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是课堂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闪现的精彩,余文森教授指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余教授强调了生成是一种“离开和超越”,也强调了生成带给学生“非预期的发展”,从而指出了“生成”最大的特点是“未知”。可是,近日学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堂上,薛老师能够紧扣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展开教学,课堂立足于学情视角推进教学板块,让课堂生成不再是“未知”,而是“可知”的精彩。下面,笔者撷取其中两则片段,与大家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思考。
片段一:
师:“我”几次到王大伯家的桃园去,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两次,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看桃子……(生纷纷议论)
师:想一想再说——
生:(修正)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桃园,王大伯正在剪树枝;第二次“我”和小伙伴在那儿嬉戏;第三次在那边看到桃子又大又成熟。
师:你看,“成熟”真的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众笑)现在请你打开课文,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划下来。
生:(齐读)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去的时候看到什么?春天到了,“我”又看到什么?暑假里,“我”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着剪枝。
师:忙着剪枝,这是个关键词,划下来。
生:春天到了,“我”看见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里红云片片。
生:暑假里,“我”看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现在谁有本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见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着剪枝;春天到了,“我”看见王大伯的桃园里红云片片,桃花都开了;暑假里,“我”看见桃园里都结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赞叹地)多完整,多流畅!这三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完一篇课文要学会“概括”(板书)。概括要注意两点:第一,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概括;第二,要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
生:题目就能概括这篇文章了。(众惊奇)
师:这篇课文讲什么?
生:剪枝的学问。
师:太了不起了!题目往往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小朋友真是善于思考!
评析:以上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概括能力生成的过程。学生第一次发言,老师提醒要再“想一想”;学生第二次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打开课本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交流、圈画出时间的词语,老师让学生找出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显示“本事”,将三句话连成一句话,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由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发现,每一次老师的点拨提醒,正是针对学生实际的发言情况,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不到老师牵着学生学的痕迹,而是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无痕地将教学立足在课堂动态的学情基础之上。老师以学情视角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课堂紧贴着学生进行教学的展开,满足学生学习的切实需要,所以,我们一方面感受到这样的课堂不断生成着精彩,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可知”的,因为每一步引导和启发都是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现场展开的,学生“生成”是在老师的学情引导下进行,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片段二:
师:下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哪些词语也表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划下来。
生:(交流)我划的词语有: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生:(纷纷补充)盼望;着急;充满信心……
生:我有个补充,有一个蜜蜂的心理活动,欢天喜地。
师:欢天喜地,这个词是谁的心理活动?
生:蜜蜂。
师:你看到蜜蜂飞的时候是欢天喜地的,还是痛苦不堪的?
生:如果它想着伤心的事,它会掉下来的。(众大笑)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师:蜜蜂在花间是欢天喜地,那“我们”在花间怎么样呢?
生:在奔跑,在嬉戏。
生:也是欢天喜地的。
师:这个词写的是蜜蜂欢天喜地……
生:(插话)其实是写他和伙伴们也欢天喜地,也是写人的心理活动的。
师:这个写法很高级,我们到了高年级才会学到,今天被你们发现了,真好!
评析:如果说上一则片段是老师预先教学设计框架下进行的,而这一则片段可能更多的是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因为三年级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认识还比较直接,如“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样的心理描写的词语,学生是可以一下子理解的,但对于像描写蜜蜂的“欢天喜地”,这是属于写作中的“共情”,或者说是借物抒情的情感描写方法,应该到高年级才能更加清楚。所以,学生找到这样的词语,老师的否定是不对的,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也超出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薛老师针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特点,非常巧妙地设问“你看到蜜蜂飞的时候是欢天喜地的还是痛苦不堪的?”这一问题,实质是帮助学生无痕地理解课文“物与我”之间的互通,发现这两者之间内在的关联,而且在学生说出课文这种写法的高明时,老师适时打住,不强加给学生超过他们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知识,这同样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而课堂上,学生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这种高明写法,是怎样生成课堂精彩的过程,这也在我们的预期之中,因为教学完全是老师站在学情视角下进行智慧的引领,遵循学情,课堂的精彩生成才会水到渠成。
将课堂教学的视角从教师的预设中跳出,以学情的视角根据课堂实际教学进行展开,课堂流程围绕着学生的学步步推进,这样的课堂是动态变化且不断生成的,但因为教学是在不断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生成是紧贴着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也是在老师结合学情步步引导下进行,所以这时的课堂生成是“可知”的,精彩是可“预期”的。立足学情,让课堂生成“意料之中的精彩”,薛法根老师的以上课堂教学带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片段一:
师:“我”几次到王大伯家的桃园去,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两次,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看桃子……(生纷纷议论)
师:想一想再说——
生:(修正)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桃园,王大伯正在剪树枝;第二次“我”和小伙伴在那儿嬉戏;第三次在那边看到桃子又大又成熟。
师:你看,“成熟”真的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众笑)现在请你打开课文,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划下来。
生:(齐读)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去的时候看到什么?春天到了,“我”又看到什么?暑假里,“我”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着剪枝。
师:忙着剪枝,这是个关键词,划下来。
生:春天到了,“我”看见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里红云片片。
生:暑假里,“我”看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现在谁有本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见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着剪枝;春天到了,“我”看见王大伯的桃园里红云片片,桃花都开了;暑假里,“我”看见桃园里都结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赞叹地)多完整,多流畅!这三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完一篇课文要学会“概括”(板书)。概括要注意两点:第一,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概括;第二,要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
生:题目就能概括这篇文章了。(众惊奇)
师:这篇课文讲什么?
生:剪枝的学问。
师:太了不起了!题目往往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小朋友真是善于思考!
评析:以上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概括能力生成的过程。学生第一次发言,老师提醒要再“想一想”;学生第二次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打开课本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交流、圈画出时间的词语,老师让学生找出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显示“本事”,将三句话连成一句话,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由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发现,每一次老师的点拨提醒,正是针对学生实际的发言情况,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不到老师牵着学生学的痕迹,而是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无痕地将教学立足在课堂动态的学情基础之上。老师以学情视角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课堂紧贴着学生进行教学的展开,满足学生学习的切实需要,所以,我们一方面感受到这样的课堂不断生成着精彩,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可知”的,因为每一步引导和启发都是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现场展开的,学生“生成”是在老师的学情引导下进行,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片段二:
师:下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哪些词语也表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划下来。
生:(交流)我划的词语有: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生:(纷纷补充)盼望;着急;充满信心……
生:我有个补充,有一个蜜蜂的心理活动,欢天喜地。
师:欢天喜地,这个词是谁的心理活动?
生:蜜蜂。
师:你看到蜜蜂飞的时候是欢天喜地的,还是痛苦不堪的?
生:如果它想着伤心的事,它会掉下来的。(众大笑)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师:蜜蜂在花间是欢天喜地,那“我们”在花间怎么样呢?
生:在奔跑,在嬉戏。
生:也是欢天喜地的。
师:这个词写的是蜜蜂欢天喜地……
生:(插话)其实是写他和伙伴们也欢天喜地,也是写人的心理活动的。
师:这个写法很高级,我们到了高年级才会学到,今天被你们发现了,真好!
评析:如果说上一则片段是老师预先教学设计框架下进行的,而这一则片段可能更多的是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因为三年级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认识还比较直接,如“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样的心理描写的词语,学生是可以一下子理解的,但对于像描写蜜蜂的“欢天喜地”,这是属于写作中的“共情”,或者说是借物抒情的情感描写方法,应该到高年级才能更加清楚。所以,学生找到这样的词语,老师的否定是不对的,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也超出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薛老师针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特点,非常巧妙地设问“你看到蜜蜂飞的时候是欢天喜地的还是痛苦不堪的?”这一问题,实质是帮助学生无痕地理解课文“物与我”之间的互通,发现这两者之间内在的关联,而且在学生说出课文这种写法的高明时,老师适时打住,不强加给学生超过他们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知识,这同样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而课堂上,学生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这种高明写法,是怎样生成课堂精彩的过程,这也在我们的预期之中,因为教学完全是老师站在学情视角下进行智慧的引领,遵循学情,课堂的精彩生成才会水到渠成。
将课堂教学的视角从教师的预设中跳出,以学情的视角根据课堂实际教学进行展开,课堂流程围绕着学生的学步步推进,这样的课堂是动态变化且不断生成的,但因为教学是在不断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生成是紧贴着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也是在老师结合学情步步引导下进行,所以这时的课堂生成是“可知”的,精彩是可“预期”的。立足学情,让课堂生成“意料之中的精彩”,薛法根老师的以上课堂教学带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