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思维是指在历史与社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维方式,其目的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把以时间逻辑为主的历史和以空间逻辑为主的地理综合统一,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1]。综合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为具有综合性知识的新教师,成为与学生一同进行综合研究的创新型教师。综合课程在综合探究的基础上把历史与现实、空间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求真探索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综合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与社会课本(人教版)内容是学生感受综合性知识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探究》所表现出来的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是独一无二的[1]。在人文精神的主导下,结合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知识。学生在“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2]课程中看到直观的表层信息,渐渐地趋向抽象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增强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是学习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方式。综合思维起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土与人民》一课中,“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利用综合思维来思考。从找资料到整理概括相关内容,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到学习成果的展示,都离不开整个小组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扩展了知识视野,小组的综合思维代替了个人的单一思维,能够发现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现实生活。
(三)增进学生社会体验
自然科学定理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而社会学科不能用实验来验证。综合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例如,在《我的家在哪里》一课中,学生在学习相关地图知识后,通过实践来绘制自家社区的地图。这样做有利于培养有行动能力的学习者,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1]。那么综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有着关键的功用,是打开历史与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历史与现实、空间与生活之间,让学生们得到了真切的感悟与体验,以便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重建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1、自主合作学习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无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所以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建构学生综合思维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现实性问题通过自主、合作两种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合作中突破原有的思维空间,建构自己的综合思维。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建构综合思维,组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以学生性格、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互补为原则合理分组,[3]一般6-7人一组,以便于学生们之间互相帮助学习。
(2)以导学案为主要学习阵地,明确学习的问题与目标,以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3)以自主合作学习为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组员同学积极地沟通与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以便学生扩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辽阔的疆域》一课,在教学导学案中设计相关问题:
(1)结合课本图5—2请你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按逆时针方向);并找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2)结合课本图5—2中国疆域示意找出我国陆地领土的四个端点?
(3)结合课本图5—3说说我国陆地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
三个自主合作型学习问题,结合课本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三个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读图学习;三个问题,有些同学答不全,就需要小组进行讨论,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讨论得出较正确的答案,特别是“陆地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更需要学生在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思维,综合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2、体验式学习
历史与社会教材特别注重社会现实性,所以一种以社会实践为主的体验式学习就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通过社会考察,来接触现实的社会,以便了解社会现状,增强对物质、文化、生态、社会文明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学生的文化知识,最终获得思维情感上的的升华。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向同学介绍你所居住的社区,它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上有哪些方便或者不便之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考察表格:
我的社区(村庄)我来说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
1、综合性问题
教学问题是否具有综合性,直接关系到综合思维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重建的成败。现实中的所有实际问题都是综合性的问题,以综合思维为导向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培养有行动能力的学习者,那么所选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时代”的历史视角,应把许多综合性问题直接列出来。例如,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中大家议一议中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理、思考有关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处于什么目的?
(2)与哥伦布海航对世界的影响相比,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觉得郑和下西洋应不应该被禁止,为什么?
(4)在郑和船队到达地区依旧保留着很多纪念郑和的遗迹,而在美洲人们对哥伦布的评价却存在较大反差,为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是面向行动者的,当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后,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国家发展及其世界地位的总体印象,有利于学生习惯性地把知识转化为改变世界和生活的工具,如此一来就能有效的重建学生的综合思维。
2、创新性问题
教学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决定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意义。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对整体性知识、综合视野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创新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面向未来的问题需要用创新的视野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创新性问题的提出,多视角综合化的学习才符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提问“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文明,为什么近代的科学技术都从西方传入?”从侧面向学生表达创新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同时《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一册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最新动态状况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如APEC、多元化的世界等。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要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学习和理解的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中小学教材教学》[J].2003年第29期(中学文科·第10期).
[3]田波.历史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探析[J].现代阅读,2011,11.
一综合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与社会课本(人教版)内容是学生感受综合性知识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探究》所表现出来的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是独一无二的[1]。在人文精神的主导下,结合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知识。学生在“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2]课程中看到直观的表层信息,渐渐地趋向抽象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增强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是学习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方式。综合思维起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土与人民》一课中,“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利用综合思维来思考。从找资料到整理概括相关内容,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到学习成果的展示,都离不开整个小组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扩展了知识视野,小组的综合思维代替了个人的单一思维,能够发现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现实生活。
(三)增进学生社会体验
自然科学定理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而社会学科不能用实验来验证。综合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例如,在《我的家在哪里》一课中,学生在学习相关地图知识后,通过实践来绘制自家社区的地图。这样做有利于培养有行动能力的学习者,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1]。那么综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有着关键的功用,是打开历史与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历史与现实、空间与生活之间,让学生们得到了真切的感悟与体验,以便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重建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1、自主合作学习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无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所以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建构学生综合思维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现实性问题通过自主、合作两种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合作中突破原有的思维空间,建构自己的综合思维。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建构综合思维,组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以学生性格、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互补为原则合理分组,[3]一般6-7人一组,以便于学生们之间互相帮助学习。
(2)以导学案为主要学习阵地,明确学习的问题与目标,以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3)以自主合作学习为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组员同学积极地沟通与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以便学生扩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辽阔的疆域》一课,在教学导学案中设计相关问题:
(1)结合课本图5—2请你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按逆时针方向);并找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2)结合课本图5—2中国疆域示意找出我国陆地领土的四个端点?
(3)结合课本图5—3说说我国陆地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
三个自主合作型学习问题,结合课本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三个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读图学习;三个问题,有些同学答不全,就需要小组进行讨论,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讨论得出较正确的答案,特别是“陆地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更需要学生在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思维,综合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2、体验式学习
历史与社会教材特别注重社会现实性,所以一种以社会实践为主的体验式学习就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通过社会考察,来接触现实的社会,以便了解社会现状,增强对物质、文化、生态、社会文明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学生的文化知识,最终获得思维情感上的的升华。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向同学介绍你所居住的社区,它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上有哪些方便或者不便之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考察表格:
我的社区(村庄)我来说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
1、综合性问题
教学问题是否具有综合性,直接关系到综合思维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重建的成败。现实中的所有实际问题都是综合性的问题,以综合思维为导向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培养有行动能力的学习者,那么所选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时代”的历史视角,应把许多综合性问题直接列出来。例如,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中大家议一议中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理、思考有关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处于什么目的?
(2)与哥伦布海航对世界的影响相比,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觉得郑和下西洋应不应该被禁止,为什么?
(4)在郑和船队到达地区依旧保留着很多纪念郑和的遗迹,而在美洲人们对哥伦布的评价却存在较大反差,为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是面向行动者的,当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后,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国家发展及其世界地位的总体印象,有利于学生习惯性地把知识转化为改变世界和生活的工具,如此一来就能有效的重建学生的综合思维。
2、创新性问题
教学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决定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意义。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对整体性知识、综合视野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创新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面向未来的问题需要用创新的视野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创新性问题的提出,多视角综合化的学习才符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提问“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文明,为什么近代的科学技术都从西方传入?”从侧面向学生表达创新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同时《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一册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最新动态状况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如APEC、多元化的世界等。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要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学习和理解的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中小学教材教学》[J].2003年第29期(中学文科·第10期).
[3]田波.历史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探析[J].现代阅读,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