通。交通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富强、文明、和諧的社会。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厦门,我们不仅感到骄傲自豪,更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建设美丽厦门做贡献。厦门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已于2013年11月13日开工建设,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让学生回去搜集轨道交通1号线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厦门轨道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修建意义。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教育局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高中部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 伏成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J].地理教育,2016(4):7-8.
关键词: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研究教材纲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包括“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两方面内容。教材中,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这部分内容编排如下,首先列表对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比较;然后安排思考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最后配上图5.1、图5.2以及材料“磁悬浮列车”的文字描述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大型化、高速化。对于“交通运输布局”这部分内容,先通过文字简单描述交通运输布局的两个基本要素:点和线;接着以“南昆铁路”为例来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交通运输布局的意义。
《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对本节课可以融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目标分解为:①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发展观。②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分析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和布局的影响因素,树立人地协调观,增强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努力学习、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为能在本节教学中融入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使地理教学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考纲要求,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厦门交通发展和福建交通建设(向莆铁路)为案例展开教学。通过乡土案例,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设计,不仅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当中,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过程,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点
1.引入美丽厦门建设,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教学时播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视频及幻灯片导入,结合厦门热点——建设美丽厦门,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 (“一岛”即厦门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及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创设情境,指出“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建设美丽厦门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主题。本环节选取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的新素材,让学生了解厦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立志成才,为建设美丽厦门做贡献。
2.自主探究交通方式,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展示】厦门交通运输图。
【提问】从图中看出主要有几种交通运输方式?
【展示】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让学生阅读P78表5.1。
【解惑】灵活性、连续性。
【引导】请为下列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表1)。
【追问】你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总结】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依据,①每种运输方式的特点;②货物性质、运量、运距、价格、时间效益。
这一环节通过學生自主学习、分析及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理解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厦门交通发展,树立人地和谐观念
【过渡】为加快建设美丽厦门,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厦门必须树立“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大力进行交通建设,满足美丽厦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展示】厦门交通发展材料。①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主,2013、2014年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在厦门停靠。②厦深铁路建设,3.5小时到达深圳。③快速路网和地铁建设实现市内半小时,厦漳泉一小时交通圈。④建设翔安机场,构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⑤西气东输天然气走进厦门,实现“印尼气”、 “中亚气”双气源供应。
【引导】学生分析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大型化、高速化、网络化。
【过渡】厦门交通发展迅速,不断增设交通运输线路:公路、铁路、地铁、管道、航空、航海线,这些线路相互交织形成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网除了由这些线路组成,还包括点:车站、机场、港口。
【简述】交通运输网的形式与层次。
通过展示厦门交通的发展变化及交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厦门交通的大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后厦门经济的迅速发展,真正体会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树立人地和谐观念,达到地理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统一。
4.探究“向莆铁路”建设,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以“向莆铁路”为案例,展示相关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与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意义。本环节中选取“向莆铁路”进行分析探究,素材具地方性和时代性,学生倍感亲切,易于学习探究。教学时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本省的气候、地质地形、水文水系等特征,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向莆铁路”建设所要克服的不利的自然因素,深刻认识到该铁路建设的难度,只有通过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才能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建成这条铁路,从中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教育。再通过“向莆铁路”建成后对“海峡西岸建设”、“中部崛起”和“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等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树立人地协调观,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具体如下。 【展示】向莆铁路图,简要介绍向莆铁路:西起南昌、东至莆田……
【展示】福建地形图、气候图(厦门气温降水图)。
【提问】①简述福建地形特征;②简述福建气候特征;③简述福建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水文特征(流量、汛期)。
【展示】福建断层图,介绍福建地质特征:地质结构复杂,多断层破碎带、高地温等。
【设问】向莆铁路从2004年提议直至2014年9月底建成通车,历时近十年,分析向莆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追问】向莆铁路建设虽然面对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但仍于2014年建成通车,靠什么攻克难关?
【展示】图片:青云山隧道——“华东第一隧道”、高盖山隧道、雪峰山隧道、闽江特大桥、东新赣江特大桥、福建莆田特大桥。
【追问】向莆铁路建设困难如此之大,为什么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向莆铁路?
【展示】材料:①江西省有丰富的矿产:铜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黑钨储量在全国占第一位。②向莆铁路穿越武夷山、金铙山、大金湖、玉华洞、青云山等七大名胜景区。③向莆铁路经过赣中东部和闽中西部老区,经济相对落后。
【提问】向莆铁路建设对闽赣两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总结】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阻碍作用,技术因素——保障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作用。
三、课后拓展延伸,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亮点
地理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到课外,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亮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通过课后课题的研究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事物,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生感同身受,学以致用。立德树人教育,情景交融。本节课通过厦门交通发展以及向莆铁路建设的探究学习,理解掌握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深切感受到只有国家富强,科技进步,才能构建和谐交通。交通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富强、文明、和諧的社会。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厦门,我们不仅感到骄傲自豪,更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建设美丽厦门做贡献。厦门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已于2013年11月13日开工建设,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让学生回去搜集轨道交通1号线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厦门轨道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修建意义。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教育局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高中部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 伏成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J].地理教育,201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