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 西方当代文论 对话
一、前言
提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理解及认识,是推动两者关系融合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两者间对话的重要形式。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到两者间的差异,同时也要清楚其中文学共通共融的地方,多视角、多层次的寻求两者间的精神对话,为中国古代文论走进西方当代文论搭建坚实的桥梁。
二、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对话的理论关系
1.从影响范围的研究角度来看,虽然中国古代与西方当代文化间存在历史时间的差异,但两者间依然可以展开同源比较。从发展历史来说,西方当代文论或多或少受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其文化内容与中国古代文论存在微妙的联系。从文学研究的思维来看,西方当代文论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和就读。
2.从平行研究的视角来说,无论是中国古代文论还是西方当代文论,其文学内容都指向人性、文心。虽然从流派来看,西方当代文论流派较多,但其形式与意义都是围绕着古老的话题。西方当代文论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派文论,也就是指向文心的文学,包括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等;一类是文心派,包括阐释学、读者反应批评、现象学批评、接受美学等。文心派关注对文本意义的研究,而形式派注重对文章形式的解读。返回去看中国的古代文论就会发现,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其文论关注文本形式和文章内容的诗词就层出不穷,从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诠释来看,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就有共通的地方。
3.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在互相渗透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也可以用于两者间的相互解释和辨证。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表述和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在达到遥远国度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不同。而这些不同在文论中可以得到反馈分析,以探究其变异产生的原因、方向、深度等,使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得到很好的沟通、对话。
4.从当代学术对话来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判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推广,西方的各种全新理论和批判思潮,在中国也得到响应。在各种学术对话中会发现,西方文学理论和批判思想被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同时中国古代文论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终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在各种学术对话中,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使得两者形成共存、互溶的局面。
三、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对话的思想关系
1.西方当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因素。在十七世纪,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西方,以莱布尼兹、笛卡尔等哲学家为主开展的启蒙运动,看出了无宗教理性主义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得以快速发展。虽然在今天看来,中国文化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但西方当代文论的形成也有中国文化的烙印。以平行研究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意义,能够深刻体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对于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话语重建具有借助意义。
2.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研究。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思想在中国的得以广为传播,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便是用西方思想的视角来对中国古籍进行审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受西方当代文论的影响,用西学逻辑和知识点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使得西方思想在帮助现代人理解中国思想体系时,得以实现其价值。
另外,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能够使西方视野得以开阔,以思考现如今错综复杂的局面,解决世界学术前沿的问题,如语言问题:西方罗格斯中心主义认为语言与意义是一体的,而中国的“言”与“意”有所差距,自古有道不可道,得意忘言等说法,强调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理解文本的时候重在用领悟、象征等方式对其进行理解,但同时,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却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不谋而合,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方当代文论的丰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论的因素,而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西方当代文论,两者之间的对话和联系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时,要在已有的理解基础上,建立两者间明确的对话意识,进一步理清其中的渊源和联系,对其深入分析和理解,以收获更多的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勒义增,高歌.西方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J].南都学坛,2015,05(33):44-47.
[2]朱立元.关于中国文论现代转化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5(04):154-161.
(省社科基金215820)
作者简介:高见(1969-),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 西方当代文论 对话
一、前言
提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理解及认识,是推动两者关系融合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两者间对话的重要形式。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到两者间的差异,同时也要清楚其中文学共通共融的地方,多视角、多层次的寻求两者间的精神对话,为中国古代文论走进西方当代文论搭建坚实的桥梁。
二、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对话的理论关系
1.从影响范围的研究角度来看,虽然中国古代与西方当代文化间存在历史时间的差异,但两者间依然可以展开同源比较。从发展历史来说,西方当代文论或多或少受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其文化内容与中国古代文论存在微妙的联系。从文学研究的思维来看,西方当代文论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和就读。
2.从平行研究的视角来说,无论是中国古代文论还是西方当代文论,其文学内容都指向人性、文心。虽然从流派来看,西方当代文论流派较多,但其形式与意义都是围绕着古老的话题。西方当代文论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派文论,也就是指向文心的文学,包括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等;一类是文心派,包括阐释学、读者反应批评、现象学批评、接受美学等。文心派关注对文本意义的研究,而形式派注重对文章形式的解读。返回去看中国的古代文论就会发现,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其文论关注文本形式和文章内容的诗词就层出不穷,从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诠释来看,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就有共通的地方。
3.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在互相渗透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也可以用于两者间的相互解释和辨证。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表述和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在达到遥远国度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不同。而这些不同在文论中可以得到反馈分析,以探究其变异产生的原因、方向、深度等,使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得到很好的沟通、对话。
4.从当代学术对话来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判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推广,西方的各种全新理论和批判思潮,在中国也得到响应。在各种学术对话中会发现,西方文学理论和批判思想被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同时中国古代文论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终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在各种学术对话中,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使得两者形成共存、互溶的局面。
三、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对话的思想关系
1.西方当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因素。在十七世纪,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西方,以莱布尼兹、笛卡尔等哲学家为主开展的启蒙运动,看出了无宗教理性主义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得以快速发展。虽然在今天看来,中国文化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但西方当代文论的形成也有中国文化的烙印。以平行研究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意义,能够深刻体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对于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话语重建具有借助意义。
2.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研究。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思想在中国的得以广为传播,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便是用西方思想的视角来对中国古籍进行审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受西方当代文论的影响,用西学逻辑和知识点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使得西方思想在帮助现代人理解中国思想体系时,得以实现其价值。
另外,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能够使西方视野得以开阔,以思考现如今错综复杂的局面,解决世界学术前沿的问题,如语言问题:西方罗格斯中心主义认为语言与意义是一体的,而中国的“言”与“意”有所差距,自古有道不可道,得意忘言等说法,强调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理解文本的时候重在用领悟、象征等方式对其进行理解,但同时,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却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不谋而合,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方当代文论的丰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论的因素,而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西方当代文论,两者之间的对话和联系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时,要在已有的理解基础上,建立两者间明确的对话意识,进一步理清其中的渊源和联系,对其深入分析和理解,以收获更多的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勒义增,高歌.西方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J].南都学坛,2015,05(33):44-47.
[2]朱立元.关于中国文论现代转化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5(04):154-161.
(省社科基金215820)
作者简介:高见(1969-),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