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向思维不是天生的,那就通过后天的培养吧!幸运的是,宝宝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培养逆向思维的有利条件,妈妈们可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呦!
思思和果果三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儿“赛车”——他们刚刚学会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思思骑得飞快,果果则像个小尾巴似地跟在后面,被落得越来越远。果果觉得没意思,索性把车一扔,宣布不玩儿了。没有了“对手”,思思也感到没趣儿,他想了想说:“我们比赛,看谁骑得又慢又摔不倒,好不好?”这下,果果来了兴致,两个孩子又高高兴兴地玩儿上了。
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能帮孩子出奇制胜,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逆向思维是对“顺藤摸瓜”式思维的反叛,其根本在于从对立的、颠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打破思维惯性、拓展思路,变通、创新。懂得逆向思维的孩子,头脑更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和小朋友的关系也能处理得比较融洽,会相对容易地摆脱困境。
借助三个突破口
引导宝宝逆向思维,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是个关键,通常在4岁左右进行,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妈妈不妨尝试从这几个点“切入”——
看顺序
既可以是空间上的顺序,比如上变下、前变后、左变右,也可以是时间上的顺序,早变晚、先变后、快变慢。
看外形
直观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此可以借助孩子能看得到的东西,鼓励他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比如通过一个人的背影判断他是谁;把大的物体变成小的物体,或者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
看特点
和孩子一起观察事物,区分事物的许多相反的属性和特点。比如,家里的冰箱、电视机、床和被子是经久耐用的物品,而卫生纸、快餐盒则是一次性用品;同样是从1楼到8楼,爬楼梯是人在走,乘电梯则人不走。
逆向思维的N个“玩法”
3~4岁
3岁孩子的思维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这一时期妈妈的任务是训练其动作的协调性,为日后的思维发展做好准备。3岁半以后,借助一些简单、轻松、有趣的游戏,唤起宝宝对思维的兴趣。从这时开始,妈妈要有意识地起步培养宝宝的逆向思维了。
游戏随时随地
指“东”到“西”
母子俩面对面,先由宝宝发出指令,妈妈做动作,但是要做相反的动作——如果宝宝说:“哭”,妈妈就大声“笑”;宝宝说:“站起来”,妈妈就“坐下去”;以此类推,“举左手”对应“举右手”,“向前走”对应“往后退”……一定要“对着干”。一轮下来,妈妈宝宝互换角色,重新开始。
4~5岁
4~5岁是孩子思维活动发展的关键阶段,其逆向思维发展也步入了关键期。他已经有能力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考和联想;有了初步的概括能力,对熟悉的事物,也能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判断和推理了。
这一阶段,妈妈可以把训练的核心放在拓宽孩子的知识广度、丰富他的语言上,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同一个问题。
游戏随时随地
看看镜子里的影像
妈妈和孩子共同照镜子,让孩子指出镜子中妈妈的四肢和五官。比如,摸摸左眼、指指右腿、左肩和右肩分别是哪个……接着,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两人同时伸出右胳膊、抬起左脚或分别向自己的左边侧身,启发孩子观察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明白,镜子中的影像与实景是相反的,他摸到的妈妈的左眼、右腿,实际上是妈妈的右眼和左腿;相对而立的两个人,如果做的是同样的动作,他们的动作指向也是相反的。
谁是No.1
妈妈准备三个粗细一样、高矮不同的瓶子,在它们的下面分别垫上一块、两块、三块薄厚、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木块,使三个瓶子看起来一样高。然后,把瓶子拿走,让孩子根据木块的多少、高矮来判断哪个瓶子最高、哪个最矮。
也可以用粗细不同的三根小棒和三根绳子来玩这个游戏。方法是,将三根绳子分别在三根小棒绕五圈,剩下的绳子的长短相同。这时,请孩子猜一猜哪根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做这个游戏时,无论孩子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妈妈都要让他亲手操作一下,以加深记忆。
发挥你的联想
这是个操作范围很广、随手可做的游戏,只要能对应上物品的一种相反的属性或特征就行。比如,孩子拿出一个红色的气球,妈妈就要拿出一样绿色的东西。可以是纱巾、水瓶,也可以是水彩笔,目的是以“绿”对“红”;如果孩子拿的是白色的沙发靠垫,妈妈则可以拿一块小黑板,使“白色对黑色”、“柔软对坚硬”;而当孩子穿上衬衣,妈妈干脆就披上棉袄,它让孩子懂得“薄”对“厚”……
这个游戏内涵的丰富性在于,使孩子看到一个事物的许多方面,由此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5~6岁
这一时期,孩子的理解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开始尝试用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他们在了解了事物的现象之后,更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他们能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并根据这些特点来概括、分类。这些都为孩子的逆向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对5~6岁的孩子实施逆向思维训练,需要妈妈一反以往“顺藤摸瓜”式的思维,和孩子一切开辟“新大陆”,从相反的视角去看那些习惯性的做法,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
游戏随时随地
反义词接龙
这个游戏可以走到哪儿玩到哪儿,不受时间地点和“道具”的限制。当然,前提是妈妈要根据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与这个词语意思相反的词。比如,妈妈说“白天”,孩子对“黑夜”;妈妈说“天上”,孩子对“地下”;妈妈说“前进”,孩子说“后退”。如果妈妈平时能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孩子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就容易在和妈妈的互动中对答如流,并渐渐喜欢玩这个游戏。
爱心提示
不画框框。允许孩子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多启发,少指导。别轻易说:“这样想是不对的”、“你要这样想”……那会限制孩子的逆向思维。
多一点耐心。在成人看来明摆着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或许就是个难题。这需要妈妈静静地等待,给他更多的时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感性第一。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人手,帮孩子理解“相反”的概念,引导孩子从“正”和“反”的角度观察事物,靠感性区分事物的许多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思思和果果三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儿“赛车”——他们刚刚学会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思思骑得飞快,果果则像个小尾巴似地跟在后面,被落得越来越远。果果觉得没意思,索性把车一扔,宣布不玩儿了。没有了“对手”,思思也感到没趣儿,他想了想说:“我们比赛,看谁骑得又慢又摔不倒,好不好?”这下,果果来了兴致,两个孩子又高高兴兴地玩儿上了。
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能帮孩子出奇制胜,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逆向思维是对“顺藤摸瓜”式思维的反叛,其根本在于从对立的、颠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打破思维惯性、拓展思路,变通、创新。懂得逆向思维的孩子,头脑更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和小朋友的关系也能处理得比较融洽,会相对容易地摆脱困境。
借助三个突破口
引导宝宝逆向思维,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是个关键,通常在4岁左右进行,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妈妈不妨尝试从这几个点“切入”——
看顺序
既可以是空间上的顺序,比如上变下、前变后、左变右,也可以是时间上的顺序,早变晚、先变后、快变慢。
看外形
直观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此可以借助孩子能看得到的东西,鼓励他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比如通过一个人的背影判断他是谁;把大的物体变成小的物体,或者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
看特点
和孩子一起观察事物,区分事物的许多相反的属性和特点。比如,家里的冰箱、电视机、床和被子是经久耐用的物品,而卫生纸、快餐盒则是一次性用品;同样是从1楼到8楼,爬楼梯是人在走,乘电梯则人不走。
逆向思维的N个“玩法”
3~4岁
3岁孩子的思维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这一时期妈妈的任务是训练其动作的协调性,为日后的思维发展做好准备。3岁半以后,借助一些简单、轻松、有趣的游戏,唤起宝宝对思维的兴趣。从这时开始,妈妈要有意识地起步培养宝宝的逆向思维了。
游戏随时随地
指“东”到“西”
母子俩面对面,先由宝宝发出指令,妈妈做动作,但是要做相反的动作——如果宝宝说:“哭”,妈妈就大声“笑”;宝宝说:“站起来”,妈妈就“坐下去”;以此类推,“举左手”对应“举右手”,“向前走”对应“往后退”……一定要“对着干”。一轮下来,妈妈宝宝互换角色,重新开始。
4~5岁
4~5岁是孩子思维活动发展的关键阶段,其逆向思维发展也步入了关键期。他已经有能力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考和联想;有了初步的概括能力,对熟悉的事物,也能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判断和推理了。
这一阶段,妈妈可以把训练的核心放在拓宽孩子的知识广度、丰富他的语言上,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同一个问题。
游戏随时随地
看看镜子里的影像
妈妈和孩子共同照镜子,让孩子指出镜子中妈妈的四肢和五官。比如,摸摸左眼、指指右腿、左肩和右肩分别是哪个……接着,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两人同时伸出右胳膊、抬起左脚或分别向自己的左边侧身,启发孩子观察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明白,镜子中的影像与实景是相反的,他摸到的妈妈的左眼、右腿,实际上是妈妈的右眼和左腿;相对而立的两个人,如果做的是同样的动作,他们的动作指向也是相反的。
谁是No.1
妈妈准备三个粗细一样、高矮不同的瓶子,在它们的下面分别垫上一块、两块、三块薄厚、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木块,使三个瓶子看起来一样高。然后,把瓶子拿走,让孩子根据木块的多少、高矮来判断哪个瓶子最高、哪个最矮。
也可以用粗细不同的三根小棒和三根绳子来玩这个游戏。方法是,将三根绳子分别在三根小棒绕五圈,剩下的绳子的长短相同。这时,请孩子猜一猜哪根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做这个游戏时,无论孩子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妈妈都要让他亲手操作一下,以加深记忆。
发挥你的联想
这是个操作范围很广、随手可做的游戏,只要能对应上物品的一种相反的属性或特征就行。比如,孩子拿出一个红色的气球,妈妈就要拿出一样绿色的东西。可以是纱巾、水瓶,也可以是水彩笔,目的是以“绿”对“红”;如果孩子拿的是白色的沙发靠垫,妈妈则可以拿一块小黑板,使“白色对黑色”、“柔软对坚硬”;而当孩子穿上衬衣,妈妈干脆就披上棉袄,它让孩子懂得“薄”对“厚”……
这个游戏内涵的丰富性在于,使孩子看到一个事物的许多方面,由此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5~6岁
这一时期,孩子的理解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开始尝试用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他们在了解了事物的现象之后,更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他们能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并根据这些特点来概括、分类。这些都为孩子的逆向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对5~6岁的孩子实施逆向思维训练,需要妈妈一反以往“顺藤摸瓜”式的思维,和孩子一切开辟“新大陆”,从相反的视角去看那些习惯性的做法,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
游戏随时随地
反义词接龙
这个游戏可以走到哪儿玩到哪儿,不受时间地点和“道具”的限制。当然,前提是妈妈要根据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与这个词语意思相反的词。比如,妈妈说“白天”,孩子对“黑夜”;妈妈说“天上”,孩子对“地下”;妈妈说“前进”,孩子说“后退”。如果妈妈平时能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孩子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就容易在和妈妈的互动中对答如流,并渐渐喜欢玩这个游戏。
爱心提示
不画框框。允许孩子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多启发,少指导。别轻易说:“这样想是不对的”、“你要这样想”……那会限制孩子的逆向思维。
多一点耐心。在成人看来明摆着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或许就是个难题。这需要妈妈静静地等待,给他更多的时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感性第一。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人手,帮孩子理解“相反”的概念,引导孩子从“正”和“反”的角度观察事物,靠感性区分事物的许多相反的属性和特点。